卷之八 天命六年七月至八年十月
關燈
小
中
大
。
無德者、焉知好德乎。
譬之於蜂。
乃知愛花。
若蠛蠓之類。
雖有芬芳。
不知愛矣。
與善人相接。
偶當傾蓋。
亦受其益。
若與不善人相比昵。
則愈久而愈受其損矣○上谕侍臣曰。
人雖樸魯。
而立志公忠。
則上之人當倚重之。
公忠之人。
遇人有過。
必盡言規谏。
若儇巧之徒。
雖問之、亦不告也。
至於愚人。
遇才藝者、不知加惠。
無益之人、反加惠焉。
彼無良者、受人之惠。
曾不知報猶播種於硗确之地。
必不能多所獲矣 ○上谕侍臣曰。
凡人於才智有德之人。
不就而效法者。
以薰染於積習深耳。
否則秉彜之好。
人所同具。
何憚而不效法耶。
貨财已充、而不衣不食。
必陷溺而成癖矣。
不然、不衣不食何為哉。
夫人福澤既盡則不善之心生。
家道将衰。
則不肖之子出。
君子福積於躬。
随所居而吉。
随所遇而善。
惟其積福。
遂以召祥。
若不勤於所事。
憚勞苦。
是自棄其治生之道也。
譬之沃壤。
不勤耕治。
嘉谷豈坐獲耶。
賢哲之人。
雖遇小事。
必從容籌度。
以底於成。
凡事能好謀而成。
則衆皆悅服。
若放逸此心。
惟物是嗜。
則必取憎於人矣。
既具賢哲之性。
又常存敬畏。
斯惡念無從而生。
傥惡念偶萌。
宜急遏之。
待其形着於外衆皆知之。
悔亦無及矣。
至於取友者既知其惡而複與之友。
亦必非善人也 ○上谕侍臣曰。
書雲、心逸日休。
心勞日拙。
此言良是。
凡人於貨财、誰不愛之。
愛之而獲長享者誰耶。
人之遭逢。
或吉或兇。
皆由前定。
何不安於義命。
而勞心以妄求耶 ○己未。
鎮江城中軍陳良策、與居民潛通於明将毛文龍。
令别堡之民。
詐稱兵至。
大呼噪。
城中驚擾。
良策乘亂。
執城守遊擊佟養真。
殺其子豐年、并從者六十人、叛投文龍。
其湯站、險山、二堡民。
亦執守堡官陳九階、李世科、叛投文龍。
上聞之、命四貝勒、及二貝勒阿敏、率總兵副參等官、引兵三千人。
遷鎮江沿海居民於内地。
命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兵二千人。
遷金州民於複州 ○甲子。
上谕諸貝勒曰。
為貝勒者、無事之時。
宜明其識。
聽訟之時。
宜平其心。
心平則事理得。
識明則法紀彰。
二者兼備。
宣力殚忠。
綏理民庶。
緻國家太平不難矣○上谕諸貝勒曰。
國君與貝勒、凡於兄弟臣庶。
視同一體。
至美衣美食。
皆無所吝。
始可稱為國主。
若但知自奉。
心溺嗜欲。
豈得為養育民人主耶。
爾等各體朕懷。
公以立心。
仁以及物。
親愛笃於家廷。
恩禮周於臣庶。
毋但求自便為也 ○上谕貝勒諸臣曰。
凡人有告以善言。
反生畏憚。
不願聽聞。
乃甘於自棄者也。
其敗必速。
若勉受善言而謹識之。
是勇於從善。
不欲自處以庸流也。
将由賤而貴。
由卑而尊。
為益亦無窮已。
故人主凡遇災變。
當益加修省。
毋為飾辭。
蓋上天眷佑。
垂象示儆。
若人主徒飾虛文。
罔修實政。
非所以善體天心也。
茲國家無事之時。
更宜登進賢良。
勤求治道。
弘敷善政。
愛養人民。
及時修德行仁。
而後可以創業垂統。
若溺於晏安。
習於卑細。
其何以承天休命、垂裕後昆耶。
凡我子孫臣庶、尚其懋勉哉 ○上谕侍臣曰。
愚闇之夫。
躭於逸樂。
不緻力修德。
凡言之有益無益。
皆不能辨。
憚於聽受。
即聞善言。
亦不默識深思。
惟圖晏安自便。
此豈人類也耶。
愚者群聚。
縱為嬉遊。
躭於宴飲。
習於谑浪。
至賢哲當前。
則引故而卻避之。
若委以正務。
則诿謝而不任焉。
此亦非人類也。
出獵行兵之事。
漠不經心。
而甲胄弓矢。
不加修治。
所修治者。
宴會時服飾而已。
此等之人。
與無足比數之婦人等耳。
所謂愚闇性成。
人所擯棄。
當為切戒。
至為婦人者、不治其家。
不順其夫。
而幹預外事。
亦失其為婦之道矣。
有家者并宜戒警也 ○上谕侍臣曰。
人之無良者。
雖勤加教誡。
欲其同歸於善。
終不可得。
猶以水濯炭。
終不能使之白也。
蓋彼之存心。
既不能善。
而於善人懿行。
又不肯從。
惟求有利於己耳。
似此甘自暴棄之人。
誰複與之為友耶 ○天命六年八月 八月。
庚午朔○戊寅。
喀爾喀部落以畜産一萬、贖貝勒介賽。
送其二子一女為質。
上刑白馬祭天。
俾介賽誓。
賜貂鑲朝衣、猞狸狲裘、各一。
鞾、帽、玲珑帶、弓矢、雕鞍、并馬一。
甲百。
甲申。
命諸貝勒送介賽至十裡外。
設宴、祖其行。
乃以所質女、與大貝勒代善為妃 ○天命六年十一月 冬十一月。
戊戌朔○乙卯。
上命二貝勒阿敏統兵五千。
渡鎮江。
入朝鮮境。
攻剿明将毛文龍。
二貝勒至鎮江。
遂乘夜入朝鮮。
斬遊擊劉姓者。
及兵一
無德者、焉知好德乎。
譬之於蜂。
乃知愛花。
若蠛蠓之類。
雖有芬芳。
不知愛矣。
與善人相接。
偶當傾蓋。
亦受其益。
若與不善人相比昵。
則愈久而愈受其損矣○上谕侍臣曰。
人雖樸魯。
而立志公忠。
則上之人當倚重之。
公忠之人。
遇人有過。
必盡言規谏。
若儇巧之徒。
雖問之、亦不告也。
至於愚人。
遇才藝者、不知加惠。
無益之人、反加惠焉。
彼無良者、受人之惠。
曾不知報猶播種於硗确之地。
必不能多所獲矣 ○上谕侍臣曰。
凡人於才智有德之人。
不就而效法者。
以薰染於積習深耳。
否則秉彜之好。
人所同具。
何憚而不效法耶。
貨财已充、而不衣不食。
必陷溺而成癖矣。
不然、不衣不食何為哉。
夫人福澤既盡則不善之心生。
家道将衰。
則不肖之子出。
君子福積於躬。
随所居而吉。
随所遇而善。
惟其積福。
遂以召祥。
若不勤於所事。
憚勞苦。
是自棄其治生之道也。
譬之沃壤。
不勤耕治。
嘉谷豈坐獲耶。
賢哲之人。
雖遇小事。
必從容籌度。
以底於成。
凡事能好謀而成。
則衆皆悅服。
若放逸此心。
惟物是嗜。
則必取憎於人矣。
既具賢哲之性。
又常存敬畏。
斯惡念無從而生。
傥惡念偶萌。
宜急遏之。
待其形着於外衆皆知之。
悔亦無及矣。
至於取友者既知其惡而複與之友。
亦必非善人也 ○上谕侍臣曰。
書雲、心逸日休。
心勞日拙。
此言良是。
凡人於貨财、誰不愛之。
愛之而獲長享者誰耶。
人之遭逢。
或吉或兇。
皆由前定。
何不安於義命。
而勞心以妄求耶 ○己未。
鎮江城中軍陳良策、與居民潛通於明将毛文龍。
令别堡之民。
詐稱兵至。
大呼噪。
城中驚擾。
良策乘亂。
執城守遊擊佟養真。
殺其子豐年、并從者六十人、叛投文龍。
其湯站、險山、二堡民。
亦執守堡官陳九階、李世科、叛投文龍。
上聞之、命四貝勒、及二貝勒阿敏、率總兵副參等官、引兵三千人。
遷鎮江沿海居民於内地。
命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兵二千人。
遷金州民於複州 ○甲子。
上谕諸貝勒曰。
為貝勒者、無事之時。
宜明其識。
聽訟之時。
宜平其心。
心平則事理得。
識明則法紀彰。
二者兼備。
宣力殚忠。
綏理民庶。
緻國家太平不難矣○上谕諸貝勒曰。
國君與貝勒、凡於兄弟臣庶。
視同一體。
至美衣美食。
皆無所吝。
始可稱為國主。
若但知自奉。
心溺嗜欲。
豈得為養育民人主耶。
爾等各體朕懷。
公以立心。
仁以及物。
親愛笃於家廷。
恩禮周於臣庶。
毋但求自便為也 ○上谕貝勒諸臣曰。
凡人有告以善言。
反生畏憚。
不願聽聞。
乃甘於自棄者也。
其敗必速。
若勉受善言而謹識之。
是勇於從善。
不欲自處以庸流也。
将由賤而貴。
由卑而尊。
為益亦無窮已。
故人主凡遇災變。
當益加修省。
毋為飾辭。
蓋上天眷佑。
垂象示儆。
若人主徒飾虛文。
罔修實政。
非所以善體天心也。
茲國家無事之時。
更宜登進賢良。
勤求治道。
弘敷善政。
愛養人民。
及時修德行仁。
而後可以創業垂統。
若溺於晏安。
習於卑細。
其何以承天休命、垂裕後昆耶。
凡我子孫臣庶、尚其懋勉哉 ○上谕侍臣曰。
愚闇之夫。
躭於逸樂。
不緻力修德。
凡言之有益無益。
皆不能辨。
憚於聽受。
即聞善言。
亦不默識深思。
惟圖晏安自便。
此豈人類也耶。
愚者群聚。
縱為嬉遊。
躭於宴飲。
習於谑浪。
至賢哲當前。
則引故而卻避之。
若委以正務。
則诿謝而不任焉。
此亦非人類也。
出獵行兵之事。
漠不經心。
而甲胄弓矢。
不加修治。
所修治者。
宴會時服飾而已。
此等之人。
與無足比數之婦人等耳。
所謂愚闇性成。
人所擯棄。
當為切戒。
至為婦人者、不治其家。
不順其夫。
而幹預外事。
亦失其為婦之道矣。
有家者并宜戒警也 ○上谕侍臣曰。
人之無良者。
雖勤加教誡。
欲其同歸於善。
終不可得。
猶以水濯炭。
終不能使之白也。
蓋彼之存心。
既不能善。
而於善人懿行。
又不肯從。
惟求有利於己耳。
似此甘自暴棄之人。
誰複與之為友耶 ○天命六年八月 八月。
庚午朔○戊寅。
喀爾喀部落以畜産一萬、贖貝勒介賽。
送其二子一女為質。
上刑白馬祭天。
俾介賽誓。
賜貂鑲朝衣、猞狸狲裘、各一。
鞾、帽、玲珑帶、弓矢、雕鞍、并馬一。
甲百。
甲申。
命諸貝勒送介賽至十裡外。
設宴、祖其行。
乃以所質女、與大貝勒代善為妃 ○天命六年十一月 冬十一月。
戊戌朔○乙卯。
上命二貝勒阿敏統兵五千。
渡鎮江。
入朝鮮境。
攻剿明将毛文龍。
二貝勒至鎮江。
遂乘夜入朝鮮。
斬遊擊劉姓者。
及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