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
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并起。
今劉氏複興,即真主也。
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
」伯升曰:「如事成,豈敢獨飨之哉!」遂與常深相結而去。
常還,具為丹、B421言之。
丹、B421負其從,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獨歸漢,乃稍曉說其将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
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
民之讴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
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
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複失之。
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
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
」下江諸将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将軍,吾屬幾陷于不義。
願敬受教。
」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
于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及諸将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張B421等不聽。
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将軍,封知命侯。
别徇汝南、沛郡,還入昆陽,與光武共擊破王尋、王邑。
更始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八縣,賜姓劉氏。
常性恭儉,遵法度,南方稱之。
更始敗,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詣洛陽,肉袒自歸。
光武見常甚歡,勞之曰:「王廷尉良苦。
每念往時共更艱厄,何日忘之。
莫往莫來,豈違平生之言乎?」常頓首謝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
始遇宜秋,後會昆陽,幸賴靈武,辄成斷金。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
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複失綱紀。
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阙庭,死于遺恨。
」帝笑曰:「吾與廷尉戲耳。
吾見廷尉,不憂南方矣。
」乃召公卿将軍以下大會,具為群臣言:「常以匹夫興義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為知命侯。
與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
」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後帝于大會中指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将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
」是日遷常為漢忠将軍,遣南擊鄧奉、董?,令諸将皆屬焉。
又诏常北擊河間、漁陽,平諸屯聚。
五年秋,攻拔湖陵,又與帝會任城,因從破蘇茂、龐萌。
進攻下邳,常部當城門戰,一日數合,賊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從百餘騎自城南高處望,常戰力甚,馳遣中黃門诏使引還,賊遂降。
又别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
六年春,征還洛陽,令夫人迎常于舞陽,歸家上冢。
西屯長安,拒隗嚣。
七年,使使者持玺書,即拜常為橫野大将軍,位次與諸将絕席。
常别擊破隗嚣将高峻于朝那。
嚣遣将過烏氏,常要擊破之。
轉降保塞羌諸營壁,皆平之。
九年,擊内黃賊,破降之。
後北屯故安,拒盧芳。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節侯。
子廣嗣。
三十年,徙封石城侯。
永平十四年,坐與楚事相連,國除。
鄧晨字偉卿,南陽新野人也。
世吏二千石。
父宏,預章都尉。
晨初聚光武姊元。
王莽末,光武嘗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宴語。
少公頗學圖谶,言劉秀當為天子。
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及光武與家屬避吏新野,舍晨廬,甚相親愛。
晨因謂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也。
往時會宛,獨當應耶?」光武笑不答。
及漢兵起,晨将賓客會棘陽。
漢兵敗小長安,諸将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
遇女弟伯BCA7,與共騎而奔。
前行複見元,超令上馬。
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
」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
漢兵退保棘陽,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
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婦家人入湯镬中?」最終無恨色。
更始立,以晨為偏将軍。
與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陽城,擊破王尋、王邑。
又别徇陽翟以東,至京、密,皆下之。
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
會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會于巨鹿下,自請從擊邯鄲。
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乃遣晨歸郡。
光武追銅馬、高胡群賊于冀州,晨發積射士千人,又遣委輸給軍不絕。
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帝又感悼姊
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并起。
今劉氏複興,即真主也。
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
」伯升曰:「如事成,豈敢獨飨之哉!」遂與常深相結而去。
常還,具為丹、B421言之。
丹、B421負其從,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獨歸漢,乃稍曉說其将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
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
民之讴吟思漢,非一日也,故使吾屬因此得起。
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
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複失之。
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
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屬也。
」下江諸将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将軍,吾屬幾陷于不義。
願敬受教。
」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
于是諸部齊心同力,銳氣益壯,遂俱進,破殺甄阜、梁丘賜。
及諸将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張B421等不聽。
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将軍,封知命侯。
别徇汝南、沛郡,還入昆陽,與光武共擊破王尋、王邑。
更始西都長安,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令專命誅賞,封為鄧王,食八縣,賜姓劉氏。
常性恭儉,遵法度,南方稱之。
更始敗,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詣洛陽,肉袒自歸。
光武見常甚歡,勞之曰:「王廷尉良苦。
每念往時共更艱厄,何日忘之。
莫往莫來,豈違平生之言乎?」常頓首謝曰:「臣蒙大命,得以鞭策托身陛下。
始遇宜秋,後會昆陽,幸賴靈武,辄成斷金。
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
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複失綱紀。
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阙庭,死于遺恨。
」帝笑曰:「吾與廷尉戲耳。
吾見廷尉,不憂南方矣。
」乃召公卿将軍以下大會,具為群臣言:「常以匹夫興義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為知命侯。
與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
」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後帝于大會中指常謂群臣曰:「此家率下江諸将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
」是日遷常為漢忠将軍,遣南擊鄧奉、董?,令諸将皆屬焉。
又诏常北擊河間、漁陽,平諸屯聚。
五年秋,攻拔湖陵,又與帝會任城,因從破蘇茂、龐萌。
進攻下邳,常部當城門戰,一日數合,賊反走入城,常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從百餘騎自城南高處望,常戰力甚,馳遣中黃門诏使引還,賊遂降。
又别率騎都尉王霸共平沛郡賊。
六年春,征還洛陽,令夫人迎常于舞陽,歸家上冢。
西屯長安,拒隗嚣。
七年,使使者持玺書,即拜常為橫野大将軍,位次與諸将絕席。
常别擊破隗嚣将高峻于朝那。
嚣遣将過烏氏,常要擊破之。
轉降保塞羌諸營壁,皆平之。
九年,擊内黃賊,破降之。
後北屯故安,拒盧芳。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節侯。
子廣嗣。
三十年,徙封石城侯。
永平十四年,坐與楚事相連,國除。
鄧晨字偉卿,南陽新野人也。
世吏二千石。
父宏,預章都尉。
晨初聚光武姊元。
王莽末,光武嘗與兄伯升及晨俱之宛,與穰人蔡少公等宴語。
少公頗學圖谶,言劉秀當為天子。
或曰:「是國師公劉秀乎?」光武戲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獨喜。
及光武與家屬避吏新野,舍晨廬,甚相親愛。
晨因謂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斬人,此天亡之時也。
往時會宛,獨當應耶?」光武笑不答。
及漢兵起,晨将賓客會棘陽。
漢兵敗小長安,諸将多亡家屬,光武單馬遁走。
遇女弟伯BCA7,與共騎而奔。
前行複見元,超令上馬。
元以手捴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
」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
漢兵退保棘陽,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
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婦家人入湯镬中?」最終無恨色。
更始立,以晨為偏将軍。
與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陽城,擊破王尋、王邑。
又别徇陽翟以東,至京、密,皆下之。
更始北都洛陽,以晨為常山太守。
會王郎反,光武自薊走信都,晨亦間行會于巨鹿下,自請從擊邯鄲。
光武曰:「偉卿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乃遣晨歸郡。
光武追銅馬、高胡群賊于冀州,晨發積射士千人,又遣委輸給軍不絕。
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帝又感悼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