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關燈
李通 王常 鄧晨 來歙 曾孫曆 李通,字次元,南陽宛人也。

    世以貸殖着姓。

    父守,身長九尺,容貌絕異,為人嚴毅,居家如官廷。

    初事劉歆,好星曆谶記,為王莽宗卿師。

    通亦為五威将軍從事,出補巫丞,有能名。

    莽未,百姓愁怨,通素聞守說谶雲「劉氏複興,李氏為輔」,私常懷之。

    且居家富逸,為闾裡雄,以此不樂為吏,乃自免歸。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陽騷動,通從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計議曰:「今四方擾亂,新室且亡,漢當更興。

    南陽宗室,獨劉伯升兄弟泛愛容衆,可與謀大事。

    」通笑曰:「吾意也。

    」會光武避吏在宛,通聞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當之。

    時守在長安,光武乃微觀通曰:「即如此,當如宗卿師何?」通曰:「已自有度矣。

    」因複備言其計。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約結,定謀議,期以材官都試騎士日,欲劫前隊大夫及屬正,因以号令大衆。

    乃使光武與轶歸舂陵,舉兵以相應。

    遣從兄子季之長安,以事報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歸。

    素與邑人黃顯相善,時顯為中郎将,聞之,謂守曰:「今關門禁嚴,君狀貌非心,将以此安之?不如詣阙自歸。

    事既未然,脫可免禍。

    」守從其計,即上書歸死,章未及報,留阙下。

    會事發覺,通得亡走,莽聞之,乃系守于獄。

    而黃顯為請曰:「守聞子無狀,不敢逃亡,守義自信,歸命宮阙。

    臣顯願質守俱東,曉說其子。

    如遂悖逆,令守北向刎首,以謝大恩。

    」莽然其言。

    會前隊複上通起兵之狀,莽怒,欲殺守,顯争之,遂并被誅,及守家在長安者盡殺之。

    南陽亦誅通兄弟、門宗六十四人,皆焚屍宛市。

     時,漢兵亦已大合。

    通與光武、李轶相遇棘陽,遂共破前隊,殺甄阜、梁丘賜。

     更始立,以通為柱國大将軍、輔漢侯。

    從至長安,更拜為大将軍,封西平王;轶為舞陰王;通從弟松為丞相。

    更始使通持節還鎮荊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BCA7,是為甯平公主。

    光武即位,征通為衛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農。

    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師,鎮百姓,修宮室,起學宮。

    五年春,代王梁為前将軍。

    六年夏,領破奸将軍侯進、捕虜将軍王霸等十營擊漢中賊。

    公孫述遣兵赴救,通等與戰于西城,破之,還,屯田順陽。

    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

    诏下公卿群臣議。

    大司徒侯霸等曰:「王莽篡漢,傾亂天下。

    通懷伊、呂、蕭、曹之謀,建造大策,扶助神靈,輔成聖德。

    破家為國。

    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義。

    功德最高,海内所聞。

    通以天下平定,謙讓辭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職療疾。

    欲就諸侯,不可聽。

    」于是诏通勉緻醫藥,以時視事。

    其夏,引拜為大司空。

     通布衣唱義,助成大業,重以甯平公主故,特見親重。

    然性謙恭,常欲避權勢。

    素有消疾,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帝每優寵之。

    令以公位歸第養疾,通複固辭。

    積二歲,乃聽上大司空印绶,以特進奉朝請。

    有司奏請封諸皇子,帝感通首創大謀,即日封通少子雄為召陵侯。

    每幸南陽,常遣使者以太牢祠通父冢。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帝及皇後親臨吊,送葬。

     子音嗣。

    音卒,子定嗣。

    定卒,子黃嗣。

    黃卒,子壽嗣。

     李轶後為朱鲔所殺。

    更始之敗,李松戰死,唯通能以功名終。

    永平中,顯宗幸宛,诏諸李随安衆宗室會見,并受賞賜,恩寵笃焉。

     論曰: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李通豈知夫所欲而未識以道者乎!夫天道性命,聖人難言之,況乃億測微隐,猖狂無妄之福,污滅親宗,以觖一切之功哉!昔蒙穀負書,不徇楚難;即墨用齊,義雪燕恥。

    彼之趣舍所立,其殆與通異乎? 王常字顔卿,颍川舞陽人也。

    王莽未,為弟報仇,亡命江夏。

    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雲杜綠林中,聚衆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

    後與成丹、張B421别入南郡藍口,号下江兵。

    王莽遣嚴尤、陳茂擊破之。

    常與丹、B421收散卒入蒌B32F,劫略鐘、龍間,衆複振。

    引軍與刑州牧戰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衆俱敗于小長安,各欲解去。

    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願見下江一賢将,議大事。

    」成丹、張B421共推遣常。

    伯升見常,說以合從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