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七回 任私人遭物議李純自戕
關燈
小
中
大
直系、奉系,皆表面虛掩,其實誰肯實行裁兵。
且說王揖唐自請為北方總代表,南下議和。
滬上人士,不待他到來,即群起登報反對。
哪知王若不聞,道經江甯,入見江督李純。
李自然為東道主,招待甚殷。
揖唐談及和議,請為疏通,李終不答。
王急道:“君向主和,為柯不答一言?”李督道:“鳳凰已鳴,我何妨且作寒蟬。
”原來王出京時,熊希齡已編一篇《排優詞》,隐譏揖唐。
熊是鳳凰人,故李純亦援此以譏之。
遂直言道:“熊鳳凰已說過了,君尚來聞耶?”李又言道:“和議不難,如北方諸公果無賣國心,推誠布公,就容易了。
”王道:“君處南方,不知北方苦衷。
”李純憤道:“純一武夫,隻知純正,他不敢問。
公奉命南來,必有成竹,但望和議早成,純得享和平幸福,這就感激呢!”揖唐遂去。
及至滬,滬上煌煌揭帖,非是不聞不見,心想小徐允為暗助,于是仍用包辦國會的故智,到處運動,揮金如土。
小徐亦派人運動孫中山及代表唐少川,陽為說合,陰謀反間,叫孫與岑、陸諸人各立一幟,免為牽掣。
果然粵、滇、桂三派各存黨見,唐代表被小徐浸潤,也就與王代表言行。
會晤後,南代表向唐質問,說與王包辦言和,未免失價了。
唐不好違衆意,乃向廣東政府電請辭職,如此和議又停頓了。
且說和議始終無成,此時已為民國八年終期,忽聞前代總統馮國璋病殁京寓,大衆記念前情,均往緻祭。
徐總統亦派員緻赙,不表。
且說南北政府雖然對峙,惟對外交涉,仍聯一氣。
聞山東對德和約并未簽字,很為贊成。
至是反對中日交涉,與北政府一樣堅持。
但中國雖與交涉,皆無效果。
惟蘇州槍斃胡宗漢一案,兇犯角間孝二,日領事也不能辯護,乃正式道歉,且令兇犯撫恤了事。
至日捷軍傷害華兵,經英、法軍官調停,亦向中國道歉,撫恤死傷,也就了案。
惟山東問題,中國人民反對,直接交涉,所以不答,誰知駐京日使照會外交部三大辦法,甚為嚴厲,遂與靳總理商議辦法,靳遂取出一篇電文,交大衆觀看,原來是鄂督王占元領銜,聯名四十八人。
大衆閱過,想王占元并無甚了得,此次何以獨來領銜。
其實這篇文,是第三師師長吳佩孚主使,遂知靳氏依從此議。
且說王揖唐為和議南下,寓居愛俪園,逗留滬上,名為議和,實未開談;唐代表雖辭職未準,亦未開議。
徐總統雖促王速議,總無端倪。
一夕,王正在園,忽來炸彈一顆,雖未傷人,已将王吓得不得了,心想前在江甯被李純嘲笑,諒必是他主使,遂不揣冒昧,緻書李純,說他有心暗害。
李見電大怒,遂緻書與王:“奈何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我何憾于爾,而效此無賴行為?”王得書,終不釋,遂與李有嫌。
前朱南下,李為幫忙,恨不見效,今王繼任,其品行不滿人意,所以坐觀。
徐總統接到南方免唐代表職,改派溫宗堯繼任,遂令王揖唐停止和議。
列位,南北和議,哪個不想速成,偏是越弄越壞。
起初隻南北沖突,此時北方又分出兩派:一是皖系、一是直系,暗起競争。
南方亦分兩派,滇粵派、桂派,互相争競。
緻起南與南急,北與北鬥,弄得未了。
哪知湘省又生出戰釁。
自張敬堯督湘後,一切多違人意,自作威福。
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心想為張效力殊不值得,況兵士皆思歸,遂電告曹锟,請代達中央,準撤防北返。
偏政府因和議未成,不準。
吳與張常有龃龉,敬堯忍不住,因電政府,準吳北返。
另保張景惠、張宗昌、田樹勳三人接防。
政府又不準。
過一日,傳出一篇電文,申明張敬堯罪狀,内有吳佩孚署名。
張得電大驚,知道兵略不及佩孚,倘他撤回,南軍必乘勢襲入。
張又電曹锟,請阻吳軍北返。
吳與張既不兩立,望即日北還,遂電達中央,準予全部撤回,且戍卒辛苦,不能再留。
此電一發,不待曹锟複電,先遣參謀王伯相北上,料理駐兵地點。
經伯相複電,謂無駐兵地點,總被防邊軍占住。
佩孚大憤,立電曹锟,迫令退讓,一面整隊起行。
惟段派仇視佩孚,說他目無政府,嗾靳總理黜罰。
靳、吳本師生關系,自然袒吳。
自徐、靳聯合,本想統一南北,再合南方人抵制段派,偏和議不成。
靳自然要結吳佩孚,及吳北返,段又責靳,靳遂上書辭職。
徐總統不準,給假十日,暫委薩鎮冰代理。
不數日,湘中警耗,是譚延闿軍乘吳北返,攻入湘境,湘督張敬堯飛電乞援。
靳在假中,薩又推诿,隻得将電送段。
段急派吳光新往援,哪知援兵未到,張敬堯已逃往嶽州。
譚遂入湘,張不得已,據實呈報。
徐總統下令,褫張職銜。
譚前鋒趙恒惕又攻嶽州,張不戰而逃,趙又占嶽州。
張逃入湖北,又報敗狀。
徐總統下令,着張所部軍隊,交兩湖巡閱使王占元接管。
交卸後,來京候辦。
着吳光新趨任湘督兼省長,誰知湘省竟為南軍所得。
此時吳佩孚駐洛陽,自往保定見曹锟,議出個大題目,就是“保定會議”。
吳此次倡“保定會議”,正欲抵制段派,議定辦法三條。
内有宣布安福系罪狀,請總統解散安福部,聯絡十三省同盟。
長江流域七省,黃河流域六省,通與吳佩孚同氣,安福系更加心慌,索性布散流言。
徐總統心下也驚,暗想直、皖兩派愈争愈烈,一旦變生,與自是大不利,遂先派人調解,免生不測。
遂電奉督張作霖來京,調和時局。
張已染指中原,今接徐總統電,正好乘此瞻仰。
那張辮帥也曾請過他的,代為斡旋。
張雨帥為此遂乘車入都,一入都,即往總統府谒徐。
徐接見時,即談直、皖兩派将起沖突。
張不待說完,即自任調解。
又替張勳言兩句。
徐言:“俟直皖解決後,總可幫忙。
”張辭出,即赴保定。
曹聞雨帥遠來,派員往迎。
為張洗塵,陪客中有吳佩孚并各省代表。
席間,由張雨帥提議,勸從和平辦理。
曹對:“尚模棱。
”吳佩孚起座道:“佩孚并未要戰,因一班安福派人,實恨他媚外誤國,隻圖肥己,不顧國本,抵押國土,喪失主權,引狼入室,全無一點心肝。
國之存亡,就在旦夕。
我等身為軍人,隻知力捍社稷。
佩孚原知軍人守不幹政名義,奈部下義憤填胸?并力除奸,恐一時不能禁止。
”作霖聽說,徐答道:“吳師長亦太性急,事要磋商,何必妄動幹戈,徒害民生。
”曹锟亦勸坐下再議,作霖再勸一番,吳終不惬意,複由曹、張與各代表商議辦法。
佩孚道:“不解散安福派,不撤王揖唐,不罷徐樹铮,佩孚永不承認。
”作霖道:“先撤王揖唐,餘兩事再議。
”佩孚道:“老段劣迹,就是信任安福派,小徐是安福首魁,小徐不去,也是無用。
”作霖見佩孚勢拗,不好再言。
曹道:“且再議。
”吳遂告退。
次日,吳又與各省代表趨集,又讨論若幹時,才議定辦法六條。
吳閱過,并無免徐樹铮。
張道:“待我入京商議,可将小徐罷去。
”當下議定散會。
次日,張回都,即将議定六條呈徐總統,總統道:“靳提出辭職,我已批準,此外數條,我不能作主,須通知老段,看他如何?就請台駕往段一議。
”張亦承認前去。
段方出駐團河,張見段先說些和平話,後将議案一閱,段大憤。
作霖再勸段,段道:“佩孚不過一師長,何敢欺人?他若不服,就與他兵戎相見。
”作霖知說不下去,遂回報老徐。
張往返兩次,終無效。
張再往保定,勸曹、吳少許通融。
佩孚勃然道:“餘事皆可,惟小徐不罷,誓不承認。
”張見段、吳兩人大反對,遂歎道:“我實多此一行,隻好回報中央,我即回奉了。
”曹道:“後事還請幫忙。
”張道:“俟勝敗定,用我說和,我再來。
”張複命後,即出關去了。
越日,即由報紙宣出小徐六大罪,文末署名,為首就是曹锟,以下是張作霖、李純二人。
又越日,徐總統發三道命令,将小徐籌邊使撤去,着來京供職,其缺着李垣暫行護理。
西北邊防總司令着即裁撤,所轄軍隊,歸陸軍接收。
且說小徐在邊,也防直、奉相連,壓迫皖派,不待中央命令,即馳回都門,首先運動雨帥。
張遂拒絕。
小徐又嗾胡匪擾亂治安,不料被奉軍查獲,報告作霖。
作霖大怒,遂電曹锟、李純,聯名痛斥小徐。
曹正乞張為助,李純亦恨段派,遂與張複電,意皆相同。
張遂發表讨小徐電文,向政府獻議,請免徐樹铮。
徐總統還顧皖系面子,留小徐在京供職,卻是兵權一律撤盡。
小徐甚為着忙,遂往見老段,涕泣陳詞,說總統誤信奸人之言,将我免職,明是排皖,我不足惜,恐督辦亦将不免。
段被小徐一激,徑自入都,直趨總統府,見老徐說些譏刺話,并現怒容。
老徐再三慰言,老段道:“曹、吳擁兵自恣,何不罷免
且說王揖唐自請為北方總代表,南下議和。
滬上人士,不待他到來,即群起登報反對。
哪知王若不聞,道經江甯,入見江督李純。
李自然為東道主,招待甚殷。
揖唐談及和議,請為疏通,李終不答。
王急道:“君向主和,為柯不答一言?”李督道:“鳳凰已鳴,我何妨且作寒蟬。
”原來王出京時,熊希齡已編一篇《排優詞》,隐譏揖唐。
熊是鳳凰人,故李純亦援此以譏之。
遂直言道:“熊鳳凰已說過了,君尚來聞耶?”李又言道:“和議不難,如北方諸公果無賣國心,推誠布公,就容易了。
”王道:“君處南方,不知北方苦衷。
”李純憤道:“純一武夫,隻知純正,他不敢問。
公奉命南來,必有成竹,但望和議早成,純得享和平幸福,這就感激呢!”揖唐遂去。
及至滬,滬上煌煌揭帖,非是不聞不見,心想小徐允為暗助,于是仍用包辦國會的故智,到處運動,揮金如土。
小徐亦派人運動孫中山及代表唐少川,陽為說合,陰謀反間,叫孫與岑、陸諸人各立一幟,免為牽掣。
果然粵、滇、桂三派各存黨見,唐代表被小徐浸潤,也就與王代表言行。
會晤後,南代表向唐質問,說與王包辦言和,未免失價了。
唐不好違衆意,乃向廣東政府電請辭職,如此和議又停頓了。
且說和議始終無成,此時已為民國八年終期,忽聞前代總統馮國璋病殁京寓,大衆記念前情,均往緻祭。
徐總統亦派員緻赙,不表。
且說南北政府雖然對峙,惟對外交涉,仍聯一氣。
聞山東對德和約并未簽字,很為贊成。
至是反對中日交涉,與北政府一樣堅持。
但中國雖與交涉,皆無效果。
惟蘇州槍斃胡宗漢一案,兇犯角間孝二,日領事也不能辯護,乃正式道歉,且令兇犯撫恤了事。
至日捷軍傷害華兵,經英、法軍官調停,亦向中國道歉,撫恤死傷,也就了案。
惟山東問題,中國人民反對,直接交涉,所以不答,誰知駐京日使照會外交部三大辦法,甚為嚴厲,遂與靳總理商議辦法,靳遂取出一篇電文,交大衆觀看,原來是鄂督王占元領銜,聯名四十八人。
大衆閱過,想王占元并無甚了得,此次何以獨來領銜。
其實這篇文,是第三師師長吳佩孚主使,遂知靳氏依從此議。
且說王揖唐為和議南下,寓居愛俪園,逗留滬上,名為議和,實未開談;唐代表雖辭職未準,亦未開議。
徐總統雖促王速議,總無端倪。
一夕,王正在園,忽來炸彈一顆,雖未傷人,已将王吓得不得了,心想前在江甯被李純嘲笑,諒必是他主使,遂不揣冒昧,緻書李純,說他有心暗害。
李見電大怒,遂緻書與王:“奈何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我何憾于爾,而效此無賴行為?”王得書,終不釋,遂與李有嫌。
前朱南下,李為幫忙,恨不見效,今王繼任,其品行不滿人意,所以坐觀。
徐總統接到南方免唐代表職,改派溫宗堯繼任,遂令王揖唐停止和議。
列位,南北和議,哪個不想速成,偏是越弄越壞。
起初隻南北沖突,此時北方又分出兩派:一是皖系、一是直系,暗起競争。
南方亦分兩派,滇粵派、桂派,互相争競。
緻起南與南急,北與北鬥,弄得未了。
哪知湘省又生出戰釁。
自張敬堯督湘後,一切多違人意,自作威福。
第三師師長吳佩孚心想為張效力殊不值得,況兵士皆思歸,遂電告曹锟,請代達中央,準撤防北返。
偏政府因和議未成,不準。
吳與張常有龃龉,敬堯忍不住,因電政府,準吳北返。
另保張景惠、張宗昌、田樹勳三人接防。
政府又不準。
過一日,傳出一篇電文,申明張敬堯罪狀,内有吳佩孚署名。
張得電大驚,知道兵略不及佩孚,倘他撤回,南軍必乘勢襲入。
張又電曹锟,請阻吳軍北返。
吳與張既不兩立,望即日北還,遂電達中央,準予全部撤回,且戍卒辛苦,不能再留。
此電一發,不待曹锟複電,先遣參謀王伯相北上,料理駐兵地點。
經伯相複電,謂無駐兵地點,總被防邊軍占住。
佩孚大憤,立電曹锟,迫令退讓,一面整隊起行。
惟段派仇視佩孚,說他目無政府,嗾靳總理黜罰。
靳、吳本師生關系,自然袒吳。
自徐、靳聯合,本想統一南北,再合南方人抵制段派,偏和議不成。
靳自然要結吳佩孚,及吳北返,段又責靳,靳遂上書辭職。
徐總統不準,給假十日,暫委薩鎮冰代理。
不數日,湘中警耗,是譚延闿軍乘吳北返,攻入湘境,湘督張敬堯飛電乞援。
靳在假中,薩又推诿,隻得将電送段。
段急派吳光新往援,哪知援兵未到,張敬堯已逃往嶽州。
譚遂入湘,張不得已,據實呈報。
徐總統下令,褫張職銜。
譚前鋒趙恒惕又攻嶽州,張不戰而逃,趙又占嶽州。
張逃入湖北,又報敗狀。
徐總統下令,着張所部軍隊,交兩湖巡閱使王占元接管。
交卸後,來京候辦。
着吳光新趨任湘督兼省長,誰知湘省竟為南軍所得。
此時吳佩孚駐洛陽,自往保定見曹锟,議出個大題目,就是“保定會議”。
吳此次倡“保定會議”,正欲抵制段派,議定辦法三條。
内有宣布安福系罪狀,請總統解散安福部,聯絡十三省同盟。
長江流域七省,黃河流域六省,通與吳佩孚同氣,安福系更加心慌,索性布散流言。
徐總統心下也驚,暗想直、皖兩派愈争愈烈,一旦變生,與自是大不利,遂先派人調解,免生不測。
遂電奉督張作霖來京,調和時局。
張已染指中原,今接徐總統電,正好乘此瞻仰。
那張辮帥也曾請過他的,代為斡旋。
張雨帥為此遂乘車入都,一入都,即往總統府谒徐。
徐接見時,即談直、皖兩派将起沖突。
張不待說完,即自任調解。
又替張勳言兩句。
徐言:“俟直皖解決後,總可幫忙。
”張辭出,即赴保定。
曹聞雨帥遠來,派員往迎。
為張洗塵,陪客中有吳佩孚并各省代表。
席間,由張雨帥提議,勸從和平辦理。
曹對:“尚模棱。
”吳佩孚起座道:“佩孚并未要戰,因一班安福派人,實恨他媚外誤國,隻圖肥己,不顧國本,抵押國土,喪失主權,引狼入室,全無一點心肝。
國之存亡,就在旦夕。
我等身為軍人,隻知力捍社稷。
佩孚原知軍人守不幹政名義,奈部下義憤填胸?并力除奸,恐一時不能禁止。
”作霖聽說,徐答道:“吳師長亦太性急,事要磋商,何必妄動幹戈,徒害民生。
”曹锟亦勸坐下再議,作霖再勸一番,吳終不惬意,複由曹、張與各代表商議辦法。
佩孚道:“不解散安福派,不撤王揖唐,不罷徐樹铮,佩孚永不承認。
”作霖道:“先撤王揖唐,餘兩事再議。
”佩孚道:“老段劣迹,就是信任安福派,小徐是安福首魁,小徐不去,也是無用。
”作霖見佩孚勢拗,不好再言。
曹道:“且再議。
”吳遂告退。
次日,吳又與各省代表趨集,又讨論若幹時,才議定辦法六條。
吳閱過,并無免徐樹铮。
張道:“待我入京商議,可将小徐罷去。
”當下議定散會。
次日,張回都,即将議定六條呈徐總統,總統道:“靳提出辭職,我已批準,此外數條,我不能作主,須通知老段,看他如何?就請台駕往段一議。
”張亦承認前去。
段方出駐團河,張見段先說些和平話,後将議案一閱,段大憤。
作霖再勸段,段道:“佩孚不過一師長,何敢欺人?他若不服,就與他兵戎相見。
”作霖知說不下去,遂回報老徐。
張往返兩次,終無效。
張再往保定,勸曹、吳少許通融。
佩孚勃然道:“餘事皆可,惟小徐不罷,誓不承認。
”張見段、吳兩人大反對,遂歎道:“我實多此一行,隻好回報中央,我即回奉了。
”曹道:“後事還請幫忙。
”張道:“俟勝敗定,用我說和,我再來。
”張複命後,即出關去了。
越日,即由報紙宣出小徐六大罪,文末署名,為首就是曹锟,以下是張作霖、李純二人。
又越日,徐總統發三道命令,将小徐籌邊使撤去,着來京供職,其缺着李垣暫行護理。
西北邊防總司令着即裁撤,所轄軍隊,歸陸軍接收。
且說小徐在邊,也防直、奉相連,壓迫皖派,不待中央命令,即馳回都門,首先運動雨帥。
張遂拒絕。
小徐又嗾胡匪擾亂治安,不料被奉軍查獲,報告作霖。
作霖大怒,遂電曹锟、李純,聯名痛斥小徐。
曹正乞張為助,李純亦恨段派,遂與張複電,意皆相同。
張遂發表讨小徐電文,向政府獻議,請免徐樹铮。
徐總統還顧皖系面子,留小徐在京供職,卻是兵權一律撤盡。
小徐甚為着忙,遂往見老段,涕泣陳詞,說總統誤信奸人之言,将我免職,明是排皖,我不足惜,恐督辦亦将不免。
段被小徐一激,徑自入都,直趨總統府,見老徐說些譏刺話,并現怒容。
老徐再三慰言,老段道:“曹、吳擁兵自恣,何不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