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八回 清宣統遜帝位民國成立
關燈
小
中
大
是靠得住,及至來電奏請獨立,他說連親家也靠不住,所以吓倒。
迨複電去問,方知被民軍逼迫,倒也無可如何。
這不獨各省,連海軍務艦計十九艘,也都附民軍了。
協政王此時聽各處消息,毫無一點希望。
惟慶王隻望老袁到京。
哪知老袁一路,直至多日方才到京。
相見以後,袁大臣談及不肯和議之語。
協政王道:“既不肯和,想必還要戰。
” 袁大臣道:“主戰但無饷,奈何?”慶王道:“太後手中現有遺積,請協政王入宮去取。
”袁大臣稱是。
協政王入宮,見隆裕太後,太後隻得取出若幹萬,交協政王轉交袁大臣組織内閣。
隻道此旨一下,人才畢集,哪知連人影皆無。
忽聞吉林、黑龍江、奉天省皆入革命黨手中,舉黨人藍天蔚為都督,消息日惡。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會集浙、滬、蘇、甯,聯絡各軍,攻打南京,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提督張勳率兵抵戰。
奈各省皆已獨立,隻剩南京一城,何以能行?遂迫電向袁大臣處求救。
袁複電“無兵可撥”四字。
張勳接電道:“既無兵來,守此孤城何為?”又兼黎天才攻打甚急,幕府山、獅子山各炮台均已失守,兵士又死了千餘名,越想越難守,遂與江督及鐵良會議道:“與其守此孤城,不如帶兵北走,再作後圖。
”即着部将胡令宣出城議和,愛立四條,胡雲須候回複。
次日由總司令答複,允他三條,惟張勳不準北上。
張勳大怒,遂率兵出戰。
忽四城火起,張督等皆避入使館。
張勳令部兵白旗出迎,自己括盡庫款,從旁門逃出。
民軍入城,已無一人,南京遂光複,遂舉林述慶為臨時大都督。
且說袁大臣見組閣不成,把内帑輸運鄂中軍前,令馮、段兩人奮擊漢陽。
馮、段真肯盡力,與鄂軍進戰。
鄂軍總司令黃興指揮兵士,攻擊清軍。
戰了兩晝夜,清軍大敗,梅子山一帶皆為所占。
随希清軍統領馮、段令士兵改鄂兵裝束,去襲美娘山。
鄂軍疑為援軍到來,遂不提防,被清軍一陣殺得大敗;及至知道,已不及了,連失了雨淋山、龜山及漢陽城。
黃司令見事不妙,即溜往上海。
黎都督歎道:“我隻道黃司令有點能為,不料把漢陽失了,他反逃走去了。
”遂出城将潰兵撫慰一番,說黃司令去集援軍,即日就來,萬望放心,軍心稍安。
馮、段既得漢陽,遂向清廷報捷,各大臣皆轉憂為喜,獨袁大臣心中另有一番計劃。
且說黃興到滬,拟集聯軍援鄂,遂開軍事大會,聯軍務代表公推黃興為大元帥,黎為副元帥。
黃受職後,正欲派兵援鄂,忽聽清廷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罷兵在即,遂緩派兵。
這袁大臣受了全權職任,忙委唐紹儀赴鄂,代表議和。
唐至漢口,見黎都督先抒意見,後導和議。
黎道:“現黃興己任為大元帥,一切軍事當由上海議決。
”唐遂赴上海。
是時博士伍廷芳,已為各代表推為外交總長,一切計議,皆他主持,就假市政廳為會議地點。
唐相見後,即讨論和議。
伍遂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
唐代表不敢承認,散會後,電達清廷。
袁大臣見電,恐怕決裂,電唐再駁。
伍不改議,經各國領事團調解,方有起色。
忽聞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到滬,各省代表歡迎。
約二日,開大會投票選舉,孫文得票最多,遂任為大總統。
繼舉黎元洪為劇總統,電達各省,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曆一千九百十二年月一号,組織中華臨時政府于上海,建号中華民國,以此日為民國元年一月一日。
即日赴南京上任,午後到南京。
各界各領事相迎,入總統府,由代表捧呈大總統印信,孫文接受,立中央政府為行政機關,設各院省議會為立法機關。
改用陽曆。
通電各省,仿美國制度,各部設總、次長。
民國政府成立,傳檄各省,建議北伐。
各國領事、洋商等恐礙商務,即發電清廷,要求早建國體,以維大局。
協政王因袁大臣為内閣總理,自己已是無權,遂辭監國職務,退歸府第。
隆裕太後令袁大臣為全權辦理南北和戰事宜,袁又電唐紹儀征求意見。
唐複電請開國會解決政體。
袁轉達皇族,皇族不允。
唐遂辭職,議和事請袁自理。
适川督趙爾豐被殺,新疆将軍志銳被殺,甘督長庚被殺,蒙古、西藏獨立。
袁總理真也着急,即奏太後,如唐代表議,太後不決,袁辭總理職。
太後無策,令慶王挽留,袁仍就職,與伍廷芳來往電商,非要清帝退位不可。
太後遂開禦前會議,王大臣往往被炸,皆吓得不敢出門,哪個還能再反對遜位。
馮、段二統領又聯絡北方将弁多人,亦電請清帝遜位。
隆裕太後不得已,授袁總理特權,請電民國伍代表,商議優待清室條件适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贊和議,于優待清室條件,主張格外從厚。
遂立優待條件七條,呈與隆裕閱過,然後用寶,袁總理亦随後署名。
太後遂下谕旨,于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清祚告終。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民國演義分曉。
迨複電去問,方知被民軍逼迫,倒也無可如何。
這不獨各省,連海軍務艦計十九艘,也都附民軍了。
協政王此時聽各處消息,毫無一點希望。
惟慶王隻望老袁到京。
哪知老袁一路,直至多日方才到京。
相見以後,袁大臣談及不肯和議之語。
協政王道:“既不肯和,想必還要戰。
” 袁大臣道:“主戰但無饷,奈何?”慶王道:“太後手中現有遺積,請協政王入宮去取。
”袁大臣稱是。
協政王入宮,見隆裕太後,太後隻得取出若幹萬,交協政王轉交袁大臣組織内閣。
隻道此旨一下,人才畢集,哪知連人影皆無。
忽聞吉林、黑龍江、奉天省皆入革命黨手中,舉黨人藍天蔚為都督,消息日惡。
江南第九鎮統制徐紹桢會集浙、滬、蘇、甯,聯絡各軍,攻打南京,江督張人駿、将軍鐵良、提督張勳率兵抵戰。
奈各省皆已獨立,隻剩南京一城,何以能行?遂迫電向袁大臣處求救。
袁複電“無兵可撥”四字。
張勳接電道:“既無兵來,守此孤城何為?”又兼黎天才攻打甚急,幕府山、獅子山各炮台均已失守,兵士又死了千餘名,越想越難守,遂與江督及鐵良會議道:“與其守此孤城,不如帶兵北走,再作後圖。
”即着部将胡令宣出城議和,愛立四條,胡雲須候回複。
次日由總司令答複,允他三條,惟張勳不準北上。
張勳大怒,遂率兵出戰。
忽四城火起,張督等皆避入使館。
張勳令部兵白旗出迎,自己括盡庫款,從旁門逃出。
民軍入城,已無一人,南京遂光複,遂舉林述慶為臨時大都督。
且說袁大臣見組閣不成,把内帑輸運鄂中軍前,令馮、段兩人奮擊漢陽。
馮、段真肯盡力,與鄂軍進戰。
鄂軍總司令黃興指揮兵士,攻擊清軍。
戰了兩晝夜,清軍大敗,梅子山一帶皆為所占。
随希清軍統領馮、段令士兵改鄂兵裝束,去襲美娘山。
鄂軍疑為援軍到來,遂不提防,被清軍一陣殺得大敗;及至知道,已不及了,連失了雨淋山、龜山及漢陽城。
黃司令見事不妙,即溜往上海。
黎都督歎道:“我隻道黃司令有點能為,不料把漢陽失了,他反逃走去了。
”遂出城将潰兵撫慰一番,說黃司令去集援軍,即日就來,萬望放心,軍心稍安。
馮、段既得漢陽,遂向清廷報捷,各大臣皆轉憂為喜,獨袁大臣心中另有一番計劃。
且說黃興到滬,拟集聯軍援鄂,遂開軍事大會,聯軍務代表公推黃興為大元帥,黎為副元帥。
黃受職後,正欲派兵援鄂,忽聽清廷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大臣,料知罷兵在即,遂緩派兵。
這袁大臣受了全權職任,忙委唐紹儀赴鄂,代表議和。
唐至漢口,見黎都督先抒意見,後導和議。
黎道:“現黃興己任為大元帥,一切軍事當由上海議決。
”唐遂赴上海。
是時博士伍廷芳,已為各代表推為外交總長,一切計議,皆他主持,就假市政廳為會議地點。
唐相見後,即讨論和議。
伍遂提出四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體;(三)給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
唐代表不敢承認,散會後,電達清廷。
袁大臣見電,恐怕決裂,電唐再駁。
伍不改議,經各國領事團調解,方有起色。
忽聞革命黨大首領孫文航海到滬,各省代表歡迎。
約二日,開大會投票選舉,孫文得票最多,遂任為大總統。
繼舉黎元洪為劇總統,電達各省,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曆一千九百十二年月一号,組織中華臨時政府于上海,建号中華民國,以此日為民國元年一月一日。
即日赴南京上任,午後到南京。
各界各領事相迎,入總統府,由代表捧呈大總統印信,孫文接受,立中央政府為行政機關,設各院省議會為立法機關。
改用陽曆。
通電各省,仿美國制度,各部設總、次長。
民國政府成立,傳檄各省,建議北伐。
各國領事、洋商等恐礙商務,即發電清廷,要求早建國體,以維大局。
協政王因袁大臣為内閣總理,自己已是無權,遂辭監國職務,退歸府第。
隆裕太後令袁大臣為全權辦理南北和戰事宜,袁又電唐紹儀征求意見。
唐複電請開國會解決政體。
袁轉達皇族,皇族不允。
唐遂辭職,議和事請袁自理。
适川督趙爾豐被殺,新疆将軍志銳被殺,甘督長庚被殺,蒙古、西藏獨立。
袁總理真也着急,即奏太後,如唐代表議,太後不決,袁辭總理職。
太後無策,令慶王挽留,袁仍就職,與伍廷芳來往電商,非要清帝退位不可。
太後遂開禦前會議,王大臣往往被炸,皆吓得不敢出門,哪個還能再反對遜位。
馮、段二統領又聯絡北方将弁多人,亦電請清帝遜位。
隆裕太後不得已,授袁總理特權,請電民國伍代表,商議優待清室條件适汪兆銘等釋放回南,參贊和議,于優待清室條件,主張格外從厚。
遂立優待條件七條,呈與隆裕閱過,然後用寶,袁總理亦随後署名。
太後遂下谕旨,于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頒布天下,清祚告終。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民國演義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