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八回 清宣統遜帝位民國成立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古往今來有聖賢,道宗無蕩又無偏。
禮門義路人當守,甘就邪途惹罪愆。
卻說黃興等聽得溫生财行刺粵将軍孚琦,當場被獲,問後正法,頓足道:“此事為溫生财所誤。
”黃興道:“今事已至此,與其束手被擒,不如冒險,成敗在此一舉。
”遂議于下午六點鐘,分路出發。
先着敢死團,坐着轎子,擡入督署,充作拜客,直向督署擡入。
管門的人道他是拜會總督,不敢阻擋。
哪知敢死團一入衙門,亂抛炸彈,将頭門炸壞,又炸二門,直至内房,不見總督家眷一人。
原來粵督張鳴歧前已聞風,先将家眷移至别處,就是自己一人留署。
此時聽得外面炮聲不絕,吓得手腳忙亂,忙差人探問,尚未離步,外面已報革命黨進衙。
幸虧巡捕将他扯住,從室中上樓,開了樓窗,窗外正是典當後牆,遂由窗爬出,徑入當鋪中去。
鋪中朝奉認得總督,連忙接待。
又由鋪中走入水師統領署内。
水師統領李準聞督署起火,正欲調兵往護,忽報督憲微服過署,連忙接迎。
張督即令發兵拿革命黨。
李準将張督安置書齋,自己即調城内防營速往督署,及至趕到,營兵正與革命黨酣戰,黨人洶勢勃勃,營兵看看要敗。
李統領大叫道:“拿住革命黨一人者有賞。
”營兵聽得有賞,遂奮勇格鬥,黨人雖拚命死戰,到底寡不敵衆,不一時即殺得大敗,中彈死者不計其數,被拿住的也不少,看看人數無幾,隻得想逃。
李準督營兵團團圍住,不曾走脫一人;來援黨人,亦被殺退。
城中搜索黨人,鬧了多日,到了四月初旬,方才平靜。
此次約死黨人數百餘名,經黨人自查,著名首領八十九人,内有七十二人葬黃花崗下。
刻下張督已經回署,将所獲黨人一一訊問,并無一人諱供,便命一半正法,一半收監,惟有黃興、趙聲、胡漢民、李協和四人幸未遭獲,逃往香港,這是廣州革命黨第一次流血。
趙聲見事不成,憤恨已極,嘔血而死。
捷報到京,清政府賞水師統領李準黃馬褂。
自此以後,明說立憲,仍是暗行專制,遂組織新内閣,令慶王奕劻為總理,令徐也昌、尚書桐為副總理,所有前時内閣尚書、侍郎等名目全行更改。
另增一海軍部令,載洵為大臣。
又設軍咨府,命載焘為管理。
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上書,内稱内閣負責甚重,不宜任用親貴,請另簡大員,改行組織。
連上兩次,方得複旨,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妄議。
” 此旨一下,全國大嘩。
還有郵傳部大臣盛宜懷,倡起鐵路國有的議論,慫慂協政王施行。
誰知百姓不肯忍受,竟群起反對。
資政院也奏請政府收回鐵路國有的成命。
這位盛大臣不但不理,反慫協政王狠狠的下了幾道谕旨,說甚麼“不準違制”,說甚麼“格殺勿論”。
百姓看了越加憤怒,川人格外憤怒,開了個保路的大會,與政府為難。
适值端方入京,花了十幾萬運動起複。
盛大臣幫他運動,要他去壓制川民,可以能升川督。
端方也是利心很大,遂滿口答應,草草整裝,立刻啟行。
将到武昌,聞川民已鬧得不可收拾,暗想川督趙爾豐聽民要挾,何能做總督,忙連夜拟就一表,嗚文稿繕就,翌日即發。
嗣得政府複旨,令他人川查辦。
端方遂向鄂督瑞澄借兵兩隊,克日南下。
川督趙爾豐聞端方帶兵入川,不禁焦灼起來,忽外面傳進一紙,自保商榷書,列名共有十九人,竟有五人先來進見。
爾豐閱五人名片,是咨議局議長蒲殿俊、羅綸,并川路股東會員顔楷、張瀾、鄧孝可等。
爾豐道:“皆是這些人作祟,若不懲辦,反為所累。
”遂傳令坐堂,着五人進見。
五人到堂,大加詫異。
爾豐大呼道:“你五人來此何為?”鄧孝可道:“來見制軍,求保路事。
今聞端督辦帶兵入川,求制軍奏阻。
”爾豐道:“爾等敢違旨麼?本制軍隻知遵旨。
”不料這一句,便惱了蒲殿俊道:“這是朝廷立憲谕旨,制軍何故不遵?四川鐵路是先皇令歸商辦,即令皇亦承繼先志,哪能容賣國之奸臣妄為呢?”爾豐無言可駁,惱羞成怒,說:“你們擔保全路事,必須好好商量,如何罷市罷課,抗糧免捐,非謀反而何?”殿俊道:“此是川良全體本意。
”爾豐即将自保商榷書擲下道:“這明明書十九人,你五人為首,難道朝血憲,叫你們叛逆嗎?”五人正欲再辯,忽聽一聲令,将五人拿下。
衛兵正來綁縛,聽外面嘩聲震耳,頭上都頂德宗神牌,聲聲叫釋蒲、羅等。
爾豐怒牟,命衛兵施放洋槍。
此令一下,槍聲四起,彈射如雨,竟把前列傷了數人。
大衆憤怒,皆拚着性命,闖入署中。
幸虧将軍玉昆趕來,先将民人安爨,後擠入督署,向爾豐磋商,木要激變。
爾豐堅持。
玉昆不待應允,硬将蒲、羅等解放,又勸大衆散歸。
爾豐怒猶未息,竟将亂民圍攻督署,意圖獨立,幸先事預防,将首要擒獲,會同鄂督端澄聯街上奏,說如何與匪徒大戰七日,捏詞謊奏。
鄂督瑞澄聞川省議員蕭湘過境,亦差人将他拘獲,送武昌看管。
清廷接川督奏折,隻道川省大亂,遂起用岑春暄前往四川
禮門義路人當守,甘就邪途惹罪愆。
卻說黃興等聽得溫生财行刺粵将軍孚琦,當場被獲,問後正法,頓足道:“此事為溫生财所誤。
”黃興道:“今事已至此,與其束手被擒,不如冒險,成敗在此一舉。
”遂議于下午六點鐘,分路出發。
先着敢死團,坐着轎子,擡入督署,充作拜客,直向督署擡入。
管門的人道他是拜會總督,不敢阻擋。
哪知敢死團一入衙門,亂抛炸彈,将頭門炸壞,又炸二門,直至内房,不見總督家眷一人。
原來粵督張鳴歧前已聞風,先将家眷移至别處,就是自己一人留署。
此時聽得外面炮聲不絕,吓得手腳忙亂,忙差人探問,尚未離步,外面已報革命黨進衙。
幸虧巡捕将他扯住,從室中上樓,開了樓窗,窗外正是典當後牆,遂由窗爬出,徑入當鋪中去。
鋪中朝奉認得總督,連忙接待。
又由鋪中走入水師統領署内。
水師統領李準聞督署起火,正欲調兵往護,忽報督憲微服過署,連忙接迎。
張督即令發兵拿革命黨。
李準将張督安置書齋,自己即調城内防營速往督署,及至趕到,營兵正與革命黨酣戰,黨人洶勢勃勃,營兵看看要敗。
李統領大叫道:“拿住革命黨一人者有賞。
”營兵聽得有賞,遂奮勇格鬥,黨人雖拚命死戰,到底寡不敵衆,不一時即殺得大敗,中彈死者不計其數,被拿住的也不少,看看人數無幾,隻得想逃。
李準督營兵團團圍住,不曾走脫一人;來援黨人,亦被殺退。
城中搜索黨人,鬧了多日,到了四月初旬,方才平靜。
此次約死黨人數百餘名,經黨人自查,著名首領八十九人,内有七十二人葬黃花崗下。
刻下張督已經回署,将所獲黨人一一訊問,并無一人諱供,便命一半正法,一半收監,惟有黃興、趙聲、胡漢民、李協和四人幸未遭獲,逃往香港,這是廣州革命黨第一次流血。
趙聲見事不成,憤恨已極,嘔血而死。
捷報到京,清政府賞水師統領李準黃馬褂。
自此以後,明說立憲,仍是暗行專制,遂組織新内閣,令慶王奕劻為總理,令徐也昌、尚書桐為副總理,所有前時内閣尚書、侍郎等名目全行更改。
另增一海軍部令,載洵為大臣。
又設軍咨府,命載焘為管理。
各省咨議局、聯合會上書,内稱内閣負責甚重,不宜任用親貴,請另簡大員,改行組織。
連上兩次,方得複旨,言:“用人系君主大權,議員不得妄議。
” 此旨一下,全國大嘩。
還有郵傳部大臣盛宜懷,倡起鐵路國有的議論,慫慂協政王施行。
誰知百姓不肯忍受,竟群起反對。
資政院也奏請政府收回鐵路國有的成命。
這位盛大臣不但不理,反慫協政王狠狠的下了幾道谕旨,說甚麼“不準違制”,說甚麼“格殺勿論”。
百姓看了越加憤怒,川人格外憤怒,開了個保路的大會,與政府為難。
适值端方入京,花了十幾萬運動起複。
盛大臣幫他運動,要他去壓制川民,可以能升川督。
端方也是利心很大,遂滿口答應,草草整裝,立刻啟行。
将到武昌,聞川民已鬧得不可收拾,暗想川督趙爾豐聽民要挾,何能做總督,忙連夜拟就一表,嗚文稿繕就,翌日即發。
嗣得政府複旨,令他人川查辦。
端方遂向鄂督瑞澄借兵兩隊,克日南下。
川督趙爾豐聞端方帶兵入川,不禁焦灼起來,忽外面傳進一紙,自保商榷書,列名共有十九人,竟有五人先來進見。
爾豐閱五人名片,是咨議局議長蒲殿俊、羅綸,并川路股東會員顔楷、張瀾、鄧孝可等。
爾豐道:“皆是這些人作祟,若不懲辦,反為所累。
”遂傳令坐堂,着五人進見。
五人到堂,大加詫異。
爾豐大呼道:“你五人來此何為?”鄧孝可道:“來見制軍,求保路事。
今聞端督辦帶兵入川,求制軍奏阻。
”爾豐道:“爾等敢違旨麼?本制軍隻知遵旨。
”不料這一句,便惱了蒲殿俊道:“這是朝廷立憲谕旨,制軍何故不遵?四川鐵路是先皇令歸商辦,即令皇亦承繼先志,哪能容賣國之奸臣妄為呢?”爾豐無言可駁,惱羞成怒,說:“你們擔保全路事,必須好好商量,如何罷市罷課,抗糧免捐,非謀反而何?”殿俊道:“此是川良全體本意。
”爾豐即将自保商榷書擲下道:“這明明書十九人,你五人為首,難道朝血憲,叫你們叛逆嗎?”五人正欲再辯,忽聽一聲令,将五人拿下。
衛兵正來綁縛,聽外面嘩聲震耳,頭上都頂德宗神牌,聲聲叫釋蒲、羅等。
爾豐怒牟,命衛兵施放洋槍。
此令一下,槍聲四起,彈射如雨,竟把前列傷了數人。
大衆憤怒,皆拚着性命,闖入署中。
幸虧将軍玉昆趕來,先将民人安爨,後擠入督署,向爾豐磋商,木要激變。
爾豐堅持。
玉昆不待應允,硬将蒲、羅等解放,又勸大衆散歸。
爾豐怒猶未息,竟将亂民圍攻督署,意圖獨立,幸先事預防,将首要擒獲,會同鄂督端澄聯街上奏,說如何與匪徒大戰七日,捏詞謊奏。
鄂督瑞澄聞川省議員蕭湘過境,亦差人将他拘獲,送武昌看管。
清廷接川督奏折,隻道川省大亂,遂起用岑春暄前往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