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七回 孫逸仙造革命排滿興漢

關燈
發難,亦遭失敗。

    他如湖南人黃興,湖北人蔡元培、章炳麟,在上海結社,開設報館,鼓吹革命;四川人鄒容,造《革命軍》冊。

    均因事洩,或逃或亡。

    迨至光緒三十一年七月,有桐城人吳樾,聞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觀政,遂奮臂而起,懷着炸彈,暗行入京,将到車站,正遇五大臣入站,即取出炸彈,平空飛去。

    崗警聞聲,即行搜查,不見影響,惟見火車外面有數個死屍,除被炸仆人外,尚有一屍無人識者,細檢身中,隻有名片一張,上書“吳樾”,下書“湖北人”三字,遂料為革命黨人。

    鬧了月餘,方得平靜。

    當時五大臣經此一吓,皆不願出洋。

    清廷又另派尚其亨、李盛驿等五大臣駕艦出遊,由美轉英達德,考察各國政治,即從外洋拟了一折,将各國憲政詳叙一遍,電奏清廷,請速改行立憲政體。

    慈禧太後見于此折,心中尚不決。

    至次年七月,五大臣返國,兩宮召見數次,五大臣遂各抒己見,說得委婉可聽。

    于光緒三十二年七月,頒發立憲上谕一道,派載澤等編纂新官制及編制館等。

    命親王奕劻為總核大臣。

    親王奕劻具折陳奏,除軍機處仍舊外,把六部改為十一部,每部設正副員各一,五分滿、漢,算是京内官制改革。

    外省由督撫以下,亦照新編增定官制設額,就算是外省官制改革。

    複開憲政,編查館建資政院,中央立統計處,外省設調查局。

    派汪大燮等分赴英、德、日考察憲法。

     清廷正在忙碌,忽報革命黨趙聲肇亂萍鄉,嗣後聞萍鄉戒嚴,革命黨皆被獲住正法,惟趙聲一人逃匿無蹤,現在督撫已饬所屬密拿,萍鄉已安靜如常。

    至光緒三十三年,安慶大閱,安徽巡撫恩銘被革命黨中偉人徐錫麟擊斃。

    徐本紹興人,曾中癸卯科副貢,在紹興辦幾所學堂,得了兩個學生,一叫陳伯平,一叫馬宗漢。

    後他二人赴東留學,學成回國,徐與二人談起宗旨,竟爾相合,徐遂聯絡同志,結成一團體。

    把前立大通學校認真接辦,暗隐作革命軍。

    後同鄉陶成章勸徐廁身仕途,以便暗中行事。

    徐遂納款捐官,補授安徽候補道。

    徐談風适中恩撫意,恩撫就委他作陸軍小學堂總辦,兼委他作巡警會辦。

    徐得此差,正中下懷,暗中通信海外,托同志密運軍火,相時而動。

     不料兩江總督端方發來密電,内稱黨人潛入皖省,叫恩撫查拿嚴辦。

    恩撫即召徐進見,将電文給徐看過,徐佯作不知,略談數句,不過叫徐認真查拿。

    徐退後,即與馬、陳密商,謀以先發制人之策。

    于光緒三十三年,值安慶大閱,錫麟遂傳集全堂學生發難,自己首先擲彈,将恩撫擊斃。

    各官逸出,當将陳伯平擊死,馬宗漢擒獲。

    複由方醫家将徐獲住,帶至督練公所,經藩司馮煦審問,徐遂具供畢,擲公案前。

    藩司得,實,拟照張汶祥刺馬案懲辦。

    一面電奏北京,一面将徐、馬收監。

    不一日旨下,照電懲辦,即将徐、馬正法。

    皖事方了,粵事又興。

    自洪、楊事敗後,餘黨隐姓埋名,遁迹江湖,多聞革命黨起,遂乘勢出頭。

    以“三點會”、“三合會”為名,暗隐洪天王的姓。

    革命黨人就利用這兩會,暗與通信,叫他起事。

    因此,廣東省境亂事紛起,官兵一出馬,把這會黨擊得四散無蹤。

    惟直督袁世凱、鄂督張之洞,以内憂外患,各校學生好談革命,一奏請實行立憲,一奏請設存古學堂,以挽頹風。

    清廷遂将兩督召京,均授軍機大臣,以化滿、漢界域。

     令内外大員條陳辦法,各員條陳不一。

    慈禧太後接閱,遂改考查館為憲政編查館,叫他按年籌備,拟自光緒三十四年起,至四十二年止,所有預定各事,陸續辦齊,按年列表,上陳慈鑒。

     宮中意見,以為谕旨一下,可以消弭禍患。

    哪知民情愈焰,良志愈張,所有提議,一樁一件,都來與政府交涉,軍機處真是忙得無閑。

    忽報廣西鎮南關被革命黨奪去三座炮台。

    旨下切責,令桂撫指日克複。

    桂撫接旨,忙調兵将與革命軍對敵,清軍各樣完備,革命軍隻是孤注,相持數日,遂四散逃走外洋。

    桂撫報捷,旨下升賞有功。

    到光緒三十四年,忽日本公使來了一個照會:内稱粵海關扣留汽船,侮辱國旗,要求外務部賠償損失雲雲。

    外務部吓得心慌,正想拍電去問,忽粵督傳來譯文,系日本二辰丸私運軍火接濟黨人,被海關查獲,搜得槍枝子彈各數十箱。

    當将該船扣留,卸去國旗雲雲。

    偏日使不肯承認,硬與清廷交涉,竟用強權手段,弄得外務部無法,隻得賠款謝罪,方才了結。

     時正值太後萬壽,光緒帝前往拜壽。

    太後見帝抱病,形容枯槁,未免動心。

    光緒病日漸沉重,太後遂議立醇王子溥儀為嗣王,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