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九回 天付與大清朝升平萬歲

關燈


    過一日,傳報明廷在德勝門、永定門外,遺有二封議和書。

     又一日,滿兵捉住明太監二名。

    又一日,滿軍退數裡下寨。

    又一日,報明太監逃走。

    又一日,報崇煥下獄。

     諸公,範先生之計,不過因崇煥阻滿兵不能前進,用反間,緻明廷生疑,将崇煥除去。

    果然崇祯帝遣太監出城訪查,回去将所見所聞細奏。

    崇祯帝因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已責他擅權,立命錦衣衛将崇煥縛置獄中。

    總兵祖大壽、何可綱,聽主帥無故下獄,随率本部回山海關去了。

    明兵見無主将,個個疏懈。

     太宗見了,即令出師進攻,明軍被滿兵殺得魂魄皆散,幸滿桂領軍赴援。

    滿兵稍退,崇祯帝遂封滿桂為經略,統轄全軍,屢戰滿兵,互有勝負。

    太宗心思一計,令滿兵改扮明兵,黑夜混入明軍隊裡,就中混殺。

    滿桂不防,誤作城中援兵,竟被殺死于亂軍之中,滿兵大勝。

    正欲登城,不料太宗竟傳命退兵。

    衆貝勒不知何故,都來谏阻。

    太宗把主見向諸臣分晰明白,随即率領全軍,退至通州。

    此時是太宗天聰四年。

    複由通州渡河,東克香河,陷永平,将至遵化,忽有明軍攔路,開炮向滿軍打來。

    太宗正欲後退。

    不知何故,明軍的炮忽然炸開,反弄得自己打自己。

    太宗趁此機會,督兵前進,将這位領兵的戰亡。

    你道這領兵攔路的将是誰,原來是庶吉士金聲保舉的翰苑出身劉之倫。

    之倫聞得滿兵退回,料他必走遵化,退出關,當下約馬世龍、吳自勉兩總兵,由間道抄出遵化,于路攔截。

    誰知吳、馬兩人違約不追。

    隻落之倫孤軍一支,如何能是滿軍對手,一時把戰敗殘兵掃盡。

    太宗複領兵攻陷遷安、灤州,進至昌黎。

    複聞明主起用孫承宗,代袁崇煥之衆,守山海關。

    恐他領兵前來斷他歸路,遂急急收兵回國。

    既至國都,百官出迎,紛紛上表稱賀。

    次日,太宗早朝,論功行賞,推範文程為第一。

    太宗終是不樂,衆貝勁前來問安。

    太宗道:“我想袁崇煥雖下獄,倘明廷悔誤,将他釋出,豈不枉費一番苦衷。

    ”忽探報道:“明經略袁崇煥已經磔死。

    ”太宗喜道:“崇煥已死,咱們攻取明朝天下,可無阻礙了。

    ”文程道:“崇煥雖死,孫承宗亦是深謀遠慮,山海關亦不易得手。

    ”太宗道:“待來年再圖進兵。

    ”此時孫承宗恐滿兵複來犯界,遂簡閱兵馬,以備抵禦。

    不料遼東巡撫邱禾嘉與承宗不合,做事皆是相謬。

    天聰五年八月,太宗帶領精兵,到了大淩河,四面合攻,令貝勒阿濟格領兵往錦州,堵截山海關援兵,滿兵連戰皆捷。

    且說大淩城守将,就是祖大壽、何可綱,因明帝磔死崇煥,已是懷恨,礙承宗面上,隻得堅守。

    大壽有一兄弟,名叫大弼,于夜分率敢死兵士,缒城而下,來襲滿營。

    太宗在帳中年看文書,見大弼首先入帳,忙在身邊把佩劍拔下,将大弼擋住。

    太宗力不及,正在着忙,幸衆貝勒前來護駕,将大弼擊退。

    大弼回城,不折一人,隻有數名受點小傷,真勇将也。

    次早太宗遂下令猛攻,大壽、可綱極力抵禦,滿軍稍退。

    數日後,滿兵由國運來紅衣大炮,将大淩城轟壞數處,大壽等仍抵死堅守,直待冬後,大淩城中糧盡。

    又兼援兵不至,-滿主又數次射書招降,大壽無奈,與可綱密議,可綱不從。

    大壽隻得一人缒城,至滿營獻降。

    可綱聞知,即來邀截。

    被大壽一箭射倒,由滿兵擒去。

    此時城中大亂;可綱勸降不允,當即就刑。

    大弼亦不服兄意,率一軍往他處去了。

    大壽見了太宗,格外優遇。

    太宗命大壽仍住大淩城。

    夢寐間,見可綱前來索命,及醒,心覺不安,自己忏悔一回。

     次日太宗升帳,議取錦州。

    大壽道:“臣的家小現在錦州,錦州守将此時并未知臣降,臣作奔潰狀,賺開錦州,臣為内應,取錦州直易事耳。

    ”太宗從之,遂陷錦州,仍令大壽固守。

    次年,明兵攻登萊,孔有律馳書向滿洲告急,太宗令其回歸滿洲,直到沈陽,見太宗說道:“遼東旅順,乃是要塞,現在空虛,徑可襲取。

    ”太宗令孔、耿二人往襲,數日報捷,副将尚可喜納降,仍留可喜守旅順,孔、耿二人皆随太宗班師回國。

    又曆一年,太宗賓精糧足,分兵四蹄,将内蒙古各部落統已收服。

     一日,有察哈爾部來降。

    又林丹汗被太宗征讨,逃奔青海,一病身亡。

    其子額哲勢孤力竭,隻得率領家屬,向滿洲乞降。

    太親令開城放入,額哲叩見畢,獻上一顆元朝曆代的傳國玉玺。

     太宗得了寶玺,遂焚香告天,群臣上表慶賀,并請太宗尊号,各國紛紛遣使納降,太宗令添造宮室殿陛,命範文程監工。

    不數月,建築告成,擇了吉日,設壇祭天,尊太宗為寬溫仁聖皇帝,國号大清。

    改天聰十年為崇德元年,上列代帝祖尊号,谥努爾哈赤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号太祖。

    追封功臣,配享太廟,封貝勒親王及各大臣官爵。

    太宗意猶不樂,因朝鮮使臣梗塞,不肯照行,因此逆了太宗意,當遣回國,另差官遣書诘貴,差官回奏朝鮮國接書不閱,語多不遜。

    太宗即召群臣會議。

    睿親王多爾衮、豫親王多铎均請旨出兵。

    太宗道:“朝鮮本非我國對手,諒必受明廷蠱惑,欲征朝鮮,必先攻明,免得明兵出來掣肘。

    ”衆臣道:“主上所見甚是,就先請旨攻明。

    ”太宗遂命多爾衮、多铎為征東統帥,谕道:“現在攻明,但擾他一番,即可回來,隻令阿濟格等前去便了。

    ”即召阿濟格為前部先鋒,帶兵二萬,前往征明。

    當面授他方略,教他得手即回。

    阿濟格領命前去,不到一月,阿濟格克明都十六城,并獲人畜等物十八萬,遣人報捷前來,太宗即令阿濟格班師。

    此次清兵攻明,不過威吓,着令班師者,好趁此征讨朝鮮。

     明值冬寒,太宗祭告天地太廟,率領貝勒親王及蒙旗漢軍,分前後征進,一路浩浩蕩蕩,直搗朝鮮國都。

    這朝鮮國兵不曾戰過陣,一聽清兵到來,早已望風奔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