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回 漢高祖定江山一十二帝
關燈
小
中
大
擅興師之罪。
劉向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
上在位十六年崩,太子骛立,是為成帝。
以皇後王氏為太後,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
石顯有罪免官,歸故裡。
道死。
帝以許廣漢之侄女為後,與班婕妤并有寵。
班婕妤至賢,常輔上以正。
後上過陽阿主家,悅歌舞妓女趙飛燕,召入宮。
大幸。
女弟合德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姊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
谮告許後、班婕妤詛咒上。
許後坐廢,考問班婕妤。
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将欲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上善其對,赦之。
班婕妤恐久見危,乃求供養太後于長信宮。
帝許之,遂立趙飛燕為後,合德為昭儀。
帝内惑于淫後妖妃,外制于外家奸佞,政事皆決于王鳳。
王鳳卒,以王音為大司馬秉政。
音卒,以王商為大司馬秉政。
商卒,以王根為大司馬秉政。
王根以病免,遂以王莽為大司馬秉政。
時有大風如血,又有兩月相承,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之異。
莽欲名譽昭著,愈折蘆為儉約,賞賜邑錢,悉以享士。
劉向屢為上言之,上不能用。
帝素強無疾,以趙合德淫之無度而崩,在位二十六年。
皇太後诏王莽雜治皇帝起居病狀,趙昭儀自殺,尋廢皇後為庶人,後亦自殺。
上無嗣,以元帝之孫、定陶王之子欣入繼為嗣,是為哀帝。
追尊定陶共王為定陶共皇,尊定陶王太後傅氏曰定陶共太後,尊生母丁姬曰定陶共皇後,立傅太後從侄女傅氏為後。
封丁明、傅晏皆為列侯,俱官拜大司馬,掌朝政。
遣新都侯王莽,罷官就國。
侍中董賢,年少美麗,得幸于帝,賞賜巨萬,封高安侯,貴震朝廷。
賢妻及賢妹皆有美色,帝诏賢妻,得通籍入宮,又召賢妹為昭儀,夫妻兄妹并寵,言無不聽,至有法堯禅舜之語。
丞相孔光等趨承拜谒,而權與人主侔矣。
帝欲收攬大權,屢誅大臣,然内制于太後,外寵于董賢,信讒疾忠,漢業遂衰。
在位六年崩。
無嗣,太皇太後王政君召新都侯莽佐理喪事。
收董賢印绶,罷歸第,即日與妻皆自殺,家屬徙合浦。
太皇太後以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迎元帝庶孫、中山王箕之子衍即位,是為平帝。
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盛稱莽功德比周公,于是群臣鹹頌莽功德,号為安漢公。
帝聘安漢公莽女為後,莽長子宇勸莽歸政。
帝外家衛氏私與衛寶通書,事露,莽殺其子宇,盡滅中山王後家衛氏。
又殺敬武公主,及泛鄉侯何武,故司隸鮑宣等數百人,海内大震。
以安漢公莽為宰衡,加新息、召陵二縣,及新野田,僞辭不受,加九錫。
時帝益壯,以母家衛氏為莽所害,常不悅。
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莽作策命于泰峙,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殿前,敕諸公莫敢言。
帝在位五年,為王莽所弒而崩,壽十四歲。
前輝光郡謝嚣,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曰:“安漢公莽為皇帝。
”于是群臣奏太後,請安漢公踐位,謂之攝皇帝。
太後不可,太保王舜謂太後曰:“事已如此,無可奈何。
”太後力不能制,诏曰:“可。
”莽遂南面朝群臣,郊祀天地,贊曰假皇帝。
平帝無子,莽立宣帝玄孫廣成侯勳之子嬰為皇太子,年方二歲,号曰孺子。
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起兵讨莽,從者數百人,進攻宛,不克,死之。
東郡太守翟義與都尉劉宇、陳豐等舉兵西,誅不當攝位者,立宗室子孫嚴鄉侯劉信為天子,移檄郡國,衆十餘萬。
莽聞之,惶懼不能食,乃使王邑等擊義。
莽曰:“昔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叛。
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聖人猶懼此,況臣莽之鬥筲乎。
” 群臣皆曰:“不遭此變,不彰聖德。
”莽依周公作大诰,谕天下以反位孺子之意,于是吏民攻義,破之。
義戰死,信逃亡。
三輔豪傑趙朋、霍鴻起兵應翟義,王級等擊滅之,諸縣悉平。
莽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矣。
梓潼人袁章遊于長安,素無行,作銅匮以獻,署其一曰天帝行玺,其一曰赤帝玺,謂上帝與高祖傳位于莽也。
莽遂即真天子位,定号曰新,自稱新皇帝。
時孺子未立,玺藏太後長樂宮處。
莽使人請玺于太後。
太後不肯與,怒罵之曰:“汝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時利便奪取其國,不顧恩義,天下豈有汝兄弟耶?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
何能與汝!”舜謂太後曰:“莽必欲得傳國玺,太後能終不與耶?”太後恐莽脅之,乃出玺投之地曰:“我老且死,今知汝兄弟滅族也。
”莽更号太皇太後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廢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
孺子未立,在虛位三年。
西漢凡十三帝二主,起高祖乙未,終孺子嬰戊辰,共二百一十四年,為王莽所篡。
徐鄉侯劉快起兵讨莽,不克,死之。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平陵人方望等起兵,立孺子嬰為天子,淮南王遣将擊斬之,此是後話,且聽下回分解。
劉向上書力辯,乃赦其罪而錄其功。
上在位十六年崩,太子骛立,是為成帝。
以皇後王氏為太後,以元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将軍。
石顯有罪免官,歸故裡。
道死。
帝以許廣漢之侄女為後,與班婕妤并有寵。
班婕妤至賢,常輔上以正。
後上過陽阿主家,悅歌舞妓女趙飛燕,召入宮。
大幸。
女弟合德複召入,姿性尤醲粹,姊妹俱為婕妤,貴傾後宮。
谮告許後、班婕妤詛咒上。
許後坐廢,考問班婕妤。
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正尚未蒙福,為邪将欲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訴,如其無知,訴之何益?”上善其對,赦之。
班婕妤恐久見危,乃求供養太後于長信宮。
帝許之,遂立趙飛燕為後,合德為昭儀。
帝内惑于淫後妖妃,外制于外家奸佞,政事皆決于王鳳。
王鳳卒,以王音為大司馬秉政。
音卒,以王商為大司馬秉政。
商卒,以王根為大司馬秉政。
王根以病免,遂以王莽為大司馬秉政。
時有大風如血,又有兩月相承,岷山崩,壅江三日,江水竭之異。
莽欲名譽昭著,愈折蘆為儉約,賞賜邑錢,悉以享士。
劉向屢為上言之,上不能用。
帝素強無疾,以趙合德淫之無度而崩,在位二十六年。
皇太後诏王莽雜治皇帝起居病狀,趙昭儀自殺,尋廢皇後為庶人,後亦自殺。
上無嗣,以元帝之孫、定陶王之子欣入繼為嗣,是為哀帝。
追尊定陶共王為定陶共皇,尊定陶王太後傅氏曰定陶共太後,尊生母丁姬曰定陶共皇後,立傅太後從侄女傅氏為後。
封丁明、傅晏皆為列侯,俱官拜大司馬,掌朝政。
遣新都侯王莽,罷官就國。
侍中董賢,年少美麗,得幸于帝,賞賜巨萬,封高安侯,貴震朝廷。
賢妻及賢妹皆有美色,帝诏賢妻,得通籍入宮,又召賢妹為昭儀,夫妻兄妹并寵,言無不聽,至有法堯禅舜之語。
丞相孔光等趨承拜谒,而權與人主侔矣。
帝欲收攬大權,屢誅大臣,然内制于太後,外寵于董賢,信讒疾忠,漢業遂衰。
在位六年崩。
無嗣,太皇太後王政君召新都侯莽佐理喪事。
收董賢印绶,罷歸第,即日與妻皆自殺,家屬徙合浦。
太皇太後以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迎元帝庶孫、中山王箕之子衍即位,是為平帝。
太師孔光、大司徒馬宮等盛稱莽功德比周公,于是群臣鹹頌莽功德,号為安漢公。
帝聘安漢公莽女為後,莽長子宇勸莽歸政。
帝外家衛氏私與衛寶通書,事露,莽殺其子宇,盡滅中山王後家衛氏。
又殺敬武公主,及泛鄉侯何武,故司隸鮑宣等數百人,海内大震。
以安漢公莽為宰衡,加新息、召陵二縣,及新野田,僞辭不受,加九錫。
時帝益壯,以母家衛氏為莽所害,常不悅。
莽因臘日上椒酒,置毒酒中。
帝有疾,莽作策命于泰峙,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殿前,敕諸公莫敢言。
帝在位五年,為王莽所弒而崩,壽十四歲。
前輝光郡謝嚣,奏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曰:“安漢公莽為皇帝。
”于是群臣奏太後,請安漢公踐位,謂之攝皇帝。
太後不可,太保王舜謂太後曰:“事已如此,無可奈何。
”太後力不能制,诏曰:“可。
”莽遂南面朝群臣,郊祀天地,贊曰假皇帝。
平帝無子,莽立宣帝玄孫廣成侯勳之子嬰為皇太子,年方二歲,号曰孺子。
安衆侯劉崇與相張紹起兵讨莽,從者數百人,進攻宛,不克,死之。
東郡太守翟義與都尉劉宇、陳豐等舉兵西,誅不當攝位者,立宗室子孫嚴鄉侯劉信為天子,移檄郡國,衆十餘萬。
莽聞之,惶懼不能食,乃使王邑等擊義。
莽曰:“昔周公攝政,而管蔡挾祿父以叛。
今翟義亦挾劉信而作亂,自古聖人猶懼此,況臣莽之鬥筲乎。
” 群臣皆曰:“不遭此變,不彰聖德。
”莽依周公作大诰,谕天下以反位孺子之意,于是吏民攻義,破之。
義戰死,信逃亡。
三輔豪傑趙朋、霍鴻起兵應翟義,王級等擊滅之,諸縣悉平。
莽自謂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謀即真矣。
梓潼人袁章遊于長安,素無行,作銅匮以獻,署其一曰天帝行玺,其一曰赤帝玺,謂上帝與高祖傳位于莽也。
莽遂即真天子位,定号曰新,自稱新皇帝。
時孺子未立,玺藏太後長樂宮處。
莽使人請玺于太後。
太後不肯與,怒罵之曰:“汝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時利便奪取其國,不顧恩義,天下豈有汝兄弟耶?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玺俱葬。
何能與汝!”舜謂太後曰:“莽必欲得傳國玺,太後能終不與耶?”太後恐莽脅之,乃出玺投之地曰:“我老且死,今知汝兄弟滅族也。
”莽更号太皇太後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後。
廢孺子為定安公,孝平皇後為定安太後。
孺子未立,在虛位三年。
西漢凡十三帝二主,起高祖乙未,終孺子嬰戊辰,共二百一十四年,為王莽所篡。
徐鄉侯劉快起兵讨莽,不克,死之。
東漢光武建武元年,平陵人方望等起兵,立孺子嬰為天子,淮南王遣将擊斬之,此是後話,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