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二回 走江東承舊統百歲雲奔
關燈
小
中
大
領荊、雍、江三州牧。
朝廷不能違。
朝廷以會稽世子元顯為揚州刺史,顯性苛刻、生殺任意。
孫恩因民心騷動,自海島帥其黨攻陷會稽,殺内史王凝之,自稱征東将軍。
表奏會稽王道子及世子元顯之罪,請誅之。
于是内外戒嚴。
朝廷加道子黃钺,命元顯領中軍,命徐州刺史謝琰兼督吳興、義興軍,以讨孫恩。
劉牢之亦發兵讨恩,拜表辄行。
琰與牢之轉鬥而前,所向每克。
初,彭城劉裕勇健有大志,以賣履為業,好樗蒲,為鄉闾所賤。
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将數十人觇賊,遇敵數千人,即迎戰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
敵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砍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敵皆走,裕所殺傷甚衆。
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
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歎息,因進擊敵,大破之,斬獲千餘人。
孫恩聞劉牢之引兵濟江,驅男女二千餘口逃入海島。
朝廷以謝琰為會稽太守,琰不為武備。
孫恩複攻會稽,太守謝琰敗死。
恩轉攻臨海,朝廷大震,令兵讨之,不克,以劉裕為下邳太守,讨孫恩于郁州,大破之。
孫恩複攻,臨海太守景辛擊破之。
恩所掠三吳男女,死亡殆盡,恩赴海死。
其黨從死者以百數,謂之水仙。
餘衆數千人,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循神采清秀,雅有才藝,而志存不軌。
桓玄欲撫安東土,以循為永嘉太守。
循雖受命,而寇暴不已。
桓玄表其兄偉為江州刺史,鎮夏口。
司馬刁暢為輔國将軍鎮襄陽。
令其将皇甫敷、馮該戍隘口,厲兵訓卒,專伺朝廷之隙。
數使人上己符瑞,又緻箋于會稽王道子,追論王恭之事,元顯大懼。
張法順謂元顯曰:“桓玄始得荊州,人心未附,若使劉牢之為前鋒,大軍繼進,玄可取也。
”元顯以為然,會武昌太守庾楷使人自結于元顯,請為内應,元顯大喜。
遣法順至京口說牢之,牢之以為難。
法順還謂元顯曰:“觀牢之言色,必貳于我,不如召入殺之,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大治水軍,以劉牢之為前鋒,谯王尚之為後部,讨桓玄。
玄聞之大驚,遂舉兵反。
玄兵至姑熟,劉牢之叛于玄,元顯軍潰,玄入建康,自為太尉,總百揆,殺元顯及谯王尚之等。
以劉牢之為會稽内史。
牢之曰:“如此殆奪我兵,禍其至矣。
”于是大集僚佐,議據江北以讨玄。
參軍劉襲曰:“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
将軍往年反王恭,近日反司馬元顯,今複反桓玄,一人三反,何以自立?”語畢,趨出,僚佐多散走。
牢之懼,帥部曲北走,至新州,缢而死,道子等皆死。
桓玄初至,黜佞奸,擢賢士,京師欣然,冀得少安。
既而奢華縱恣,政令無常,朋黨互起,淩侮朝廷。
帝幾不免饑寒,由是衆大失望。
玄自為相國,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未幾篡之,即皇帝位,國号楚。
廢帝為平固王,遷浔陽。
玄登座而禦牀忽陷,群下失色。
劉裕從桓修入朝,玄後劉氏有智鑒,謂玄曰:“劉裕龍行怒步,瞻視不凡,恐終不為人下,不如早除之。
” 玄曰:“我方平瘍中原,非裕莫可用者。
俟關河平定,然後别議爾。
”劉裕與何無忌同舟還京口,密謀興複晉室。
劉毅家于京口,亦與無忌謀讨玄。
無忌曰:“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
”毅曰:“所見惟有劉下邳。
”無忌笑而不答,還以告裕。
遂與毅定謀。
無忌夜草檄文,其母劉牢之姊也,密窺之,泣曰:“吾不及東海呂母明矣!汝能如此,吾複何恨?”裕問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無忌曰:“無過劉道和。
”道和者,東莞劉穆之也。
裕即馳信召焉,至則署為主簿。
劉裕托以遊獵,與何無忌收合徒衆,得百餘人。
诘旦,京口城開,無忌着傳诏服,稱敕居前,徒衆随之齊人,即斬桓修以徇于衆。
劉毅複帥壯士直入,斬桓宏,衆推劉裕為盟主。
玄時憂具特甚,或曰:“劉裕烏合之衆,勢必無成。
”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
劉裕家無擔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
何無忌酷似其舅,共舉大事。
何謂無成?”玄欲複舟山,按兵堅陣以待之,桓謙等固請戰。
遂與裕戰于複舟山,裕大破之。
裕與劉毅等分為數隊并進,裕拭身先之,裕軍與玄枭将吳甫之遇于江東,斬之,進與玄将皇甫敷戰,又斬之。
将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呼聲震動天地。
時長北風急,因縱火焚之,煙火沖天,鼓噪之音震動京邑,諸軍大潰。
玄率親信數千人,趨走石頭城。
裕入建康,率百官奉迎乘輿,誅桓玄宗族之在建康者。
裕至建康,諸大處分皆委于劉穆之,倉筍立定,無不允惬。
時晉政寬弛,綱紀不立,豪族陵縱,小民窮蹙。
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
裕以身先物,戚禁内外,百官肅然。
劉毅等與玄戰于峥嵘州,大破之。
玄複挾帝入江陵,甯州督護馮遷迎擊之,抽刀而前。
玄曰:“汝何人?敢殺天子。
”遷曰:“我殺天子之賊耳。
”遂斬之。
乘輿反止于江陵。
毅等傳送玄首,枭于大桁,誅諸桓氏,特宥桓沖之孫孕。
安帝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拜渚軍事,出鎮京口。
以盧循為廣州刺史,循遣使貢獻,遺劉裕益智棕,裕報以續命湯。
時揚州刺史王猛卒,劉毅等不欲裕入輔政,議以謝琨為揚州刺史。
穆之密白裕曰:“晉命已移,公勳高位重
朝廷不能違。
朝廷以會稽世子元顯為揚州刺史,顯性苛刻、生殺任意。
孫恩因民心騷動,自海島帥其黨攻陷會稽,殺内史王凝之,自稱征東将軍。
表奏會稽王道子及世子元顯之罪,請誅之。
于是内外戒嚴。
朝廷加道子黃钺,命元顯領中軍,命徐州刺史謝琰兼督吳興、義興軍,以讨孫恩。
劉牢之亦發兵讨恩,拜表辄行。
琰與牢之轉鬥而前,所向每克。
初,彭城劉裕勇健有大志,以賣履為業,好樗蒲,為鄉闾所賤。
劉牢之擊孫恩,引裕參軍事,使将數十人觇賊,遇敵數千人,即迎戰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
敵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砍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敵皆走,裕所殺傷甚衆。
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
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歎息,因進擊敵,大破之,斬獲千餘人。
孫恩聞劉牢之引兵濟江,驅男女二千餘口逃入海島。
朝廷以謝琰為會稽太守,琰不為武備。
孫恩複攻會稽,太守謝琰敗死。
恩轉攻臨海,朝廷大震,令兵讨之,不克,以劉裕為下邳太守,讨孫恩于郁州,大破之。
孫恩複攻,臨海太守景辛擊破之。
恩所掠三吳男女,死亡殆盡,恩赴海死。
其黨從死者以百數,謂之水仙。
餘衆數千人,推恩妹夫盧循為主。
循神采清秀,雅有才藝,而志存不軌。
桓玄欲撫安東土,以循為永嘉太守。
循雖受命,而寇暴不已。
桓玄表其兄偉為江州刺史,鎮夏口。
司馬刁暢為輔國将軍鎮襄陽。
令其将皇甫敷、馮該戍隘口,厲兵訓卒,專伺朝廷之隙。
數使人上己符瑞,又緻箋于會稽王道子,追論王恭之事,元顯大懼。
張法順謂元顯曰:“桓玄始得荊州,人心未附,若使劉牢之為前鋒,大軍繼進,玄可取也。
”元顯以為然,會武昌太守庾楷使人自結于元顯,請為内應,元顯大喜。
遣法順至京口說牢之,牢之以為難。
法順還謂元顯曰:“觀牢之言色,必貳于我,不如召入殺之,不爾敗人大事。
”元顯不從,大治水軍,以劉牢之為前鋒,谯王尚之為後部,讨桓玄。
玄聞之大驚,遂舉兵反。
玄兵至姑熟,劉牢之叛于玄,元顯軍潰,玄入建康,自為太尉,總百揆,殺元顯及谯王尚之等。
以劉牢之為會稽内史。
牢之曰:“如此殆奪我兵,禍其至矣。
”于是大集僚佐,議據江北以讨玄。
參軍劉襲曰:“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
将軍往年反王恭,近日反司馬元顯,今複反桓玄,一人三反,何以自立?”語畢,趨出,僚佐多散走。
牢之懼,帥部曲北走,至新州,缢而死,道子等皆死。
桓玄初至,黜佞奸,擢賢士,京師欣然,冀得少安。
既而奢華縱恣,政令無常,朋黨互起,淩侮朝廷。
帝幾不免饑寒,由是衆大失望。
玄自為相國,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未幾篡之,即皇帝位,國号楚。
廢帝為平固王,遷浔陽。
玄登座而禦牀忽陷,群下失色。
劉裕從桓修入朝,玄後劉氏有智鑒,謂玄曰:“劉裕龍行怒步,瞻視不凡,恐終不為人下,不如早除之。
” 玄曰:“我方平瘍中原,非裕莫可用者。
俟關河平定,然後别議爾。
”劉裕與何無忌同舟還京口,密謀興複晉室。
劉毅家于京口,亦與無忌謀讨玄。
無忌曰:“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
”毅曰:“所見惟有劉下邳。
”無忌笑而不答,還以告裕。
遂與毅定謀。
無忌夜草檄文,其母劉牢之姊也,密窺之,泣曰:“吾不及東海呂母明矣!汝能如此,吾複何恨?”裕問無忌曰:“急須一府主簿,何由得之?”無忌曰:“無過劉道和。
”道和者,東莞劉穆之也。
裕即馳信召焉,至則署為主簿。
劉裕托以遊獵,與何無忌收合徒衆,得百餘人。
诘旦,京口城開,無忌着傳诏服,稱敕居前,徒衆随之齊人,即斬桓修以徇于衆。
劉毅複帥壯士直入,斬桓宏,衆推劉裕為盟主。
玄時憂具特甚,或曰:“劉裕烏合之衆,勢必無成。
”玄曰:“劉裕足為一世之雄。
劉裕家無擔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
何無忌酷似其舅,共舉大事。
何謂無成?”玄欲複舟山,按兵堅陣以待之,桓謙等固請戰。
遂與裕戰于複舟山,裕大破之。
裕與劉毅等分為數隊并進,裕拭身先之,裕軍與玄枭将吳甫之遇于江東,斬之,進與玄将皇甫敷戰,又斬之。
将士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呼聲震動天地。
時長北風急,因縱火焚之,煙火沖天,鼓噪之音震動京邑,諸軍大潰。
玄率親信數千人,趨走石頭城。
裕入建康,率百官奉迎乘輿,誅桓玄宗族之在建康者。
裕至建康,諸大處分皆委于劉穆之,倉筍立定,無不允惬。
時晉政寬弛,綱紀不立,豪族陵縱,小民窮蹙。
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
裕以身先物,戚禁内外,百官肅然。
劉毅等與玄戰于峥嵘州,大破之。
玄複挾帝入江陵,甯州督護馮遷迎擊之,抽刀而前。
玄曰:“汝何人?敢殺天子。
”遷曰:“我殺天子之賊耳。
”遂斬之。
乘輿反止于江陵。
毅等傳送玄首,枭于大桁,誅諸桓氏,特宥桓沖之孫孕。
安帝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拜渚軍事,出鎮京口。
以盧循為廣州刺史,循遣使貢獻,遺劉裕益智棕,裕報以續命湯。
時揚州刺史王猛卒,劉毅等不欲裕入輔政,議以謝琨為揚州刺史。
穆之密白裕曰:“晉命已移,公勳高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