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十五回 督軍團要挾黎總統失權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話說雲貴三省及岑春暄、趙倜、馮國璋先後電京,皆是請複舊約法,召集舊國會,獨雲、貴三省電中有請懲辦帝制禍首,限三十日以前答複,偏偏新政府不睬。
誰知舊議員在上海登報,自行召集舊國會,除前附逆外,限三十日以前,齊到上海,定期開會。
段祺瑞聞信,乃電南方各省及各重要機關。
段電發後,南方各省極力反對,總非根據元年約法不可。
段接電未允,拟修正約法。
正籌議進行,忽報上海海軍獨立,推李鼎新為總司令,傳檄遠近,謂政府若根據袁氏擅改之約法宣布,那是不行的,非複元年約法。
國會開會,正式内閣成立,概不受北京海軍部命令。
段接電大驚,即電請馮國璋、楊善德設法調停。
誰知馮、楊并不答複,偏接國會議員聯電。
段閱後,乃有轉意。
遂入與黎總統商議,恢複約法,黎即應允,遂疊下數令,皆是遵用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臨時約法》,至憲法成立時止,并續行召集國會,于八月一日繼續開會。
此令一下,全國歡呼。
段遂任為國務總理,更換閣員,内閣又複成立。
改定官制,都督稱督軍,民政長稱省長袁所頒官爵條例及懲辦禍首條例,均廢止擱過一邊。
再說陳宦獨立四川,政府改蔡锷督川。
調陳宦督湘,其中雖有小沖突,也不再述。
惟粵東龍濟光獨立,本非真心,後取消獨立,仍與滇、桂軍為仇。
滇軍司令李烈鈞與桂軍司令莫榮新聯絡攻龍濟光,龍軍屢敗,甚為惶恐,亟電告政府,說李反抗中央,出兵圖粵。
乃令龍暫署廣東督軍,候陸榮廷到任,再行交卸。
交卸後,即來京候用。
粵中人士,皆願去龍保鄉。
自陳宦去川督湘,哪知又被湘人拒絕,自舉劉人熙為督軍,電請政府任令。
中央接電,左右為難,遂召閣員會議,解決湘粵亂事。
閣員主張不一,後經段議論,粵事促陸榮廷赴任,湘事從民所請,歸劉署理。
黎總統應允,随即下令,饬陸赴粵,任劉署湘,湘省無事。
惟陸榮廷不願赴粵;返駐桂林,因帝制派在京,煽惑政府,遂托詞告疾。
唐繼堯、岑春暄亦因禍首未辦,時有啧言,政府不得已,遂下申令,嚴懲罪魁。
此令未下時,皆已遠揚,及逮捕令下,已久出京,哪能拿獲一名。
遂由西南撫軍長唐繼堯等十三人聯名布告全國,内中說約法國會,次第恢複,大總統遵約繼任,與獨立各省宣言相合,其撫軍政務等,皆于宣告日撤除,國事政體,悉聽元首與國會主持,即電北京。
黎段接電後,加倍歡慰。
黎亦即日複電,随又頒正式命令,于是南北統一,此時政府才算有代表全國責任。
惟粵東龍、李仍相持不下,後薩鎮冰率軍航至粵,陸始到任。
龍交卸後離粵,李亦退兵。
山東民軍被張懷芝襲擊,憤怒不甘,欲與懷芝死戰。
幸國務院派曲同豐來調和,改編軍制,歸隸中央,始行就緒。
自是各議員齊至京師,重開國會,由八月一日舉行,并訂一切禮節,此是第二次國會開會。
時京中皆道是國會開幕第二次,民國再造第一日。
散會後,政府即改定公文程序,并停止觐見大總統禮。
另訂觐見禮八條,均仿元年例而行,内閣一律就緒,不表。
且說民國再造,轉瞬已近雙十節,仍照元、二、三年,行國慶大禮,屆期一律舉行。
至賞功一節,亦分級酬膺。
締造民國,推孫、黃為首,餘均按功頒賞,并撫恤死難諸人。
清室代表并各國公使均至總統府祝賀,黎總統皆贈勳章,大家皆歡聲道謝。
于是兩院聯合開會,商議選舉副總統,日期擇定十月三十日。
遂組織選舉總統會,議決五條,屆期投票,兩院共到七百二十四人,投票畢,揭視,馮國璋得數最多,當選馮為副總統,選舉會咨照黎總統。
黎即電達馮,令仍兼江督,内外及各省均來電道賀。
忽接黃上将興訃聞,竟于十月三十一日病殁滬上。
黎總統即下令撫恤從優,以表殊勳,特給治喪費二萬,着江蘇省長齊耀琳妥為辦理,又派王芝祥來滬緻祭。
此事辦畢,忽由日本醫院接封川督蔡锷訃音。
原來松坡督川時,政務終不就緒,自己吃點心苦,舊病複發,遂離川赴日本福崗醫院就醫。
起初尚有效,後來日漸沉重,竟至十一月八日,由福崗醫院來電譯出時,乃是蔡松坡死信。
中國人士無不歎息。
黎接電,亦下令交院從優議恤,亦給治喪費二萬,俟靈柩回國,再派員往祭,着駐日公使章宗祥妥為照料。
此令一下,全國皆知。
及靈柩回國,返鄉歸葬、依國葬例辦法,不必再表。
且說段祺瑞主持國柄,擁護黃坡,外面甚好,内裡無端黑幕,遂令府院兩面生出惡感,幸徐世昌出為調解,将兩方免職,才算了事。
以下如浙督呂公望免職、楊善德督浙、中美借款、中日交涉各案,皆不細述。
惟駐京德使,忽來一通牒,内言德政府要采用海上封鎖策。
政府為此一事,很費難為,照公法上論,德國不應為此。
曾經美政府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話說雲貴三省及岑春暄、趙倜、馮國璋先後電京,皆是請複舊約法,召集舊國會,獨雲、貴三省電中有請懲辦帝制禍首,限三十日以前答複,偏偏新政府不睬。
誰知舊議員在上海登報,自行召集舊國會,除前附逆外,限三十日以前,齊到上海,定期開會。
段祺瑞聞信,乃電南方各省及各重要機關。
段電發後,南方各省極力反對,總非根據元年約法不可。
段接電未允,拟修正約法。
正籌議進行,忽報上海海軍獨立,推李鼎新為總司令,傳檄遠近,謂政府若根據袁氏擅改之約法宣布,那是不行的,非複元年約法。
國會開會,正式内閣成立,概不受北京海軍部命令。
段接電大驚,即電請馮國璋、楊善德設法調停。
誰知馮、楊并不答複,偏接國會議員聯電。
段閱後,乃有轉意。
遂入與黎總統商議,恢複約法,黎即應允,遂疊下數令,皆是遵用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臨時約法》,至憲法成立時止,并續行召集國會,于八月一日繼續開會。
此令一下,全國歡呼。
段遂任為國務總理,更換閣員,内閣又複成立。
改定官制,都督稱督軍,民政長稱省長袁所頒官爵條例及懲辦禍首條例,均廢止擱過一邊。
再說陳宦獨立四川,政府改蔡锷督川。
調陳宦督湘,其中雖有小沖突,也不再述。
惟粵東龍濟光獨立,本非真心,後取消獨立,仍與滇、桂軍為仇。
滇軍司令李烈鈞與桂軍司令莫榮新聯絡攻龍濟光,龍軍屢敗,甚為惶恐,亟電告政府,說李反抗中央,出兵圖粵。
乃令龍暫署廣東督軍,候陸榮廷到任,再行交卸。
交卸後,即來京候用。
粵中人士,皆願去龍保鄉。
自陳宦去川督湘,哪知又被湘人拒絕,自舉劉人熙為督軍,電請政府任令。
中央接電,左右為難,遂召閣員會議,解決湘粵亂事。
閣員主張不一,後經段議論,粵事促陸榮廷赴任,湘事從民所請,歸劉署理。
黎總統應允,随即下令,饬陸赴粵,任劉署湘,湘省無事。
惟陸榮廷不願赴粵;返駐桂林,因帝制派在京,煽惑政府,遂托詞告疾。
唐繼堯、岑春暄亦因禍首未辦,時有啧言,政府不得已,遂下申令,嚴懲罪魁。
此令未下時,皆已遠揚,及逮捕令下,已久出京,哪能拿獲一名。
遂由西南撫軍長唐繼堯等十三人聯名布告全國,内中說約法國會,次第恢複,大總統遵約繼任,與獨立各省宣言相合,其撫軍政務等,皆于宣告日撤除,國事政體,悉聽元首與國會主持,即電北京。
黎段接電後,加倍歡慰。
黎亦即日複電,随又頒正式命令,于是南北統一,此時政府才算有代表全國責任。
惟粵東龍、李仍相持不下,後薩鎮冰率軍航至粵,陸始到任。
龍交卸後離粵,李亦退兵。
山東民軍被張懷芝襲擊,憤怒不甘,欲與懷芝死戰。
幸國務院派曲同豐來調和,改編軍制,歸隸中央,始行就緒。
自是各議員齊至京師,重開國會,由八月一日舉行,并訂一切禮節,此是第二次國會開會。
時京中皆道是國會開幕第二次,民國再造第一日。
散會後,政府即改定公文程序,并停止觐見大總統禮。
另訂觐見禮八條,均仿元年例而行,内閣一律就緒,不表。
且說民國再造,轉瞬已近雙十節,仍照元、二、三年,行國慶大禮,屆期一律舉行。
至賞功一節,亦分級酬膺。
締造民國,推孫、黃為首,餘均按功頒賞,并撫恤死難諸人。
清室代表并各國公使均至總統府祝賀,黎總統皆贈勳章,大家皆歡聲道謝。
于是兩院聯合開會,商議選舉副總統,日期擇定十月三十日。
遂組織選舉總統會,議決五條,屆期投票,兩院共到七百二十四人,投票畢,揭視,馮國璋得數最多,當選馮為副總統,選舉會咨照黎總統。
黎即電達馮,令仍兼江督,内外及各省均來電道賀。
忽接黃上将興訃聞,竟于十月三十一日病殁滬上。
黎總統即下令撫恤從優,以表殊勳,特給治喪費二萬,着江蘇省長齊耀琳妥為辦理,又派王芝祥來滬緻祭。
此事辦畢,忽由日本醫院接封川督蔡锷訃音。
原來松坡督川時,政務終不就緒,自己吃點心苦,舊病複發,遂離川赴日本福崗醫院就醫。
起初尚有效,後來日漸沉重,竟至十一月八日,由福崗醫院來電譯出時,乃是蔡松坡死信。
中國人士無不歎息。
黎接電,亦下令交院從優議恤,亦給治喪費二萬,俟靈柩回國,再派員往祭,着駐日公使章宗祥妥為照料。
此令一下,全國皆知。
及靈柩回國,返鄉歸葬、依國葬例辦法,不必再表。
且說段祺瑞主持國柄,擁護黃坡,外面甚好,内裡無端黑幕,遂令府院兩面生出惡感,幸徐世昌出為調解,将兩方免職,才算了事。
以下如浙督呂公望免職、楊善德督浙、中美借款、中日交涉各案,皆不細述。
惟駐京德使,忽來一通牒,内言德政府要采用海上封鎖策。
政府為此一事,很費難為,照公法上論,德國不應為此。
曾經美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