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回 三國志亂紛紛五十餘載

關燈
為賓客。

    分遣趙雲叢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龐統中流矢卒。

    馬超知張魯無成,亦來降備。

     時劉璋城中,尚有精兵三萬餘人,糧草支一年,吏民廊欲死戰。

     璋曰:“我爺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于百姓。

    于心何安!” 遂牙城出降。

    備遷劉璋于荊州公安縣,盡歸其财物。

    備自領益州牧,政事悉委于諸葛亮。

    亮用人行政,事事鹹宜。

    劉璋每事從寬,亮糾之以嚴,而屬大治。

    孫權令諸葛瑾從備還索荊州諸郡,備不許,權遂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公皆逐之。

     權大怒,令呂蒙取三郡。

    劉備聞之,自蜀親至公安,遣關公争三郡。

    孫權進住陸口,魯肅将萬人屯益陽,以拒關公。

    會聞曹操将攻漢中,劉備恐失益州,使使求和于吳。

    權令諸葛瑾報命,更尋盟好,遂分荊州,發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初,曹操之殺董貴妃也,操納三女于獻帝,俱為貴妃,帝之左右,皆操耳目。

    伏後大懼,與父完書,令密圖操,至是事洩,操使郄慮持節策,收皇由後印绶。

    尚書令華歆壞戶發壁,牽後出。

    時帝在外殿,後披發徒行泣過,決曰:“不能複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天下豈有是耶?”操将後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子,皆鸠殺之。

    遂以操女貴人曹氏為皇後,以冀州十郡封操為魏公,加九錫,位諸侯王上,又進爵為王,設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以子丕為王太子。

    操自将擊張魯,拔陽平。

    魯奔南山,遂出降,操封魯為阆中侯。

    法正說劉備曰:“曹操一舉而張魯降,定漢中,不因此時以圖巴蜀,身遽北遠,而留夏侯淵、張合屯守,今策淵、合才略,不勝國之将帥,舉衆往讨,必可克之。

    ”備以為然,乃率諸将進兵漢中,屯陽平關。

    夏侯淵、張合、徐晃等相拒。

    備遣其将陳式等絕馬鳴閣道,徐晃擊破之。

     備急書發益州兵。

    諸葛亮以問從事楊洪,洪曰:“漢中為益州咽喉,無漢中則無蜀矣,發兵何疑。

    ”乃大發兵取漢中。

    夏侯淵戰數勝,與備相拒逾年,備自陽平稍前,營于定軍山,淵引兵追之。

    備使讨虜将軍黃忠乘高鼓噪攻之,淵軍大敗,斬淵。

     曹操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

    備斂衆拒險,不與交鋒。

     操運米北山下,黃忠引兵欲取之,過期不還。

    趙雲将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陣,且戰且卻。

    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魏人疑有伏兵,引去;雲擂鼓震天,惟以勁弩于後射魏兵。

    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堕漢水死者甚衆。

    操引軍還長安,備遂有漢中,因自立為漢中王。

     關公使糜芳守江陵,傅士位守公安,公自率衆攻曹仁于樊城。

    仁使于禁、龐德屯樊北。

    秋,大霖雨,漢水溢,禁等七軍皆沒。

    禁與諸将登高避水,關公乘船攻之,龐德被獲,不屈,關公殺之,禁等窮追,遂降。

    自許以南,往往遙應關公,公威震華夏。

    曹操聞龐德死,流涕曰:“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臨危反不及龐德耶?”用議徙都以避其鋒,司馬懿言于操曰:“劉備、孫權,外親内疏,關公得志,權必不喜也,可遣人勸權罩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矣!”操從之。

    司馬懿字仲達,河内溫人,今河審懷慶府溫縣是也。

    少聰明,英斷而多大略,兄司馬朗為操主簿,操聞懿才而辟之。

    懿辭以風痹。

    操怒,欲收之,乃就職。

    至是為操畫計,以害關公。

    操通使于權,權與呂蒙密謀公。

    蒙僞稱疾笃,而以陸遜代将。

    遜至陸口,為書與關公,稱其功美,深自謙抑。

    公意大安,撤荊州守兵以赴樊。

    遜具啟形狀,權遂發兵襲公,權為箋複操,請以讨關公自效,且乞勿漏。

    董昭曰:“軍事尚權宜露之,則樊圍自解矣!” 關公聞之,猶豫不決。

    蒙至尋陽,盡伏精兵于船中,使旦衣搖橹,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公所置江邊屯侯,盡收縛之,故公不知。

    糜芳、傅大仁皆素嫌公輕己,開門出降。

    蒙入江陵,釋于禁之囚,得關公及将士家屬,皆撫慰之,嚴禁軍士,不得擄掠。

    公聞南郡朱,退保麥城,因遁走。

    馬忠獲公及其子平,皆斬之,遂定荊州。

    呂蒙未及受封,發病而死。

    曹操表孫權為骠騎将軍,假節,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權上書稱臣于操,群臣勸操宜正大位,操曰:“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乎?”操卒,操子丕以操妻王後卞氏之令,即王位。

     尋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丕即皇帝位,是為文帝,國号魏;追尊父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

    獻帝在虛位三十一年。

    東漢凡十二帝,起光武乙酉,終獻帝庚子,共一百九十六年,而分為蜀(即後漢)、魏、吳三國,後五十餘年而并于晉,其年份多寡不同。

    下回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