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回 李老子釋迦氏說法談經

關燈
政也。

    豈意妙善色不變而志愈堅。

     乃囚于冷宮。

    日夜宮娥、父母苦勸,不聽,反出語激父。

    父大怒,立命必力斬訖回報。

    土神忙奏玉帝,賜以紅光罩體,刀砍刀斷,槍刺槍截。

    乃賜紅羅絞死。

    時有一虎跳入法場,負善而去。

    莊王曰:“不孝兒,當得惡報。

    ”不知天使猛虎負善入于黑松林中,正所以完善之正果也。

    善一時昏暈,真靈杳杳,不知去向。

    忽一童子,手執幡幡,請曰:“閻君有命迓公主,聞公主大慈惠,十王恭候于步天橋。

    ”善如命行。

    隻見鬼門關上,牛首跪門,夜叉秉燭,鐵頭掃地,諸王于橋上蓋綿,紫雲布地,玉辇相迎,歌女側立。

    善謝之曰:“妾有何德,敢辱寵招。

    ”諸王曰:“聞大慈悲,願侍經筵。

    ”善曰:“阿彌,善哉,善哉!” 不意一誦,而天花亂墜,地擁金蓮,鐵獄銅枷,盡為齑粉,凡諸造孽者,皆脫離地獄,八千餘部之地獄盡空。

    諸判官奏曰:“從來賞善罰惡,非地獄無以待兇人。

    今大慈悲說法,而地獄頹矣。

    似此久留,則鐵無堅獄,天帝聞之,必有罪責矣。

    ”急請邀返陽間。

    諸王乃車送于孟婆亭而别,命獄卒引至黑松林還魂。

    善醒曰:“吾已升天界矣。

    奈何複至此乎?”沉吟芳草,不知去向。

    已而釋迦如來,駕雲和南而揖,因戲之曰:“草廬中堪并坐,吾與汝并坐片時,以聊生也。

    ”善曰:“奈何以披毛之語渎我耶?”釋迦曰:“願帶往香山可乎?”善不答。

    釋迦曰:“吾戲汝耳,汝心堅矣。

    吾非别者,乃佛祖釋迦是也。

    特來示汝去處。

    ”善稽首稱謝曰:“何處?”釋迦曰:“越國南海中間普陀岩是汝去處。

    吾代呼地龍,化一座蓮台,渡洋而過。

    ”于是白虎為之銜木,龍王為之擁土,四部天王為之柱石。

    善坐普陀岩,九載功成。

    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中甘露以救萬民。

     上帝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

    左善才,右龍女,一家骨肉,俱升天界。

    父妙莊王為善勝仙官,母伯牙氏為勸善菩薩。

    大姊妙清為大善文殊菩薩,青獅騎坐;次姊妙音為大善普賢菩薩,白象騎坐。

    又,陝西肅州之外,千五百裡曰哈密,哈密之外曰土魯番。

     土魯番城西百裡有靈山,相傳辟支佛,嘗領兵十萬,修行于此。

     其十八尊者,乃其下領兵大将;五百尊者,乃其下領兵官也。

     皆成羅漢,涅盤于此。

    近山有石,青黑,紛若毛發者,乃羅漢發。

    是十萬羅漢削發處。

    有石成堆,似玉,紋理明析,顔色光潤,狀若人骨者,乃羅漢骨。

    是十萬羅漢涅盤處。

    群山悉五色,砂石光焰灼人,峻壑窮崖,天巧奇絕。

    其餘諸佛、諸菩薩、諸羅漢、禅師,不勝載。

    今西藏西域中,代有活佛一人,系佛祖轉世,每年八九十歲而死,随死随生。

    其生也,即有道術,能知前世及過去未來事。

    亦近女色,受有緣者之供養。

    至今數千年如一日,與孔子之世襲于曲阜,張氏之世襲于貴溪無異。

    此之謂三教也。

     其入中國,自漢明帝夢金人,身長丈餘,外有日光,飛空而至。

    于是遣蔡愔、張骞、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往天竺,寫取心經、大悲咒等四十二章。

    及沙門摩騰竺法蘭以來,帝令藏經蘭台石室,起白馬寺于雍門外,以處摩騰,由是化流中國。

    其後,晉僧西遊,唐僧取經,得心經寫本,所謂佛母心經也。

    其餘經忏,多出于後人所附會。

    晉謝靈運,宋蘇東坡,甚好于此,每托佛意造經,猶今之文章也。

    佛家千言萬語,總不越于收放心三字。

    蓋放心收,自能明心見性,而成正覺,所謂即心是佛,見性成佛也。

    夫佛者,覺也;菩薩者,覺有情也;南無者,皈依也;阿彌者,無量壽也。

    蓋性靈亘萬古而常存,常常念之,則能自覺其性靈,得無量壽,身雖壞而性靈不壞也。

    故學佛者,必以習靜養神,參悟性靈為主。

    性靈即元神,即魂也。

    人能習靜養神,參悟本來面目,則能自覺其神魂。

    既能自覺其神魂,漸漸使魂離身,由黍米大,漸養至與身等,則身外有身,能神遊萬裡之外,出定入定而道成。

    若朝夕勤修,參拜土木神像,誦經禮忏,皮毛事耳,何益之有?故學佛者,但當求佛于我,不當求佛于佛也。

    夫佛教與儒教,同源而異流。

    儒教以孔子為主,而孟子繼之;道教以老子為主,而張道陵繼之;佛教以釋迦如來為主,而觀世音繼之。

    三教皆起于周室東遷之後,可見極亂固莫如東周,而極盛亦莫如東周也。

    周室東遷,及相傳事迹,因講五霸三教,尚未說明,下回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