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回 殷湯氏三十世六百餘春

關燈
諸侯多叛纣歸昌。

    昌率殷之叛國以事纣。

    西伯将出獵,蔔之曰:“非龍非彨,非熊非罴,非虎非貔,所獲霸王之輔。

    ”及出獵,果遇呂尚于渭水之濱,在水邊垂釣,與語大悅,曰:“自我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适周,周因以興。

    ’子真是耶?吾太公望之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

    載與俱歸,立為師,謂之師尚父。

    時西伯化行江漢汝墳之間,四方諸侯皆來決平。

    有虞、芮二君相與争田,久不決,乃相與朝周,入其境,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

    二君感而相謂曰:“我之所争,周人之所恥。

    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何往為?隻取辱耳。

    ”遂還,俱讓其田而不取。

    漢南諸侯聞之,歸之者四十國。

    西伯伐密須、伐耆、伐邢、伐崇,作豐邑,徙都之。

    西伯立靈台,鑿靈沼,掘地得死人骨。

    西伯曰:“葬之。

    ”吏曰:“此無主矣。

    ”西伯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

    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

    寡人固其主矣。

    ”遂以衣冠更葬之。

    天下聞之曰:“西伯澤其枯骨,況其人乎?”于是歸者三十國,三分天下,奄有其二。

    以服事殷,終身不貳。

    西伯寝疾,五日而地動。

    隻國都,不出四郊。

    有司請曰:“地動不出四郊,人主當之,請興師動衆,以增國城,可以移之。

    ”西伯懼其勞民,不可。

    及疾甚,謂世子發曰:“見善勿怠,時至勿疑,去非勿處,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

    ”世子再拜受教。

     西伯昌薨,壽九十七歲。

    子發嗣為西伯,西伯發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奭、畢公高之徒,皆在左右。

    率修父之緒業。

    時殷地山鳴河竭,兩日見女子化為丈夫,宮中夜聞哭聲,而不見其人。

    黎侯近于王畿,不恭王命,纣不知治。

    西伯發斟黎,殷人大震。

    祖伊恐,奔告于王。

    王曰:“我生不有命在天。

    ”勿聽。

    西伯發觀兵于孟津,渡河,至中流,有白魚躍入舟中。

    西伯俯取以祭。

    既渡,有火自上而下,至于西伯所居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

    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皆曰:“纣可伐矣。

    ”西伯曰:“吾觀兵,冀其悔悟耳!天命有在,未可伐也。

    ”乃還師而歸。

    纣愈淫亂不止。

    有梅伯者,性忠直,數谏诤,纣怒殺而菹醢之。

    有雷開者,性阿佞,進谄言,纣賜之金玉而封之,賞以夏田。

    微子數谏不聽,乃與太師箕子、少師比幹謀,遂去之。

    抱祭器以歸于周。

    箕子谏亦不聽,或勸之去。

    箕子曰:“知不用而言,愚也。

    殺身以彰君之惡,而自悅于民,吾不忍為也。

    ”乃佯狂為奴。

    纣又囚之,遂隐而鼓瑟以自悲。

     比幹乃陳先王創業之艱難,天命之不易,國家将亡之征,伏于象魏之門。

    纣大怒曰:“比幹自以為聖人矣!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之乎!”遂殺比幹,刳視其心。

    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不伐。

    ”乃東伐纣。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其父将死,遺命立叔齊。

    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至是武王伐纣,載西伯昌木主以行。

    伯夷、叔齊叩馬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左右欲殺之。

    太公曰:“此義士也。

    ” 扶而去之。

    武王大會于孟津。

    己卯正月戊午,師畢渡,陳師牧野。

    纣發兵七十萬人拒之,皆無戰心。

    武王使師尚父以百夫緻師。

    纣前徒倒戈,反攻其衆,自相殘殺。

    武王馳之,纣兵皆崩畔。

    纣衣珠衣,登鹿台自燔而死。

    在位三十三祀。

    武王斬妲己,殷亡。

    凡二十八王,共六百四十四祀。

     諸侯尊周為天子,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

    野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 遂餓而死。

    未知武王治周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