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回 五帝起亶聰明創制立法

關燈
詞曰: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霸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更有收人在後。

    呂氏曰:從來五帝之說,紛紛莫定。

    有以黃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為五帝者;有以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為五帝者。

    惟《易經系辭》傳,稱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不據傳而據經,而五帝之名實定矣。

    此一回隻伏羲、神農、黃帝三帝事實。

     堯、舜見下回。

     卻說太昊伏羲氏,成紀人也。

    其母華胥氏,居于華胥之渚。

    華胥,即今陝西西安府藍田縣是也。

    一日閑嬉遊入山中,見一巨人足迹,羲母以腳步而履之,自覺意有所動,忽然紅光罩身,遂因而有娠。

    懷十六個月,生帝于成紀。

    成紀,今陝西鞏昌府泰州是也。

    身長一丈六尺,首若蛇形。

     生有聖德,人民感戴,推之為君。

    以木德王天下,以風為姓。

    建都于宛丘,今河南府陳州是也。

    帝居位,上合天心,下合人望。

    共工、柏皇、朱襄、昊英等諸文武大臣,各秉賢能,分理宇内,而政大治,教民作網罟,捕魚蝦,以瞻民用。

    又教民養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以充庖廚,且以為犧牲、享神祗之用。

    上古之民,卧則口去口去,起則籲籲,饑則求食,飽則棄之,與禽獸無異。

    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有愛而不知有禮。

    帝始制嫁娶之法,凡欲娶人女,先正姓氏,遣媒妁,說合議定,然後以俪皮為禮。

    俪皮者,雙獸皮也。

    古者衣服用皮,故用之以合配偶。

    而民始知有父子、男女有别,而不相渎。

    時帝治極盛,文明将起,聚天地之精華,于河中生出一件物事來。

    其物龍首馬身,而龍鱗,高八尺五寸,形類駱駝,左右有翼,波中踏水,如履平地。

    背負圖點,其文後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出于孟津河中。

    百姓看明,飛報入朝。

    伏羲聞報,即命駕至河邊觀看。

    果見其物踏水不沒,乃歎曰:“此文明之始也。

    ”命擡石案至前,同群臣拜禮訖,遂将其背上圖點,用火孚炭畫于石上,再取竹木之闆,畫于闆上。

     由是則而象之,推而廣之,畫成幹、坤、艮、巽、震、離、坎、兌八卦。

    卦有三爻,因而互相配合,重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教民決嫌疑,定猶豫,使民不迷于吉兇悔吝之途。

    開物成務之學,天地秘藏之機,至此而盡洩矣。

    于是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近參乎身,遠取諸物,初作文字,以代結繩之政。

    雖草草創立,未能精工,至于倉颉制以六義,而文字大備矣。

    因有河圖之瑞,以龍紀官,各官皆以龍名,如飛龍、潛龍、居龍、降龍之類。

    作甲曆,甲曆者,起于甲寅,支幹相配,為十二辰。

    六甲而天道周矣。

    歲以是紀而年不亂,月以是紀而時不易,晝夜以是紀而人知度,東西南北以是紀而方不忒,此為曆日之始。

    又斲桐為琴,以繩絲為弦。

    弦二十有七,命之曰離徽。

    又纟亘桑為瑟,弦三十有六。

    以通神明之贶,以合天人之和,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而樂音自此興焉。

    帝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壽一百九十有七,葬于陳。

     戊辰元年,妹女娲氏立。

    女娲氏與伏羲氏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一丈。

    佐兄太昊氏,正婚姻媒妁嫁娶之禮,以重萬民之制,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

    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為主,号為女皇。

    以雲為姓,建都于中皇之山。

     時有鎮守冀方諸侯共工氏名康回者,生得面如黑漆,發似朱砂,身長二丈六尺,遍身皆毛,任智自神,俶亂天常,竊保冀方,自謂水德,以水德紀官。

    共工神通廣大,善用妖法,能駕雲湧水為助,乃壅防百川,隳高堙卑,振滔洪水,以害天下,大興兵馬作亂。

    女娲氏命祝融氏征之。

    共工氏念動真言,湧水滔天沖來。

    祝融氏聚盧灰止之。

    共工氏大敗,乃駕雲望北而逃。

    豈知當初盤古開天之時,鑿破昆侖山,原有一半帶在月輪天上,名曰不周山。

    亦曰天柱。

     彼時原在天中,迨後日運日移于北,且亦體重将崩。

    此時共工氏駕雲逃至北方,見天柱下垂,擋住去路,心中大怒,大吼一聲,以頭盡力向不周山一觸,天柱大折,崩将下來,将共工氏屍首壓得粉碎,又将地壓成側勢,海水浸将上來,地乃大缺一角。

    祝融氏得勝回朝,将此一段事情奏與女皇,女皇亦未有良策處治。

    隻見北方一群百姓前來求見,女皇問其原故。

    百姓奏道:“自祝将軍征康回之後,彼處晝夜不分,黑黑暗暗,陰風凜冽,不似人世,百姓們取火尋路至此,望吾皇速為主張。

    ” 女皇聞奏,即同群臣起駕,令百姓引路,前往不周山審視。

    隻見天昏地暗,冷氣逼人,舉火照之,西北方一帶,天缺有七八痕。

    隻因天氣大洩,故冷風吹下,日月無光。

    女皇尋思良久,乃命群臣于五方尋取五色雲母石,複命取五色礬石煉成膏,将雲母黏成大塊備用。

    女娲氏原是女仙,能騰雲駕霧,念動咒語,雲生足下,将石升在空中,凡天有缺處,随其缺用膏用石補之。

    事畢,天體照舊完好。

    女娲氏下來,又将前所崩之不周山鑿斷,分為四段,鑿成鳌足之形,大展神通,運入海底,将地撐起,地體依然如舊。

    第天體原與水晶玻璃一樣,故日月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