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卷 卷四十三 劉胡諸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關燈
小
中
大
朱子笑曰:「屏山隻要說釋子、道流皆得其傳耳!」
◆劉胡學侶
教授陸支離先生祐
陸祐,字亦顏,侯官人也。
以進士為主簿,尋為湖廣南路宣撫司準備差遣,又任福建茶鹽公事官,所至盡心職事,察冤獄,有惠政,不求榮進。
或勸以治生者,笑而不答。
其守身持家,不隨俗為好惡,不顧人之是非,一準《禮經》。
沈酣經學,篤信自守。
閩中自古靈先生倡道,其後遊、楊、胡三子得程氏之傳,先生則自得之者也。
東萊呂居仁入閩,福州諸子如李楠、林之奇、李樗輩,皆從遊焉。
居仁歸浙,之奇輩無所卒業,適先生自楚中歸,大喜,群造其門。
居仁寄詩有雲「時從陸丈人,共此一篇書」者也。
裡人乞為本州添差教授,葉石林以聞,從之,命下而卒,學者稱為支離先生,其晚年所自署也。
(補。
) 附錄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仕則不達,壽則不永。
亦有以是為先生之恨者,是皆淺之為丈夫也!先生之志,尚友古人于千載之上,蓋已得夫顏、曾之遺風。
義理是非之分,辭受進退之節,皎然明白于世,而處常得終以死,在先生無一恨」雲。
觀此,亦足以見其人之大概矣!(從黃氏補本錄入。
) 庶官方先德順 方德順,莆陽人。
早以文行知名,一時諸公長者皆折輩行與交。
紹興初,嘗召對,極論講和不便,雖不合以去,而名聞益高。
張忠獻、折大參、曾侍郎、張給事、呂舍人皆深知之,仕竟不遭以卒。
(參《朱子文集》。
)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劄記》:「方德順,侯官人。
呂東萊《祭林少穎文》有雲『裡居之良,若方若陸』,王厚齋《困學紀聞》引此,原注:『方德順、陸亦顏。
』陸為支離,方即先生,其名未詳。
」 獻靖朱韋齋先生松(別見《豫章學案》。
) ◆白水門人(馬、程三傳。
)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籍溪門人(伊川三傳。
) 直閣魏艮齋先生掞之 魏掞之,字子實,初字元履,建寧人。
嘗師籍溪胡先生。
登鄉舉,禮部不第,遂不復出,築室讀書,榜以艮齋,人稱艮齋先生。
乾道中,詔舉遺逸,力辭。
陳相魏公俊卿雅知先生,招緻甚力,乃以布衣陳當時之務,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學錄。
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顥、程頤,列祀典,不報。
又請罷詞賦空言,取人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亦不報。
喟然嘆曰:「上恩深如此,而吾德不足以感悟聖意!」遂丐去。
會倖臣曾覿召還,復累疏諫,遺書陳魏公,責其不能救正,語甚切至,罷為台州教授。
居家謹喪祭,重禮法。
行古社倉,民賴以濟。
諸鄉社倉自先生始。
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
戒其子「勿以僧巫俗禮浼我。
」素與朱文公遊,趣向相同,召至,委以後事而卒,年五十八,贈宣教郎、直祕閣。
附錄 幼有大志。
少長,遊郡庠,事胡公憲,奇之。
已而從鄉之儒先長者遊。
間適四方,又盡交其先達名士。
于是聞見日廣,而聲稱日益大。
于學無不講,而尤長于前代治亂興衰存亡之說,以及本朝故事之實,皆領略通貫,識其大者。
平居論說,聽者悚然。
故相趙忠簡薨海上,歸葬常山。
衢守章傑雅怨忠簡,又希秦檜意,逮繫其家人,劾治甚急,人畏其兇虐,無敢議者。
先生適客衢,獨慨然以書譙傑,傑亦不能害也。
先生諫曾覿事,又以書切責陳魏公。
魏公亦不堪,乃因其告歸,罷為台州教授。
覿時至龍山已久,侯先生去,然後入。
朱子記先生贈告後曰:掞之本以白衣召見,天子悅之,擢為學官。
在職未幾,數上書論政,以至力遏近倖之不當進者,遂不自安而告歸,以卒。
上則初未始厭其言也,越五年而眷念不忘,咨嗟憫悼,錫命追榮如此。
嗚呼,偉哉!甚盛德也。
所以感人心而厲臣節,為何如邪!因書所記,并刻于石,以答揚先帝之光訓,俾彌億萬年不墜于地。
是則不惟聖子神孫永有觀法,而任事之臣,有志之士,亦得以稱誦道說,更相勉勵,而益勸于忠讜雲。
張釆謹案:君子難進易退,大約綽有餘地。
若待上厭而始歸,則斥逐隨之矣。
功名中一輩所以昧昧爾!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 朝奉劉恆軒先生懋 劉懋,字子勉,建陽人。
從劉屏山、胡籍溪學,以文林郎奉祀,以朝奉大夫緻仕。
學者稱恆軒先生。
文簡
以進士為主簿,尋為湖廣南路宣撫司準備差遣,又任福建茶鹽公事官,所至盡心職事,察冤獄,有惠政,不求榮進。
或勸以治生者,笑而不答。
其守身持家,不隨俗為好惡,不顧人之是非,一準《禮經》。
沈酣經學,篤信自守。
閩中自古靈先生倡道,其後遊、楊、胡三子得程氏之傳,先生則自得之者也。
東萊呂居仁入閩,福州諸子如李楠、林之奇、李樗輩,皆從遊焉。
居仁歸浙,之奇輩無所卒業,適先生自楚中歸,大喜,群造其門。
居仁寄詩有雲「時從陸丈人,共此一篇書」者也。
裡人乞為本州添差教授,葉石林以聞,從之,命下而卒,學者稱為支離先生,其晚年所自署也。
(補。
) 附錄 林少穎祭先生文曰:「嗟嗟先生,仕則不達,壽則不永。
亦有以是為先生之恨者,是皆淺之為丈夫也!先生之志,尚友古人于千載之上,蓋已得夫顏、曾之遺風。
義理是非之分,辭受進退之節,皎然明白于世,而處常得終以死,在先生無一恨」雲。
觀此,亦足以見其人之大概矣!(從黃氏補本錄入。
) 庶官方先德順 方德順,莆陽人。
早以文行知名,一時諸公長者皆折輩行與交。
紹興初,嘗召對,極論講和不便,雖不合以去,而名聞益高。
張忠獻、折大參、曾侍郎、張給事、呂舍人皆深知之,仕竟不遭以卒。
(參《朱子文集》。
) (梓材謹案:謝山《學案劄記》:「方德順,侯官人。
呂東萊《祭林少穎文》有雲『裡居之良,若方若陸』,王厚齋《困學紀聞》引此,原注:『方德順、陸亦顏。
』陸為支離,方即先生,其名未詳。
」 獻靖朱韋齋先生松(別見《豫章學案》。
) ◆白水門人(馬、程三傳。
)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 成公呂東萊先生祖謙(別為《東萊學案》。
) ◆籍溪門人(伊川三傳。
) 直閣魏艮齋先生掞之 魏掞之,字子實,初字元履,建寧人。
嘗師籍溪胡先生。
登鄉舉,禮部不第,遂不復出,築室讀書,榜以艮齋,人稱艮齋先生。
乾道中,詔舉遺逸,力辭。
陳相魏公俊卿雅知先生,招緻甚力,乃以布衣陳當時之務,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學錄。
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顥、程頤,列祀典,不報。
又請罷詞賦空言,取人宜以德行經術為先,其次則通習世務,亦不報。
喟然嘆曰:「上恩深如此,而吾德不足以感悟聖意!」遂丐去。
會倖臣曾覿召還,復累疏諫,遺書陳魏公,責其不能救正,語甚切至,罷為台州教授。
居家謹喪祭,重禮法。
行古社倉,民賴以濟。
諸鄉社倉自先生始。
或訾其近名,則蹙然曰:「使夫人避此嫌,為善之路絕矣!」病革,母視之,不巾不見。
戒其子「勿以僧巫俗禮浼我。
」素與朱文公遊,趣向相同,召至,委以後事而卒,年五十八,贈宣教郎、直祕閣。
附錄 幼有大志。
少長,遊郡庠,事胡公憲,奇之。
已而從鄉之儒先長者遊。
間適四方,又盡交其先達名士。
于是聞見日廣,而聲稱日益大。
于學無不講,而尤長于前代治亂興衰存亡之說,以及本朝故事之實,皆領略通貫,識其大者。
平居論說,聽者悚然。
故相趙忠簡薨海上,歸葬常山。
衢守章傑雅怨忠簡,又希秦檜意,逮繫其家人,劾治甚急,人畏其兇虐,無敢議者。
先生適客衢,獨慨然以書譙傑,傑亦不能害也。
先生諫曾覿事,又以書切責陳魏公。
魏公亦不堪,乃因其告歸,罷為台州教授。
覿時至龍山已久,侯先生去,然後入。
朱子記先生贈告後曰:掞之本以白衣召見,天子悅之,擢為學官。
在職未幾,數上書論政,以至力遏近倖之不當進者,遂不自安而告歸,以卒。
上則初未始厭其言也,越五年而眷念不忘,咨嗟憫悼,錫命追榮如此。
嗚呼,偉哉!甚盛德也。
所以感人心而厲臣節,為何如邪!因書所記,并刻于石,以答揚先帝之光訓,俾彌億萬年不墜于地。
是則不惟聖子神孫永有觀法,而任事之臣,有志之士,亦得以稱誦道說,更相勉勵,而益勸于忠讜雲。
張釆謹案:君子難進易退,大約綽有餘地。
若待上厭而始歸,則斥逐隨之矣。
功名中一輩所以昧昧爾! 文公朱晦庵先生熹(別為《晦翁學案》。
) 朝奉劉恆軒先生懋 劉懋,字子勉,建陽人。
從劉屏山、胡籍溪學,以文林郎奉祀,以朝奉大夫緻仕。
學者稱恆軒先生。
文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