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卷 卷四十二 五峰學案(黃氏原本、全氏補定)

關燈
《劉胡諸儒學案》。

    ) 文清曾茶山先生幾 侍郎李先生椿 彪先生虎臣(并見《武夷學案》。

    ) ◆五峰家學(二程三傳。

    ) 主簿胡廣仲先生實 胡實,字廣仲,五峰之從弟也。

    先生年十五,初習辭藝。

    五峰謂之曰:「文章小技!所謂道者,人之所以生,而聖賢得之,所以為聖賢也。

    」先生曰:「竊有志于此,願有以詔之!」由此就學。

    以門蔭補將仕郎,不就銓選,以講道為事。

    晚得欽州靈山簿,亦未上也。

    乾道九年卒,年三十八。

    與考亭、南軒皆有辯論,未嘗苟合也。

     廣仲問答 「心有所覺謂之仁」,此謝先生救拔千餘年陷溺固滯之病,豈可輕議哉!夫知者,知此者也;覺者覺此者也。

    果能明理居敬,無時不覺,則視聽言動莫非此理之流行,而大公之理在我矣。

    尚何憤驕險薄之有! 《復卦》下面有一畫,乃是乾體。

    其動以天,且動乎至靜之中,為動而能靜之義,所以為天地之心乎! 以愛名仁者,指其施用之也。

    以覺言仁者,明其發見之端也。

     附錄 南軒《與朱元晦書》曰:胡廣仲不起,可傷。

    渠邇來雖肯講論,終是不肯放下。

    病中過此,猶為及之。

    然胡氏失之,亦甚害事。

    (補。

    ) 胡季隨先生大時(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 胡伯逢先生大原 胡大原,字伯逢,五峰之從子也。

    (雲濠案:伯逢為緻堂先生長子。

    )先生與廣仲、澄齋守其師說甚固,與朱子、南軒皆有辯論,不以《知言疑義》為然。

     (梓材謹案:《龜山語錄》,陳幾叟、羅仲素與先生所錄,豈先生嘗及龜山之門邪﹖或先生諸父從龜山遊,有所傳誦而先生錄之邪﹖) 伯逢問答 「心有知覺之謂仁」,此上蔡傳道端的之語,恐不可謂有病。

    夫知覺亦有深淺。

    常人莫不知寒識暖,知飢識飽,若認此知覺為極至,則豈特有病而已!伊川亦曰「覺不可以訓仁」,意亦猶是,恐人專守著一箇覺字耳!若夫謝子之意,自有精神。

    若得其精神,則天地之用即我之用也,何病之有!以愛言仁,不若覺之為近也。

     「觀過知仁」雲者,能自省其偏,則善端已萌。

    此聖人指示其方,使人自得。

    必有所覺知,然後有地可以施功而為仁也。

     胡季立先生大本 胡大本,字季立,茅堂次子,伯逢弟也。

    (梓材案:先生乃伯逢從弟。

    )與南軒共學于嶽麓。

    (補。

    ) ◆五峰門人 宣公張南軒先生栻(別為《南軒學案》。

    ) 彪先生居正 彪居正,字德美,湘潭人也。

    其父虎臣從胡文定公遊,先生因事五峰。

    五峰疾病,先生問之,且求教焉。

    五峰曰:「聖門工夫,要處隻在箇敬字。

    遊定夫先生所以得罪于 程氏之門者,以其不仁不敬而已。

    」先生著述雖不傳,然觀五峰所答先生書,皆志其學之大者。

    蓋南軒之下,即數先生,當時有彪夫子之稱。

    (修。

    ) (梓材謹案:先生問心與為仁于五峰,見上《知言》。

    ) 吳橙齋先生翌 吳翌,字晦叔,建寧府人。

    遊學衡山,師事五峰,聞其所論學問之方,一以明理修身為要,遂捐科舉之學,曰:「此不足為吾事也!」五峰歿,又與張南軒、胡廣仲、胡伯逢遊。

    張氏門人在衡湘者甚眾,無不從之參決所疑。

    築室衡山之下,有竹林水沼之勝,取程子「澄濁求清」之語,榜之曰澄齋。

    淳熙四年,卒。

    年四十九。

    《朱文公集》有行狀。

     澄齋問答 《遺書》雲:「自性之有形者謂之心,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

    」又曰:「心本善,發于思慮則有善有不善。

    若既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

    」夫性也,心也,情也,其實一也。

    今由前而觀之,則是心與情各自根于性矣;由後而觀之,則是情乃發于心矣。

    竊謂人之情發,莫非心為之主,而心根于性,是情亦同本于性也。

    今曰「若既發,則可謂之情,不可謂之心」,然則既發之後,安可謂之無心哉﹖豈非情言其動,而心自隱然為主于中乎﹖ 若不令省察苗裔,便令培壅根本,夫苗裔之萌且未能知,而還將孰為根本而培壅哉﹖此亦何異閉目坐禪,未見良心之發,便敢自謂我已見性者!故文定公曉得敬字,便不差也。

     程子雲。

    「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

    但其中要識得真與妄爾。

    」伯逢疑雲:「既是天,安得妄﹖」某以為此六者,人生皆備,故知均稟于天。

    但順其理則是真,違其理則是妄,即人為之私爾。

     姜定庵曰:「人心道心,同是一心」,正謂此也。

     孫先生蒙正(別見《元城學案》。

    ) 監嶽趙先生師孟 趙師孟,字醇叟,口口人。

    以蔭入官,監永州酒稅。

    用宗室恩,得監潭州南嶽廟。

    自是之後,寓居南嶽蕭寺中,從五峰遊,餘三十年,自以為未有得。

    其後有室家之戚,歷時而情累未遣,頗以為病。

    一日晨起,灑然有喜色。

    家人怪而問焉,則笑而不答。

    已而語其友人曰:「吾今而後,始為不負此生。

    平時滯吝冰解凍消,其樂有不可名言者!」乾道八年卒,年六十四。

     趙先生棠 趙棠,衡山人。

    少從五峰學,慷慨有大志。

    嘗見張魏公于督府,魏公雅敬其才,欲以右選官之,不為屈,乃命子南軒與先生交。

    先生之子方又從南軒學。

     通守方困齋先生疇(別見紫微學案。

    ) 通判向先生浯 向浯,字伯源,薌林侍郎仲子也。

    從胡文定公遊,卒業于五峰。

    端重有父風。

    以邵陽通判挂冠歸。

    (補。

    ) 蕭先生口 蕭口,南軒高弟定夫之父也。

    魏鶴山述定夫之言曰:「佐之先人事五峰先生,與張宣公為同門友」雲。

    (參《鶴山文集》。

    ) ◆胡氏所傳 修撰楊先生大異 楊大異,字同伯,醴陵人。

    從五峰受《春秋》。

    (梓材案:當作「從胡氏授《春秋》」。

    )嘉定中進士,授衡陽主簿。

    調龍泉尉。

    召對,極言時政,進直秘閣。

     謝山《跋宋史列傳》曰:楊大異登嘉定十三年進士。

    其為四川參議官,死節更生,在理宗嘉熙三年。

    已而入知鼓院,遷理寺,出除廣東庾節,除秘閣,奉祠,蓋尚未六十也。

    家居又二十四年卒。

    而《宋史》言其少時乃嘗受《春秋》于五峰胡氏之門,愚考五峰之卒,在紹興之末。

    今姑以大異死節之時追計之,間以孝宗二十六年,光宗五年,寧宗三十年,理宗十三年,已七十餘矣。

    大異從五峰時,即甚少,亦當及冠。

    果爾,則其成進士已六十餘,本傳「年八十二」之言,又恐不足信也。

    五峰弟子,寥寥寡傳,然自南軒而外,如彪居正、吳晦夫,俱在淳熙前後之間。

    大異相去懸殊,于嶽麓弟子吳、趙輩,尚稱後進,則■誤可知。

    諸胡以籍溪為最長,緻堂、茅堂皆與五峰年相若,無及孝宗之世者。

    惟廣仲稍後死,其與南軒昌明文定之學,最為碧泉遺老,或者大異曾受經焉,而本傳因之成訛耳。

     (梓材謹案:五峰兄弟,緻堂以紹興二十一年辛未卒,籍溪以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卒。

    謝山謂五峰之卒在紹興之末,蓋與籍溪前後卒。

    若廣仲之卒,在乾道九年癸巳,僅後十一年。

    又七年而南軒亦卒。

    茅堂未詳其年,其卒亦未必在廣仲之後。

    疑楊先生所從受《春秋》者,尚在五峰之子季隨兄弟也。

     ◆彪氏門人(二程四傳。

    ) 提刑劉退庵先生強學(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 ◆趙氏家學 忠肅趙先生方(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 ◆蕭氏家學 蕭定夫先生佐(別見《嶽麓諸儒學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