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卷 卷四十四 趙張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關燈
小
中
大
所著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號《得全集》,行于世。
(參史傳。
) ◆天授門人(程、蘇再傳。
) 忠獻張紫巖先生浚 張浚,字德遠,綿竹人。
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誑言,識者知為大器。
靖康初,以進士為太常簿。
高宗即位,累遷侍禦史。
時乘輿在揚州,先生請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咈宰相意。
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
未行,擢禮部侍郎,旋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
先生度金人必來攻,言宜設備,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
建炎三年春,金人果南侵。
車駕幸錢塘,留朱勝非與先生于吳門捍禦。
已而先生獨留,招集潰兵,甫定,會苗傅等作亂,乃邀秦鳳路總管張俊,相持而泣,告以起兵問罪。
遂約呂頤浩、劉光世以兵來會,而命俊分兵扼吳江,上疏請復辟。
亂定,除知樞密院事。
入見,伏地涕泣待罪。
高宗問勞再三,引入內殿,曰:「太後知卿忠義,欲識卿面,適垂簾,見卿過庭矣。
」解所服玉帶以賜。
高宗欲相之,先生以晚進不敢當。
初,先生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
」先生問欲何如,曰:「僕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
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
」先生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
先生謂中興當自關陜始,慮金人或先入陜取蜀,遂慷慨請行。
詔以先生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既抵興元,金帥婁宿兵已在永興,先生合五路之師復之。
集諸門,問大舉之策,曲端言必敗,先生怒,令責狀。
既戰于富平,環慶帥趙哲軍先潰,斬哲以徇。
哲將多不服,背降金。
先生退入閬中,下曲端獄,論死。
會有言殺趙哲、曲端非是,朝廷疑之。
三年,遣王似副先生。
先生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宰相呂頤浩不悅,詔先生赴行在。
四年,禦史中丞辛炳劾先生,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
及劉麟引金入寇,趙忠簡鼎薦,除知樞密院事,即日長驅臨江,部分諸將捍禦,身留鎮江節度之。
兀朮聞先生已至江上,驚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夕遁。
五年,除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督諸路軍馬。
嶽武穆飛平楊,先生奏遣武穆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嶽轉淮東,大會諸將,議防秋之宜。
高宗遣使賜詔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
湖湘群寇既就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歎,置之坐隅。
先生以敵勢未衰,會諸將議事江上,請帝幸建康。
諜報劉豫與子猊挾金人入偪,趙忠簡及折彥質欲召武穆兵東下,先生奏:「嶽飛一動,襄、漢有警,何所恃乎﹖」時楊沂中兵抵濠州,劉光世舍盧州而南,淮西洶動,先生疾馳至釆石,令曰:「有一人渡江者,斬!」光世復駐軍,與沂中接。
劉猊為沂中所敗,遁,高宗手書嘉獎。
趙忠簡等議蹕臨安,先生奏:「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
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
」初,先生與忠簡同心輔國,至是不合,忠簡去而先生獨任。
以卻敵功,除特進。
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
徽宗皇帝、寧德皇後兇問至,上哀不自勝,先生奏:「願陛下揮涕而起,一怒以安天下。
」乃命先生草詔諭中外,辭甚哀切。
每奏對,必言讎恥,上未嘗不改容流涕。
酈瓊軍叛,劫殺參謀呂祉,先生引咎求去位。
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檜如何﹖」先生曰:「近與共事,方知其闇。
」檜憾之。
臺諫交詆,遂落職,居永州。
九年,以赦復官。
十年,金復取河南,先生奏治海艘直指山東之計。
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
十二年,封和國公。
十六年,彗星出西方,先生將極論時事,恐貽母憂。
母訝其瘠,問故,先生以實對。
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寧言而死于斧鉞,不忍以不言而負陛下。
」先生意乃決,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于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
」秦檜大怒,令臺諫論徙永州。
先生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
武夫健將言先生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
檜死,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
先生時以母喪,將歸葬,臺諫湯鵬舉、淩哲論先生歸蜀,恐搖動遠方,詔復居永州。
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
先生自潭聞欽宗崩,號慟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
三十二年,車駕幸建康,先生迎拜道左,衛士見之,無不以手加額。
車駕將還臨安,慰勞先生曰:「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
」累除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進封魏國公。
史忠定浩在政府,先生所規畫,浩每沮之。
先生薦陳正獻俊卿為宣撫判官,孝宗召俊卿與先生子栻赴行在,曰:「朕依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符離之戰,南軍不利,先生上疏待罪,有旨降授特進,更為江、淮宣撫使。
時湯思退為右相,急于求和。
上召先生入見,復議罷和,拜先生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都督如故。
隆興二年,奉詔行視江、淮。
禦史尹穡論先生費國不貲,先生亦乞緻仕,除少師、保信軍節度、判福州,朝廷遂決棄地求和之議。
既去,猶上疏論尹穡姦邪誤國。
行次餘幹,得疾,手書付二子曰:「吾不能恢復雪恥,即死,不當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訃聞,贈太師,謚忠獻。
先生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陣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筦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
朱子狀先生行實,或以所述事止據其家牒詮次,殊不協人言。
高宗柎廟,議配廷臣,或有謂先生恢復空言,未酬三潰之辱。
然和尚原、宿州兩勝,皆自先生決之,不可謂非善將將者矣。
嘗與趙忠簡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悉一時之望,人號「小元祐」。
所薦虞忠肅允文、汪文定應辰、王忠文十朋、劉忠肅珙等,為名臣。
拔吳玠、吳璘于行間;謂韓蘄、王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武穆錡,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并稱為知人。
先生事母以孝稱。
所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
子二人:栻、枃。
(參史傳。
) 張魏公語 留意聖賢之學,愛養精神,使清明在心,自然讀書有見處,以之正身正家,而事業從此興矣。
(見《鶴山集》。
) (梓材謹案:謝山《劄記》:「南宋宰輔登《學案》者,張魏公家三世五人。
」蓋謂先生及二子、一孫、一曾孫也。
) ◆趙張學侶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 ◆趙張同調 獻肅陳邦彥先生良翰 陳良翰,字邦彥,臨海人。
蚤孤,事母孝。
為文恢博有氣。
中紹興五年進士第。
知溫州瑞安縣,聽訟鹹得其情。
或問何術,先生曰:「無術。
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以薦為檢法官,遷監察禦史。
孝宗初,除右正言。
金再移書求唐、鄧、淮、泗,先生言:「廟堂、督府,論議不同。
邊奏上聞,皆陽唯諾而陰沮敗之。
萬一失事機,督府安得獨任其責﹖」上矍然稱善。
盧仲賢至汴,許金人以疆土、歲幣而還,上大怒,下仲賢理,欲誅之,宰相懇請得免。
復遣王之望、龍大淵。
先生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不謂秦檜復見今日!且金要我罷四郡屯兵以歸之,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裡要害之地,決不可許。
若歲幣,則俟得陵寢然後與。
今議未決,而之望遂行,恐辱國不止于仲賢也。
」詔侍從、臺諫議,多是先生。
湯思退尚執前論,尹穡附思退以撼督府,先生疏:「思退姦邪誤國,宜早罷黜;張浚精忠老謀,不宜以小人言搖之。
」孝宗曰:「思退警敏,冀可效,卿其置之。
若魏公,則今日孰出其右。
此殆言者有異意,卿為朕諭之。
」先生頓首謝曰:「『警敏』二字,恐非明主蔔相之法。
」既退,以上語諭同列,穡勃然變色,明日亦請對,遂
(參史傳。
) ◆天授門人(程、蘇再傳。
) 忠獻張紫巖先生浚 張浚,字德遠,綿竹人。
四歲而孤,行直視端,無誑言,識者知為大器。
靖康初,以進士為太常簿。
高宗即位,累遷侍禦史。
時乘輿在揚州,先生請葺東京、關陜、襄鄧以待巡幸,咈宰相意。
除集英殿修撰、知興元府。
未行,擢禮部侍郎,旋除禦營使司參贊軍事。
先生度金人必來攻,言宜設備,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皆笑其過計。
建炎三年春,金人果南侵。
車駕幸錢塘,留朱勝非與先生于吳門捍禦。
已而先生獨留,招集潰兵,甫定,會苗傅等作亂,乃邀秦鳳路總管張俊,相持而泣,告以起兵問罪。
遂約呂頤浩、劉光世以兵來會,而命俊分兵扼吳江,上疏請復辟。
亂定,除知樞密院事。
入見,伏地涕泣待罪。
高宗問勞再三,引入內殿,曰:「太後知卿忠義,欲識卿面,適垂簾,見卿過庭矣。
」解所服玉帶以賜。
高宗欲相之,先生以晚進不敢當。
初,先生次秀州,嘗夜坐,警備甚嚴,忽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曰:「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
」先生問欲何如,曰:「僕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
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
」先生下執其手,問姓名,不告而去。
先生謂中興當自關陜始,慮金人或先入陜取蜀,遂慷慨請行。
詔以先生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得便宜黜陟。
既抵興元,金帥婁宿兵已在永興,先生合五路之師復之。
集諸門,問大舉之策,曲端言必敗,先生怒,令責狀。
既戰于富平,環慶帥趙哲軍先潰,斬哲以徇。
哲將多不服,背降金。
先生退入閬中,下曲端獄,論死。
會有言殺趙哲、曲端非是,朝廷疑之。
三年,遣王似副先生。
先生求解兵柄,且奏似不可任,宰相呂頤浩不悅,詔先生赴行在。
四年,禦史中丞辛炳劾先生,以本官提舉洞霄宮,居福州。
及劉麟引金入寇,趙忠簡鼎薦,除知樞密院事,即日長驅臨江,部分諸將捍禦,身留鎮江節度之。
兀朮聞先生已至江上,驚曰:「張樞密貶嶺南,何得乃在此!」夕遁。
五年,除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都督諸路軍馬。
嶽武穆飛平楊,先生奏遣武穆屯荊襄以圖中原,乃自鄂嶽轉淮東,大會諸將,議防秋之宜。
高宗遣使賜詔趣歸,勞問之曰:「卿暑行甚勞。
湖湘群寇既就撫,成朕不殺之仁,卿之功也。
」召對便殿,進《中興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歎,置之坐隅。
先生以敵勢未衰,會諸將議事江上,請帝幸建康。
諜報劉豫與子猊挾金人入偪,趙忠簡及折彥質欲召武穆兵東下,先生奏:「嶽飛一動,襄、漢有警,何所恃乎﹖」時楊沂中兵抵濠州,劉光世舍盧州而南,淮西洶動,先生疾馳至釆石,令曰:「有一人渡江者,斬!」光世復駐軍,與沂中接。
劉猊為沂中所敗,遁,高宗手書嘉獎。
趙忠簡等議蹕臨安,先生奏:「陛下一再臨江,士氣百倍。
今六飛一還,人心解體。
」初,先生與忠簡同心輔國,至是不合,忠簡去而先生獨任。
以卻敵功,除特進。
未幾,加金紫光祿大夫。
徽宗皇帝、寧德皇後兇問至,上哀不自勝,先生奏:「願陛下揮涕而起,一怒以安天下。
」乃命先生草詔諭中外,辭甚哀切。
每奏對,必言讎恥,上未嘗不改容流涕。
酈瓊軍叛,劫殺參謀呂祉,先生引咎求去位。
高宗問可代者,且曰:「秦檜如何﹖」先生曰:「近與共事,方知其闇。
」檜憾之。
臺諫交詆,遂落職,居永州。
九年,以赦復官。
十年,金復取河南,先生奏治海艘直指山東之計。
十一年,除檢校少傅、崇信軍節度使。
十二年,封和國公。
十六年,彗星出西方,先生將極論時事,恐貽母憂。
母訝其瘠,問故,先生以實對。
母誦其父對策之語曰:「臣寧言而死于斧鉞,不忍以不言而負陛下。
」先生意乃決,上疏謂:「當今事勢,譬如養成大疽于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
」秦檜大怒,令臺諫論徙永州。
先生去國幾二十載,天下士無賢不肖莫不傾心慕之。
武夫健將言先生者必咨嗟太息,至兒童婦女亦知有張都督也。
檜死,復觀文殿大學士、判洪州。
先生時以母喪,將歸葬,臺諫湯鵬舉、淩哲論先生歸蜀,恐搖動遠方,詔復居永州。
服除,落職,以本官奉祠。
三十一年春,有旨自便。
先生自潭聞欽宗崩,號慟不食,上疏請早定守戰之策。
三十二年,車駕幸建康,先生迎拜道左,衛士見之,無不以手加額。
車駕將還臨安,慰勞先生曰:「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
」累除少傅、江淮東西路宣撫使,進封魏國公。
史忠定浩在政府,先生所規畫,浩每沮之。
先生薦陳正獻俊卿為宣撫判官,孝宗召俊卿與先生子栻赴行在,曰:「朕依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搖奪。
」符離之戰,南軍不利,先生上疏待罪,有旨降授特進,更為江、淮宣撫使。
時湯思退為右相,急于求和。
上召先生入見,復議罷和,拜先生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都督如故。
隆興二年,奉詔行視江、淮。
禦史尹穡論先生費國不貲,先生亦乞緻仕,除少師、保信軍節度、判福州,朝廷遂決棄地求和之議。
既去,猶上疏論尹穡姦邪誤國。
行次餘幹,得疾,手書付二子曰:「吾不能恢復雪恥,即死,不當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訃聞,贈太師,謚忠獻。
先生幼有大志,及為熙河幕官,行邊壘,覽觀山川形勢,時時與舊戍守將握手飲酒,問祖宗以來守邊舊法及軍陣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遠,當樞筦之任,悉能通知邊事本末。
朱子狀先生行實,或以所述事止據其家牒詮次,殊不協人言。
高宗柎廟,議配廷臣,或有謂先生恢復空言,未酬三潰之辱。
然和尚原、宿州兩勝,皆自先生決之,不可謂非善將將者矣。
嘗與趙忠簡共政,多所引擢,從臣朝列,悉一時之望,人號「小元祐」。
所薦虞忠肅允文、汪文定應辰、王忠文十朋、劉忠肅珙等,為名臣。
拔吳玠、吳璘于行間;謂韓蘄、王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見劉武穆錡,奇之,付以事任;卒皆為名將,有成功,一時并稱為知人。
先生事母以孝稱。
所著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
子二人:栻、枃。
(參史傳。
) 張魏公語 留意聖賢之學,愛養精神,使清明在心,自然讀書有見處,以之正身正家,而事業從此興矣。
(見《鶴山集》。
) (梓材謹案:謝山《劄記》:「南宋宰輔登《學案》者,張魏公家三世五人。
」蓋謂先生及二子、一孫、一曾孫也。
) ◆趙張學侶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別為《玉山學案》。
) ◆趙張同調 獻肅陳邦彥先生良翰 陳良翰,字邦彥,臨海人。
蚤孤,事母孝。
為文恢博有氣。
中紹興五年進士第。
知溫州瑞安縣,聽訟鹹得其情。
或問何術,先生曰:「無術。
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以薦為檢法官,遷監察禦史。
孝宗初,除右正言。
金再移書求唐、鄧、淮、泗,先生言:「廟堂、督府,論議不同。
邊奏上聞,皆陽唯諾而陰沮敗之。
萬一失事機,督府安得獨任其責﹖」上矍然稱善。
盧仲賢至汴,許金人以疆土、歲幣而還,上大怒,下仲賢理,欲誅之,宰相懇請得免。
復遣王之望、龍大淵。
先生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不謂秦檜復見今日!且金要我罷四郡屯兵以歸之,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裡要害之地,決不可許。
若歲幣,則俟得陵寢然後與。
今議未決,而之望遂行,恐辱國不止于仲賢也。
」詔侍從、臺諫議,多是先生。
湯思退尚執前論,尹穡附思退以撼督府,先生疏:「思退姦邪誤國,宜早罷黜;張浚精忠老謀,不宜以小人言搖之。
」孝宗曰:「思退警敏,冀可效,卿其置之。
若魏公,則今日孰出其右。
此殆言者有異意,卿為朕諭之。
」先生頓首謝曰:「『警敏』二字,恐非明主蔔相之法。
」既退,以上語諭同列,穡勃然變色,明日亦請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