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4卷 卷四十四 趙張諸儒學案(全氏補本)

關燈
治辯稱。

    南渡以來,論尹京者,以先生為首。

    次子忠恕。

    (參史傳。

    ) 祖望謹案:定叟力捄同甫。

     ◆紫巖門人 忠文王梅溪先生十朋 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

    資穎悟,日誦數千言。

    及長,有文行,聚徒梅溪,受業者以百數。

    入太學,主司異其文。

    秦檜死,高宗親政,策士,先生以「攬權」對,高宗嘉其經學淹通,議論醇正,擢為第一。

    學者爭傳誦其策,以擬古晁、董。

    上謂十朋乃朕親擢,授紹興府簽判。

    既至,或以書生易之,先生裁決如神。

    時以四科求士,帥王師心謂先生兼身四者,以應詔,召為秘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

    先是,教授入講堂,居賓位,先生不可,皇孫特加禮,而位教授中坐。

    奏解楊存中兵權。

    除著作郎。

    三十一年正月,風雷雨雪交作,先生以為陽不勝陰之驗,遺陳康伯書,冀以《春秋》災異之說力陳于上,崇陽抑陰,以弭天變。

    遷大宗正丞,請祠歸。

    孝宗受禪,起知嚴州。

    歷除侍禦史,論史丞相浩懷奸誤國,植黨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訕上,上為出浩知紹興府。

    及楊存中復用,出知饒州。

    丞相洪文惠适請故學基益其圃,先生曰:「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移知夔州,饒民乞留不得,至斷其橋。

    復知泉州。

    入為太子詹事,禮遇有加。

    累章告老,以龍圖閣學士緻仕,命下而卒,年六十,謚曰忠文。

    先生事親孝,終喪不處內;友愛二弟,郊恩先奏其名,歿而二子猶布衣。

    書室扁曰「不欺」。

    每以諸葛武侯、顏平原、寇萊公、範文正、韓魏公自比。

    朱晦翁、張南軒雅敬之。

    時北方餘學未衰,耆老尚多有,聞先生風聲,皆服其行事,故紹興末、乾道初,士類常推先生為第一。

    先生之學,一出于正,自孔、孟而下,惟韓文公、歐陽公、司馬公是師,故其文粹然。

    有《春秋》《尚書》《論語解》、《梅溪集》。

    子聞詩、聞禮,皆篤學自立。

    (參史傳。

    ) (梓材謹案:先生嘗為張魏公所薦,當以紫巖為受知師。

    其劾史忠定也,謝山謂其言稍過雲。

    ) 文節楊誠齋先生萬裡 楊萬裡,字廷秀,吉水人。

    中紹興進士第,調永州零陵丞。

    時張魏公謫永,杜門謝客,先生三往不得見,以書力請始見之。

    魏公勉以正心誠意之學,先生服其教終身,迺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魏公入相,薦之朝,除臨安府教授。

    未赴,丁父憂。

    改知隆興府奉新縣,縣以大治。

    以薦召為國子博士。

    南軒以論張說出守袁,先生抗言,公論偉之。

    遷太常博士,轉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州,尋提舉廣東常平茶鹽。

    盜沈師犯南粵,帥師平之,孝宗稱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除提點刑獄。

    請于潮、惠二州築外砦。

    俄以憂去。

    召為尚左郎。

    淳熙十二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累累數千言,請以選將備敵為事,又言:「天下事有本根,聖學高明,願益思其所以為本根者。

    」東宮講官闕,帝親擢先生為侍讀,宮僚以得端人賀。

    他日,讀《陸宣公奏議》等書,皆隨事規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為相,一日問曰:「宰相先務者何事﹖」曰:「人才。

    」又問孰為才,即疏朱子以下六十人以獻,淮次第擢用之。

    歷樞密院檢詳官、右司郎中,遷左司郎中。

    十四年,夏旱,先生疏四事以獻,言皆懇切。

    遷秘書少監。

    會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喪,創議事堂,命皇太子參決庶務,先生上疏力諫。

    高宗未葬,學士洪邁不俟集議,配饗獨以呂頤浩等姓名上,先生上疏劾之,孝宗不悅,出知筠州。

    光宗立,召為秘書監。

    入對,言天下無形之禍,起于朋黨,積于近習。

    會《孝宗日歷》成,參政王藺以故事俾先生序之,而宰臣屬之禮部郎傅伯壽,先生以失職丐去,帝宣諭勉留。

    會進《孝宗聖政》,先生當奉進,孝宗猶不悅,出為江東轉運副使。

    朝議欲行鐵錢于江南,先生疏其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不赴。

    除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自是不復出矣。

    寧宗立,召赴行在,辭。

    升煥章閣待制。

    引年乞休緻,進寶文閣待制,緻仕。

    開禧初召,復辭。

    升寶謨閣學士。

    卒,年八十三,贈光祿大夫,謚曰文節。

    先生為人剛而褊,孝宗始愛其才,以問周文忠必大,文忠無善語,由此不見用。

    韓侂冑用事,欲網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嘗築南園,屬先生為記,許以掖垣。

    先生曰:「官可棄,記不可作也。

    」侂冑恚,改命他人。

    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

    侂冑專僭日益甚,先生憂憤成疾。

    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報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冑用兵事,先生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曰:「韓侂冑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

    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筆落而逝。

    先生精于詩,嘗著《易傳》行于世。

    (雲濠案:四庫書目,《誠齋易傳》二十卷。

    《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

    )光宗嘗為書「誠齋」二字,學者稱誠齋先生。

    子長孺。

    (同上。

    ) (梓材謹案:先生誠齋集有胡忠簡行狀雲:「萬裡與公同郡,嘗從學,故自稱門人。

    」則又在胡門矣。

    ) 庸言 古之君子,道足以淑一身;及其足以淑萬世,而不自知也。

    後之君子,言將以淑萬世;及其不足以信一室,而不自知也。

     《易》之道,損而不已必益,升而不已必困。

    吾未見處損而喜,處升而懼者也。

     《旅》之六五獨不取君義,程子謂君無旅也。

    流于汾,出居于鄭,在乾侯,孫于越,旅也。

    作《易》與說《易》者諱之耳。

    非諱也,不忍言也。

     趙簡子問史墨以季氏出其君而莫之罪,而墨對之以君臣無常位,詭哉言也!君臣,天下之大分。

    非有桀、紂之惡,湯、武之聖,則《易》之《革》,聖人不作。

    意如何人而幹之!且簡子之問,安知其無季氏之志乎!《詩》雲:「無教猱升木。

    」 禮者,免刑之大閑。

     人主觀聖賢之行藏,可以察其時。

     寂然不動,感在其中矣。

    感而遂通,寂在其中矣。

     君子之于人,以大善揜小惡,不以大惡揜小善。

     君子之于小人也,有容而無敵。

     君子不言己之所不能行,不言人之所不可行。

     臧堅以齊侯遣奄人唁己為恥,後世以閹人薦己而不恥。

    袁盎以宦者參乘為恥,後世以宦者參國而不恥。

     人之為不善,一而足;為善,百而不足。

     博愛與兼愛異乎﹖曰:「異。

    博無私,兼無別。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閑其入也。

    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閑其出也。

     知譬則目也,行譬則趾也。

    目焉而已,是離婁可躄也;趾焉而已,是師冕可馳也。

    目趾具而已矣。

     張敞不貨昌邑王以售其身,可謂賢矣。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而學者朝學之,夕喪之。

     班固謂:「石建之澣衣,周仁之垢汙,君子譏之。

    」仁可譏也;建恭為子職,而可譏乎﹖ 天下之至神者惟人心。

    見人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今人也。

    見古人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古人也。

    見日月之過,寒暑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天地也。

    見韋弦之過,得己之過矣,何必萬物也。

    因前日之過,得今日之過矣。

    是數者,非人告也,心告也。

     引重者,先進之盛德。

    自重者,後進之報德。

     燭定則明,搖則昏,而況心乎! 血氣之氣,盈則暴,虛則屈。

    惟道義之氣,塞乎天地。

     惟受責者能為君子。

     附小人,累也;附君子,亦累也。

    故《記》曰:「中立而不倚。

    」 人莫不愛其生,故莫不厚其生。

    莫不厚其生,故莫不傷其生。

     頭垢則思沐,足垢則思濯。

    心垢則不思沐濯焉,何哉﹖ 南子之見,公山佛肸之往,子路不悅,宜何從﹖曰:「吾從子路。

    」曰:「然則夫子非與﹖」曰:「子路可為也,夫子不可為也。

    」 古之巫者一,今之巫者三。

    (謂老、釋。

    ) 張禹、孔光之保身,乃所以失身。

     秦人之尚功術,猶人之餌金石之藥也,其初也瘠必肥,老必壯,其究則死也忽焉。

     見乎表者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