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 輪台诏

關燈
我們在這裡還可以再引錄一首關于“望思台”的詩作:

    武帝 (宋)陳普

    幾多愛子出蕭關,山積胡沙骨未還。

    好把望思台上淚,随風北出灑陰山。

    詩人是說,望思台的修築,表達了漢武帝的“思子”之心。可是要知道,因為你的錯誤,并不隻是你自己的一個兒子冤死,在頻繁的戰争中,“幾多”百姓的“愛子”千裡“出蕭關”遠征,最終埋骨于“胡沙”,牽系着多少父母的思念啊。“好把望思台上淚,随風北出灑陰山”,把對自己的兒子的思念,轉化為對以往政策的深刻檢讨,這才是一個真心悔過的帝王應當做的呢。

    漢武帝築“歸來望思”之台,看來确實不僅僅是寄托着對劉據的思念,也表達了對劉據的政治傾向和政治風格的認可。

    劉據曾經對漢武帝好大喜功,動不動就出軍遠征的政策提出過不同意見。漢武帝笑着說:“我來承擔這份勞累,把安逸留給你,這難道不可以嗎!”

    巫蠱之禍發生之後,漢武帝終于有所覺醒。他及時利用漢王朝西域遠征軍戰事失利的時機,開始了基本政策的轉變。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公開宣布:朕即位以來,所作所為狂悖,使天下人愁苦,不可追悔。從今以後,凡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的政策法令,統統予以罷除!

    有大臣建議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屯兵,擴大漢帝國在西域的影響,逐步将長城修築到塔裡木河流域。漢武帝否定了這一建議。

    他頒布的诏書,因為是以“輪台”軍事作為由頭的,所以曆史上稱作“輪台诏”。

    漢武帝回顧以往遠征車師的戰役,為當時因為路途遙遠,死于途中的将士竟然多達數千人深表悔恨。而輪台更在車師以西千餘裡,他于是堅定地拒絕了主張将西域戰争繼續升級的建議,又表示當今最重要的,在于嚴禁苛暴之政,防止給予民衆過重的負擔,努力促進農耕經濟的發展,決意把行政重心轉移到和平生産方面來。

    漢武帝又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以表明與民休息,發展經濟,養護百姓的決心。

    輪台诏被譽為表達了“仁聖之所悔”的政治典範。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二二“漢武帝征和四年”一節,曾經這樣評價漢武帝,他寫道,漢武帝窮奢極欲,繁刑重斂,于内生活消費極端奢侈,對外頻繁發動戰争,又迷信神怪,巡遊無度,導緻百姓疲敝,不得不起來反抗。他的作為,和秦始皇幾乎沒有什麼差别。但是,秦始皇導緻了秦王朝的滅亡,漢武帝卻使得漢王朝振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漢武帝“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就是說,能夠遵行儒家堅持的政治原則,又能夠“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就是聽從忠直的臣下的意見,不能容忍壞人的欺蔽,始終尊賢愛士,而且誅罰嚴明,特别是“晚而改過,顧托得人”,就是晚年能夠認識自己的政治失誤,改正自己的政治失誤,對于繼承人的選擇和輔佐新帝的大臣的人事安排都比較正确,所以雖然犯有導緻秦王朝滅亡的同類的錯誤,卻避免了如同秦王朝滅亡那樣的政治災難。

    所謂“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晚而改過,顧托得人”,不僅反映出漢武帝個人性格的有關特征,也反映出西漢政治體制的重要進步,就是說,與秦王朝僵冷而毫無彈性的行政制度不同,政府的重大政治缺誤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自我修補。

    “巫蠱之禍”這種在王朝都城的市中心發生大規模流血事件,又以正規軍武裝平定政治動亂的情形,在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漢武帝在事後的處理方式,在曆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中國古代帝王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政治失誤并且緻力于扭轉補救,已經是難能可貴的,其方式有許多種,一般情況下,往往盡管在實際上對失誤有所糾正,然而在口頭上對于失誤卻并不願意公開承認。如漢武帝輪台诏這樣正式沉痛地向全民公開承認自己的重大失誤,在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