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關燈
用勤身率下也。

    屬東耕啟候,爰事耤田。

    将欲勸彼蒸人,所以執茲耒耜。

    如聞有司所造農器,妄加雕飾,殊匪典章。

    況绀轅缥轭,固前王有制;崇奢尚靡,諒為國所疵。

    靜言思之,良用歎息。

    豈朕法堯舜重茅茨之意邪,其所造雕飾者宜停。

    仍令有司依農用常式,即别改造,庶萬方黎獻,知朕意焉。

     ○命郭子儀充東京畿等道元帥诏 時屬艱難,用勤師旅,元帥之任,必藉廟謀,苟非人傑,孰允斯寄。

    司徒兼中書令朔方節度副大使子儀,風雲有感,星象降生。

    秉文武之姿,懷經濟之器。

    自兇狂構禍,區宇未甯,蘊忠貞以立身,資義勇而成務。

    加其識度宏遠,謀略沖深。

    張飛乃萬人之敵,卻縠是三軍之帥。

    故能掃清強寇,收複二京,建茲大勳,成我王業。

    雖少康嗣位,夏靡贊其功;光武中興,鄧禹集其事。

    以今觀古,未足多之。

    但以氛祲未清,軍戎是急,爰求碩備,仗以師貞,宜承重委,克濟多難。

    可充東京畿及山南東道并河南諸道元帥,仍權知東京留守。

     ○推恩祈澤诏 古之哲王,臨禦區夏,莫不好生慎罰,以理人命。

    故《易》稱緩死,《書》貴恤刑,所以樂時布和,奉天育物者也。

    朕恭守丕緒,祗膺皇極。

    順時調氣,庶欽若於元樞;旰食宵衣,每憂勤於黃屋。

    頃自獻春之後,膏液稍愆。

    言念人時,或稽政本,雖離畢之應,未獲滂沱,而滋萌之漸,亦頻霑沐。

    是用申茲渥澤,助彼發生,宜崇寬大之典,俾達陽和之氣。

    其天下應合死罪,特降從流,流已下罪放免。

    其事緣反逆造僞頭首情狀難容者,所司詳議聞奏。

    其流移左降該恩合量移者,宜令所司即類例處分。

     朕為人父母,義當亭育,時有或愆於令,物有不遂其生,敢懷自逸之志,實受在予之責。

    但以兇徒尚阻,戎旅多虞,緻使黎庶不堪,徭役未息。

    雖國家之事,休戚當同,而君父之誠。

    甯忘愧恻,況春農在候,田事方興,百姓之間,固須優恤。

    天下州縣慶欠租庸課稅傳馬粟貸糧種子籴籴變稅,及營田少作諸色勾徵納未足者,一切放免。

    其正義等倉及諸色攤徵,亦宜準此。

    其至德二載十二月三十日已前,和籴和市并負欠官物,及諸色官錢欠利常平義倉欠負五色,一切放免。

     州縣百姓,頃屬軍興,戶口之間,不無流散。

    宜令州縣長官審加勘責,且立薄書,據見在戶徵課稅。

    其逃亡者,别立文案,設法招輯,終年類例,以為襃貶,如勘責虛望,所繇官長并節級科貶。

    其所繇典正等,先決六十,仍罰效力。

    其百姓先逃散即能還者,并每季申省,給複三年。

    其逃戶有田宅邸店堪充課稅者,宜令所繇即為租賃,不得因茲妄有欺隐,主到即卻令分付。

     比者不急之務,尋已诏停。

    如聞所司未全減省,載求人瘼,實切朕懷,固當革弊息人,勵精為理。

    自今已後,内外不得另有徵求,妄為進奉。

    諸色人力役造作,非軍國灼然要急及諸色率稅,亦一切并停。

    太常寺音聲,除禮用雅樂外,并教坊音聲人等,并仰所司疏理,使敦生業。

    非祠祭大祀及宴蕃客,更不得辄有追呼。

    其内将作少監及諸供司丁匠等,各仰長官逐要量留,馀者并委禦史台專加糾察,如有違犯,具錄奏彈。

    宣示中外,令知朕意。

     ○節減常膳服禦诏 朕聞古者皇王,乘時緻理,莫不上稽天象,下順人心,所以革弊移風,推誠布化也。

    朕自纂膺鴻業,再複寰區,何嘗不勤己勵精,兢兢業業。

    一物失所,爰轸納隍之憂;四方未甯,深懷馭朽之懼。

    頃雖沿革之令,随事每下,而弛張之要,未得其宜。

    遂使人瘼尚繁,寇虞猶梗,有乖政本,諒在朕躬。

    用懷酌損之儀,庶葉維新之典。

    自今已後,常膳及服禦等物,悉從節減,周身之外,一切并停。

    武德中尚作等坊,除造賞物賜蕃客将士器物,及軍戎祠祭所要,馀并停。

     ○删除律令诏 刑獄之典,以理人命。

    死無再生之路,法有哀矜之門,是以訟必有孚,刑期不用。

    周窮五聽,天下所以無冤;漢約三章,萬人以之胥說。

    言念欽恤,用諧不變。

    自今已後,諸色律令,殺人反逆奸盜及造僞十惡外,自馀煩冗,一切删除。

    仍委中書門下與刑部大理法官共詳定,具件奏聞。

     ○申明賞罰诏 百姓之間,務在優恤,前诏已有處置訖。

    其或事妨於政,法害於人,尚有因循,理資改革。

    前後诏命,非不丁甯,至於頒行,多有掩蔽。

    蓋緣賞罰未著,所以恩信或稽。

    自今已後,如有奸吏弄法,割剝黎元,因公徇私,害物傷政,委禦史台訪察,具狀彈奏,當議刑章。

    比緣軍國務殷,或宣口敕處分,諸色取索及決配囚徒,雖務從權,實為亂政。

    自今已後,一切并停,如非正宣,并不得行用,中外諸務,各歸有司。

    英武軍虞候及六軍諸使諸司等,比來或因論竟,即行追攝,既紊綱紀,複擾甿黎。

    自今已後,一切須經台府。

    如所繇處斷不平,即任具狀奏聞。

    京城諸色所繇,先緣與逆賊追捕,比今招捉,矜其迫脅,一切并放。

    其受賊僞官人莊宅不合收納者,一切并還。

    如有已将借賜,即準估量還價直,仍委所繇勘會處分。

     賞罰二柄,國之大綱,令在必行,人則無濫。

    自今已後,朝廷及軍府,疇庸議罪,宜各精詳。

    如舉或因情,事有不當,所繇長吏,必寘嚴典。

    王師所往,為人除害,必使秋毫不犯,信義俱明。

    如聞比者諸軍,有乖於此。

    或幹戈之下,殺戮無辜;或營壘所經,恣行暴虐。

    乃贻怨毒,豈曰安人。

    自今已後,各委本将,嚴加訓誓,明申賞罰。

    傥師徒不攪,則兇醜自平。

    如有違犯,悉從軍令。

    其禦史台所欲彈事,不須更進狀,仍服豸冠。

    所被彈劾,有稱雠嫌者,皆冀遷延,以求苟免。

    但所舉當罪,則仇亦不嫌。

    如憲官不舉所職,降資出台。

    傥涉阿容,仍重貶責。

     今殘妖未殄,國步猶艱,共體至公,以康庶政。

    朕推誠禦物,與衆共之。

    四海之人,皆朕耳目,則何功不就,何化不成?思與蒼生,臻夫至道,下诏之後,百司及諸州府,事有非便,文有不該,仰各條件奏聞,即當厘革。

    宣示中外,知朕意焉。

     ○求言诏 昔公卿面谏,載在簡冊,令仆陛奏,亦惟舊章。

    所以下竭其忠,上聞其過,君臣同德,豈不盛欤。

    公卿已下,有能論時政之非,箴朕躬之阙,有益於國,有利於人,宜盡昌言,以救時弊。

    朕必當行,終無諱者。

    朝廷用一人擢一職,或有不當,亦任奏論。

    京文武五品已上正員清資官,各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一人,任自封進。

    兩省官十日一上封事,直論得失。

    無假文言,冀成殿最,用存沮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