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李亨(肅宗皇帝一)
○禦丹鳳樓大赦制
我國家出震乘乾,立極開統。
讴歌曆數,啟聖千齡;文物聲名,握圖六葉。
安祿山夷羯賤類,頑兇殘愎,頃以捍邊有功,專制方面。
同人者貌,謂報效恩私;異人者心,乃包藏逆亂。
以為中原無備,幹戈可動,而毒深流禍,變起倉卒,塗炭萬姓,興言痛憤。
朝市之内,忽肆兇殘;衣冠之中,鹹被點污。
朕作人父母,志雪國雠,是用中夜奮發,提戈問罪。
自靈武聚一旅之衆,至鳳翔合百萬之師,親總元戎,掃清群孽。
出師之日,仍下寬令,殲厥渠魁,馀無所問。
有能翻然歸順,自縛軍門,複其官爵,仍加優賞。
将士等以大軍一舉,玉石俱焚,元惡就誅,兇殘并戮,僵屍遍野,匹馬不遺。
今西土罷兵,鹹以甯輯;河積氛祲,一朝翦除。
廣平王俶,受委元帥,能振天聲。
左仆射子儀,決勝無前,克成大業。
複有回纥葉護,及雲南子弟,并諸蕃兵馬等,皆竭誠向化,力戰賈勇,事同破竹,易若摧枯。
朕入城之日,百姓鹹思戴商,複喜睹漢。
煙風雲景,皆是祥光;裡巷歡呼,惟聞相慶。
朕早承聖訓,嘗讀禮經,義切奉先,恐不負荷。
今複宗廟於函雒,迎上皇於巴蜀,導銮輿而反正,朝寝門而問安,寰宇載甯,朕願畢矣。
且複人将有主,敢當天地之心;興豈在予,實憑社稷之祐。
京城僧道耆老百姓等,比者時谷翔貴,薪刍不給,困窮之極,朕常系心。
緣初收京城,倉庫未積,待國用稍足,豈忘施惠。
其諸色行人因陣沒,并坊市百姓,及諸色蕃胡召募,并元惡兇黨,昨因破敗,所在潛藏,并仰於府縣及禦史台陳首,一切原其罪。
如有被人言告捉獲者,并從軍令。
其京城内外文武官:有受賊補署,罄其心腹,處祖及父,皆承國恩,就逆背順,頓忘臣節;或有守舊官者,請俸料為賊判官;或判官之際,中間得替;并有攝賊僞官,兼知職掌;其中有京官及私白身,皆受擢用;其中有隐迹不出,固辭疾病。
色類既廣,人數又多,宜令禦史台憲部大理三司據狀勘責,條件聞奏。
其外官充使,及先有職掌,并事故及隔絕未赴任在京者,亦三司勘責奏聞。
又賊中台府坊市所繇人等,比與逆賊追捕,造事之端,損害忠良,仍奪财物,為蠹尤甚,情不可容。
宜令崔光遠禁身,切加推勘,一一狀奏,勿令漏網。
其内侍省及左右龍武羽林軍,并閑廄飛龍諸武官,應先合從駕人等,其中臨行潛避,遂受賊驅使,并使各委本司使括責,量情狀輕重奏聞。
其隐盜倉庫,及偷劫逆賊家錢物,或受賊寄附,并與賊請料祿等,因此隐沒者,并限敕到十日内,於所繇陳首。
其物便準數送納,本色并還,不須科罪。
慮已有破用,徵納艱辛,仍十分放三,以示宏貸。
其近日逆人及隔絕人莊宅,宜即括責,一切官收。
又聞人家子女,多被侵逼,且非本情,宜一切不須尋問,或與逆賊居住鄰近,及作義故往來,情非切害,一時之事,有殊逆黨,亦宜釋放。
其有受賊僞度人,宜令所司括責,并勒還俗,其僧及道士各收本色,所在寺觀,勿許居止。
今兩京無虞,三靈通慶,何以昭事,宜在覃恩。
待上皇到日,當更處分。
咨爾有衆,知朕意焉。
○封回纥葉護忠義王制 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裡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
回纥葉護特禀英姿,挺生奇略,言必忠信,行表溫良。
才為萬人之敵,位列諸蕃之長。
屬兇醜亂常,中原未靖,以可汗有兄弟之約,與國家興父子之軍,奮其智謀,讨彼兇逆。
一鼓作氣,萬裡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
力拔山嶽,精貫風雲,蒙犯曾不辭其勞,急難無以逾其分。
固可懸之日月,傳諸子孫,豈惟裂土之封,誓河之賞而已矣!夫位之崇者,司空第一;名之大者,封王最高。
可司空,仍封忠義王。
每載送絹二萬匹至朔方軍,宜差使受領。
○甯國公主下降制 朕聞古之聖王,臨禦天下。
功懋受賞,道無隔於華夷;義存有孚,信必全於終始。
故能德被寰宇,化延殊俗。
是以周稱柔遠,克著康濟之圖;漢結和親,式宏長久之策,繇來尚矣。
朕祗若元命,永惟稽古。
内申九命,勉膺嗣夏之期;外接百蠻,庶廣懷荒之澤。
頃自兇渠作亂,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誠,載懷奉國。
所以兵逾絕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犢之妖,實賴烏孫之助。
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
今兩京厎定,百度惟貞,奉皇輿而載甯,缵鴻業而攸重。
斯言可複,厥德難忘。
爰申降主之記,用答勤王之志。
且骨肉之愛,人情所锺,離遠之懷,天屬尤切。
況将适異域,甯忘轸念。
但上緣社稷,下為黎元,遂抑深慈,為國大計。
是用築茲外館,割愛中闱,将成萬裡之婚,冀定四方之業。
以其誠信所立,家國攸甯,義在制名,式崇寵号。
宜以幼女封為甯國公主,應緣禮會,所司準式。
其降蕃日,仍令堂弟銀青光祿大夫殿中監漢中郡王瑀充冊命英武威遠毗伽可汗使,以堂侄正議大夫行右司郎中上柱國上邽縣公賜紫金魚袋巽為副,特差重臣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冀國公裴冕送至界首。
凡百臣庶,宜悉朕懷。
○授郭子儀中書令李光弼侍中制 朕聞古之哲王,成功立極,莫不旁求賢佐,用康帝道。
由是軒登風力,所以戡亂保邦;漢用蕭曹,所以勤王足國。
故能上扶王室,下濟蒼生,為社稷之寶臣,資帝王之大業。
丕膺鼎位,實屬斯人。
司徒兼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上柱國代國公子儀,道備文武,衷懷忠亮,表宏才而應運,申茂績而經邦,司空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原尹河東節度使上柱國薊國公光弼,業盛勳賢,材優将相,蘊權謀而制敵,勵誠節以匡時。
往屬兇醜亂常,雲雷經始,鹹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圖,披荊棘而有功,曆險艱而無易。
或分麾東讨,掃昏祲於兩都;或仗節北臨,備長城於萬裡。
并以掃清寇孽,任切股肱。
永惟締構之勳,久著山河之誓。
今殘妖伫翦,介士猶虞,将終九伐之功,實藉二南之力。
是用增其秩序,寵以樞衡,宜正位於台司,俾克宣於嘉績。
子儀可中書令,光弼可侍中。
○授呂諲同平章事制 出納絲綸,是稱喉舌,調和鼎饪,必在鹽梅。
況艱難之際,擇賢必資於選衆;密勿之地,論道固期於得人。
兵部侍郎呂諲,閑氣挺生,宏才迥發,讷言敏行,強識博聞。
謀猷出三傑之先,德業處五人之上,久在朝列,尤推審慎。
複得釣璜之慶,宜膺補衮之求。
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授李岘吏部尚書李揆中書侍郎
讴歌曆數,啟聖千齡;文物聲名,握圖六葉。
安祿山夷羯賤類,頑兇殘愎,頃以捍邊有功,專制方面。
同人者貌,謂報效恩私;異人者心,乃包藏逆亂。
以為中原無備,幹戈可動,而毒深流禍,變起倉卒,塗炭萬姓,興言痛憤。
朝市之内,忽肆兇殘;衣冠之中,鹹被點污。
朕作人父母,志雪國雠,是用中夜奮發,提戈問罪。
自靈武聚一旅之衆,至鳳翔合百萬之師,親總元戎,掃清群孽。
出師之日,仍下寬令,殲厥渠魁,馀無所問。
有能翻然歸順,自縛軍門,複其官爵,仍加優賞。
将士等以大軍一舉,玉石俱焚,元惡就誅,兇殘并戮,僵屍遍野,匹馬不遺。
今西土罷兵,鹹以甯輯;河積氛祲,一朝翦除。
廣平王俶,受委元帥,能振天聲。
左仆射子儀,決勝無前,克成大業。
複有回纥葉護,及雲南子弟,并諸蕃兵馬等,皆竭誠向化,力戰賈勇,事同破竹,易若摧枯。
朕入城之日,百姓鹹思戴商,複喜睹漢。
煙風雲景,皆是祥光;裡巷歡呼,惟聞相慶。
朕早承聖訓,嘗讀禮經,義切奉先,恐不負荷。
今複宗廟於函雒,迎上皇於巴蜀,導銮輿而反正,朝寝門而問安,寰宇載甯,朕願畢矣。
且複人将有主,敢當天地之心;興豈在予,實憑社稷之祐。
京城僧道耆老百姓等,比者時谷翔貴,薪刍不給,困窮之極,朕常系心。
緣初收京城,倉庫未積,待國用稍足,豈忘施惠。
其諸色行人因陣沒,并坊市百姓,及諸色蕃胡召募,并元惡兇黨,昨因破敗,所在潛藏,并仰於府縣及禦史台陳首,一切原其罪。
如有被人言告捉獲者,并從軍令。
其京城内外文武官:有受賊補署,罄其心腹,處祖及父,皆承國恩,就逆背順,頓忘臣節;或有守舊官者,請俸料為賊判官;或判官之際,中間得替;并有攝賊僞官,兼知職掌;其中有京官及私白身,皆受擢用;其中有隐迹不出,固辭疾病。
色類既廣,人數又多,宜令禦史台憲部大理三司據狀勘責,條件聞奏。
其外官充使,及先有職掌,并事故及隔絕未赴任在京者,亦三司勘責奏聞。
又賊中台府坊市所繇人等,比與逆賊追捕,造事之端,損害忠良,仍奪财物,為蠹尤甚,情不可容。
宜令崔光遠禁身,切加推勘,一一狀奏,勿令漏網。
其内侍省及左右龍武羽林軍,并閑廄飛龍諸武官,應先合從駕人等,其中臨行潛避,遂受賊驅使,并使各委本司使括責,量情狀輕重奏聞。
其隐盜倉庫,及偷劫逆賊家錢物,或受賊寄附,并與賊請料祿等,因此隐沒者,并限敕到十日内,於所繇陳首。
其物便準數送納,本色并還,不須科罪。
慮已有破用,徵納艱辛,仍十分放三,以示宏貸。
其近日逆人及隔絕人莊宅,宜即括責,一切官收。
又聞人家子女,多被侵逼,且非本情,宜一切不須尋問,或與逆賊居住鄰近,及作義故往來,情非切害,一時之事,有殊逆黨,亦宜釋放。
其有受賊僞度人,宜令所司括責,并勒還俗,其僧及道士各收本色,所在寺觀,勿許居止。
今兩京無虞,三靈通慶,何以昭事,宜在覃恩。
待上皇到日,當更處分。
咨爾有衆,知朕意焉。
○封回纥葉護忠義王制 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裡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
回纥葉護特禀英姿,挺生奇略,言必忠信,行表溫良。
才為萬人之敵,位列諸蕃之長。
屬兇醜亂常,中原未靖,以可汗有兄弟之約,與國家興父子之軍,奮其智謀,讨彼兇逆。
一鼓作氣,萬裡摧鋒;二旬之間,兩京克定。
力拔山嶽,精貫風雲,蒙犯曾不辭其勞,急難無以逾其分。
固可懸之日月,傳諸子孫,豈惟裂土之封,誓河之賞而已矣!夫位之崇者,司空第一;名之大者,封王最高。
可司空,仍封忠義王。
每載送絹二萬匹至朔方軍,宜差使受領。
○甯國公主下降制 朕聞古之聖王,臨禦天下。
功懋受賞,道無隔於華夷;義存有孚,信必全於終始。
故能德被寰宇,化延殊俗。
是以周稱柔遠,克著康濟之圖;漢結和親,式宏長久之策,繇來尚矣。
朕祗若元命,永惟稽古。
内申九命,勉膺嗣夏之期;外接百蠻,庶廣懷荒之澤。
頃自兇渠作亂,宗社阽危,回纥特表忠誠,載懷奉國。
所以兵逾絕漠,力徇中原,亟除青犢之妖,實賴烏孫之助。
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
今兩京厎定,百度惟貞,奉皇輿而載甯,缵鴻業而攸重。
斯言可複,厥德難忘。
爰申降主之記,用答勤王之志。
且骨肉之愛,人情所锺,離遠之懷,天屬尤切。
況将适異域,甯忘轸念。
但上緣社稷,下為黎元,遂抑深慈,為國大計。
是用築茲外館,割愛中闱,将成萬裡之婚,冀定四方之業。
以其誠信所立,家國攸甯,義在制名,式崇寵号。
宜以幼女封為甯國公主,應緣禮會,所司準式。
其降蕃日,仍令堂弟銀青光祿大夫殿中監漢中郡王瑀充冊命英武威遠毗伽可汗使,以堂侄正議大夫行右司郎中上柱國上邽縣公賜紫金魚袋巽為副,特差重臣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冀國公裴冕送至界首。
凡百臣庶,宜悉朕懷。
○授郭子儀中書令李光弼侍中制 朕聞古之哲王,成功立極,莫不旁求賢佐,用康帝道。
由是軒登風力,所以戡亂保邦;漢用蕭曹,所以勤王足國。
故能上扶王室,下濟蒼生,為社稷之寶臣,資帝王之大業。
丕膺鼎位,實屬斯人。
司徒兼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使上柱國代國公子儀,道備文武,衷懷忠亮,表宏才而應運,申茂績而經邦,司空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原尹河東節度使上柱國薊國公光弼,業盛勳賢,材優将相,蘊權謀而制敵,勵誠節以匡時。
往屬兇醜亂常,雲雷經始,鹹能外持戎律,内翊皇圖,披荊棘而有功,曆險艱而無易。
或分麾東讨,掃昏祲於兩都;或仗節北臨,備長城於萬裡。
并以掃清寇孽,任切股肱。
永惟締構之勳,久著山河之誓。
今殘妖伫翦,介士猶虞,将終九伐之功,實藉二南之力。
是用增其秩序,寵以樞衡,宜正位於台司,俾克宣於嘉績。
子儀可中書令,光弼可侍中。
○授呂諲同平章事制 出納絲綸,是稱喉舌,調和鼎饪,必在鹽梅。
況艱難之際,擇賢必資於選衆;密勿之地,論道固期於得人。
兵部侍郎呂諲,閑氣挺生,宏才迥發,讷言敏行,強識博聞。
謀猷出三傑之先,德業處五人之上,久在朝列,尤推審慎。
複得釣璜之慶,宜膺補衮之求。
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授李岘吏部尚書李揆中書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