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康衢,則能結軌骥騄;曜質廊廟,必能垂光玙璠矣。

    惟明公垂神采察,不使忠允之言以人而廢。

    ”倫乃辟之,除沁水令,不就,遂往武陵省父。

    時同郡人潘京素有理鑒,名知人,其父遣若思就京與語,既而稱若思有公輔之才。

    累轉東海王越軍谘祭酒,出補豫章太守,加振威将軍,領義軍都督。

    以讨賊有功,賜爵秣陵侯,遷治書侍禦史、骠騎司馬,拜散騎侍郎。

     元帝召為鎮東右司馬。

    将征杜弢,加若思前将軍,未發而弢滅。

    帝為晉王,以為尚書。

    中興建,為中護軍,轉護軍将軍、尚書仆射,皆辭不拜。

    出為征西将軍、都督兗豫幽冀雍并六州諸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

    發投刺王官千人為軍吏,調揚州百姓家奴萬人為兵配之,以散騎常侍王遐為軍司,鎮壽陽,與劉隗同出。

    帝親幸其營,勞勉将士,臨發祖餞,置酒賦詩。

     若思至合肥,而王敦舉兵,诏追若思還鎮京都,進骠騎将軍,與右衛将軍郭逸夾道築壘于大桁之北。

    尋而石頭失守,若思與諸軍攻石頭,王師敗績。

    若思率麾下百餘人赴宮受诏,與公卿百官于石頭見敦。

    敦問若思曰:“前日之戰有餘力乎?”若思不謝而答曰:“豈敢有餘,但力不足耳。

    ”又曰:“吾此舉動,天下以為如何?”若思曰:“見形者謂之逆,體誠者謂之忠。

    ”敦笑曰:“卿可謂能言。

    ”敦參軍呂猗昔為台郎,有刀筆才,性尤奸谄,若思為尚書,惡其為人,猗亦深憾焉。

    至是,乃說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衆,近者之言曾無愧色。

    公若不除,恐有再舉之患,為将來之憂耳。

    ”敦以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鄧嶽、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若思素有重望,四海之士莫不痛惜焉。

    賊平,冊贈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谥曰簡。

     邈字望之。

    少好學,尤精《史》《漢》,才不逮若思,儒博過之。

    弱冠舉秀才,尋遷太子洗馬,出補西陽内史。

    永嘉中,元帝版行邵陵内史、丞相軍谘祭酒,出為征南軍司。

    于時凡百草創,學校未立,邈上疏曰: 臣聞天道之所大,莫大于陰陽;帝王之至務,莫重于禮學。

    是以古之建國,有明堂辟雍之制,鄉有庠序1111校之儀,皆所以抽導幽滞,啟廣才思。

    蓋以六四有困蒙之吝,君子大養正之功也。

    昔仲尼列國之大夫耳,興禮修學于洙泗之間,四方髦俊斐然向風,身達者七十餘人。

    自茲以來,千載絕塵。

    豈天下小于魯衛,賢哲乏于曩時?勵與不勵故也。

     自頃國遭無妄之禍,社稷有綴旒之危,寇羯飲馬于長江,兇狡鸱張于萬裡,遂使神州蕭條,鞠為茂草,四海之内,人迹不交。

    霸主有旰食之憂,黎元懷荼毒之苦,戎首交拜于中原,何遽笾豆之事哉!然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況曠戴累紀如此之久邪!今末進後生目不睹揖讓升降之儀,耳不聞鐘鼓管弦之音,文章散滅,圖谶無遺,此蓋聖達之所深悼,有識之所嗟歎也。

    夫平世尚文,遭亂尚武,文武遞用,長久之道,譬之天地昏明之疊,自古以來未有不由之者也。

     今或以天下未一,非興禮學之時,此言似之而不其然。

    夫儒道深奧,不可倉卒而成。

    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經,比天下平泰然後修之,則功成事定,誰與制禮作樂者哉?又貴遊之子未必有斬将搴旗之才,亦未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盛年講肄道義,使明珠加磨瑩之功,荊璞發采琢之榮,不亦良可惜乎! 臣愚以世喪道久,人情玩于所習;純風日去,華競日彰,猶火之消膏而莫之覺也。

    今天地告始,萬物權輿,聖朝以神武之德,值革命之運,蕩近世之流弊,繼千載之絕軌,笃道崇儒,創立大業。

    明主唱之于上,宰輔督之于下。

    夫上之所好,下必有過之者焉,是故雙劍之節崇,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飾,而赴曲之和作;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實在感之而已。

    臣以暗淺,不能遠識格言;奉誦明令,慷慨下風,謂宜以三時之隙漸就修建。

      疏奏,納焉,于是始修禮學。

     代劉隗為丹陽尹。

    王敦作逆,加左将軍。

    及敦得志,而若思遇害,邈坐免官。

    敦誅後,拜尚書仆射。

    卒官,贈衛将軍,谥曰穆。

    子谧嗣,曆義興太守、大司農。

     周顗,字伯仁,安東将軍浚之子也。

    少有重名,神彩秀徹,雖時輩親狎,莫能媟也。

    司徒掾同郡贲嵩有清操,見顗,歎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頃雅道陵遲,今複見周伯仁,将振起舊風,清我邦族矣。

    ”廣陵戴若思東南之美,舉秀才,入洛,素聞顗名,往候之,終坐而出,不敢顯其才辯。

    顗從弟穆亦有美譽,欲陵折顗,顗陶然弗與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州郡辟命皆不就。

    弱冠,襲父爵武城侯,拜秘書郎,累遷尚書吏部郎。

    東海王越子毗為鎮軍将軍,以顗為長史。

     元帝初鎮江左,請為軍谘祭酒,出為甯遠将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

    始到州,而建平流人傅密等叛迎蜀賊杜弢,顗狼狽失據。

    陶侃遣将吳寄以兵救之,故顗得免,因奔王敦于豫章。

    敦留之。

    軍司戴邈曰:“顗雖退敗,未有莅衆之咎,德望素重,宜還複之。

    ”敦不從。

    帝召為揚威将軍、兗州刺史。

    顗還建康,帝留顗不遣,複以為軍谘祭酒,尋轉右長史。

    中興建,補吏部尚書。

    頃之,以醉酒為有司所糾,白衣領職。

    複坐門生斫傷人,免官。

      太興初,更拜太子少傅,尚書如故。

    顗上疏讓曰:“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