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累遷散騎常侍。

     苻堅敗,朝廷欲鎮靖北方,出波督淮北諸軍、冀州刺史,以疾未行。

    上疏曰: 臣聞天地以弘濟為仁,君道以惠下為德,是以禹湯有身勤之績,唐虞有在予之诰,用能惠被蒼生,勳流後葉。

    宣帝開拓洪圖,始基成命;爰及文武,曆數在躬,而猶虛心側席,卑己崇物。

    然後知積累之功重,勤王之業艱,先君之德弘,贻厥之賜厚。

    惠皇不懷,委政内任,遂使神器幽淪,三光翳曜;園陵懷九泉之感,宮廟集胡馬之迹;所謂肉食失之于朝,黎庶暴骸于外也。

    賴元皇帝神武應期,祚隆淮海,振乾綱于已墜,紐絕維而更張。

    陛下承宣帝開始之宏基,受元帝克終之成烈,保大定功,戢兵靜亂。

    故使負鱗橫海之鲸,僭位滔天之寇,望雲旗而宵潰,睹太陽而霧散,巍巍蕩蕩,人無名焉。

    而頃年已來,天文違錯,妖怪屢生。

    會稽先帝本封,而地動經年。

    昔周之文武有魚烏之瑞,君臣猶懷震悚,況今災變衆集,曾莫之疑。

    公旦有勿休之誡,賈誼有積薪之喻。

    臣鑒先征,竊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無諱。

      往者先帝以玄風禦世,責成群後,坐運天綱,随化委順,故忘日計之功,收歲成之用。

    今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相王賢俊,協和百揆,六合承風,天下響振,而鈞台之詠弗聞,景毫之命未布。

    将群臣之不稱,陛不用之不盡乎?  凡聖王之化,莫不敦崇忠信,存正棄邪。

    傷化毀俗者,雖親雖貴,必疏而遠之;清公貞修者,雖微雖賤,必親而近之。

    今則不然。

    此風既替,利競滋甚,朋黨比周,毀譽交興,鑽求苟進,人希分外。

    見賢而居其上,受祿每過其量,希旨承意者以為奉公,共相贊白者以為忠節。

    舉世見之,誰敢正言。

    陛下不明必行之法以絕穿鑒之源者,恐脫因疲倦以誤視聽。

    且苻堅滅亡,于今五年,舊京殘毀,山陵無衛,百姓塗炭,未蒙拯接。

    伏願遠觀漢魏衰滅之由,近覽西朝傾覆之際,超然易慮,為于未有,則靈根永固,社稷無虞。

    臣豈誣一朝之人皆無忠節,但任非其才,求之不至耳。

     今政煩役殷,所在凋弊,倉廪空虛,國用傾竭,下民侵削,流亡相屬。

    略計戶口,但鹹安已來,十分去三。

    百姓懷浮遊之歎,《下泉》興周京之思。

    昔漢宣有雲:“與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是以臨下有方者就加玺贈,法苛政亂者恤刑不赦,事簡于上,人悅于下。

    今則不然。

    告時乞職者以家弊為辭,振窮恤滞者以公爵為施。

    古者為百姓立君,使之司牧;今者以百姓恤君,使之蠶食,至乃貪污者謂之清勤,慎法者謂之怯劣。

    何反古道一至于此! 陛下雖躬自節儉,哀矜于上,而群僚肆欲,縱心于下,六司垂翼,三事拱默,故有識者睹人事以歎息,觀妖眚而大懼。

    昔宋景退熒惑之災,殷宗消鼎雉之異。

    伏願陛下仰觀大禹過門之志,俯察商辛沈湎之失,遠思《國風》恭公之刺,深惟定姜小臣之喻。

    暫回聖恩,大詢群後,延納衆賢,訪以得失;令百僚率職,人言損益。

    察其所由,觀其所以,審識群才,助鼎和味。

    克念作聖,以答天休。

    則四海宅心,天下幸甚。

      臣亡祖先臣隗,昔荷殊寵,匪躬之操,猶存舊史,有志無時,懷恨黃泉。

    及臣凡劣,複蒙罔極之眷,恩隆累世,實非糜身傾宗所能上報。

    前作此表,未及得通。

    暴嬰笃疾,恐命在奄忽,貪及視息,望達愚情。

    氣力懾然,不能自宣。

     疏奏而卒。

    追贈前将軍。

    子淡嗣。

    元熙初,為廬江太守。

     隗伯父讷,字令言,有人倫鑒識。

    初入洛,見諸名士而歎曰:“王夷甫太鮮明,樂彥輔我所敬,張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長。

    ”終于司隸校尉。

      子疇,字王喬,少有美譽,善談名理。

    曾避亂塢壁,賈胡百數欲害之,疇無懼色,援笳而吹之,為《出塞》、《入塞》之聲,以動其遊客之思。

    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之。

    永嘉中,位至司徒左長史,尋為閻鼎所殺。

    司空蔡谟每歎曰:“若使劉王喬得南渡,司徒公之美選也。

    ”又王導初拜司徒,謂人曰:“劉王喬若過江,我不獨拜公也。

    ”其為名流之所推服如此。

     疇兄子劭,有才幹,辟琅邪王丞相掾。

    鹹康世,曆禦史中丞、侍中、尚書、豫章太守,秩中二千石。

      邵族子黃老,太元中,為尚書郎,有義學,注《慎子》、《老子》,并傳于世。

     刁協,字玄亮,渤海饒安人也。

    祖恭,魏齊郡太守。

    父攸,武帝時禦史中丞。

    協少好經籍,博聞強記,釋褐濮陽王文學,累轉太常博士、本郡大中正。

    成都王穎請為平北司馬,後曆趙王倫相國參軍,長沙王乂骠騎司馬。

    及東嬴公騰鎮臨漳,以協為長史,轉颍川太守。

    永嘉初,為河南尹,未拜,避難渡江。

    元帝以為鎮東軍谘祭酒,轉長史。

    愍帝即位,征為禦史中丞,例不行。

    元帝為丞相,以協為左長史。

    中興建,拜尚書左仆射。

    于時朝廷草創,憲章未立,朝臣無習舊儀者。

    協久在中朝,谙練舊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協焉,深為當時所稱許。

    太興初,遷尚書令,在職數年,加金紫光祿大夫,令如故。

     協性剛悍,與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為王氏所疾。

    又使酒放肆,侵毀公卿,見者莫不側目。

    然悉力盡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

    以奴為兵,取将吏客使轉運,皆協所建也,衆庶怨望之。

    及王敦構逆,上疏罪協。

    帝使協出督六軍。

    既而王師敗績,協與劉隗俱侍帝于太極東除,帝執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