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萬人,進軍讨穎。
以主溥祁弘為前鋒,遇穎将石超于平棘,擊敗之。
浚乘勝遂克邺城,士衆暴掠,死者甚多。
鮮卑大略婦女,浚命敢有挾藏者斬,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
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浚還薊,聲實益盛。
東海王越将迎大駕,浚遣祁弘率烏丸突騎為先驅。
惠帝旋洛陽,轉浚骠騎大将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領幽州刺史,以燕國增博陵之封。
懷帝即位,以浚為司空,領烏丸校尉,務勿塵為大單于。
浚又表封務勿塵遼西郡公,其别部大飄滑及其弟渴末别部大屠甕等皆為親晉王。
永嘉中,石勒寇冀州,浚遣鮮卑文鴦讨勒,勒走南陽。
明年,勒複寇冀州,刺史王斌為勒所害,浚又領冀州。
诏進浚為大司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諸軍事。
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專征伐,遣督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諸軍及務勿塵世子疾陸眷,并弟文鴦、從弟末柸,攻石勒于襄國,勒率衆來距,昌逆擊敗之。
末柸逐北入其壘門,為勒所獲。
勒質末柸,遣間使來和,疾陸眷遂以铠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贖末柸,結盟而退。
其後浚布告天下,稱受中诏承制,乃以司空荀藩為太尉,光祿大夫荀組為司隸,大司農華薈為太常,中書令李縆為河南尹。
又遣祁弘讨勒,及于廣宗。
時大霧,弘引軍就道,卒與勒遇,為勒所殺。
由是劉琨與浚争冀州。
琨使宗人劉希還中山合衆,代郡、上谷、廣甯三郡人皆歸于琨。
浚患之,遂辍讨勒之師,而與琨相距。
浚遣燕相胡矩督護諸軍,與疾陸眷并力攻破希。
驅略三郡士女出塞,琨不複能争。
浚還,欲讨勒,使棗嵩督諸軍屯易水,召疾陸眷,将與之俱攻襄國。
浚為政苛暴,将吏又貪殘,并廣占山澤,引水灌田,漬陷冢墓,調發殷煩,下不堪命,多叛入鮮卑。
從事韓鹹切谏,浚怒,殺之。
疾陸眷自以前後違命,恐浚誅之。
勒亦遣使厚賂,疾陸眷等由是不應召。
浚怒,以重币誘單于猗盧子右賢王日律孫,令攻疾陸眷,反為所破。
時劉琨大為劉聰所迫,諸避亂遊士多歸于浚。
浚日以強盛,乃設壇告類,建立皇太子,備置衆官。
浚自領尚書令,以棗嵩、裴憲并為尚書,使其子居王宮,持節,領護匈奴中郎将,以妻舅崔毖為東夷校尉。
又使嵩監司冀并兖諸軍事、行安北将軍,以田徽為兖州,李惲為青州。
惲為石勒所殺,以薄盛代之。
浚以父字處道,為"當塗高"應王者之谶,謀将僣号。
胡矩谏浚,盛陳其不可。
浚忿之,出矩為魏郡守。
前渤海太守劉亮、從子北海太守搏、司空掾高柔并切谏,浚怒,誅之。
浚素不平長史燕國王悌,遂因他事殺之。
時童謠曰:"十囊五囊入棗郎。
"棗嵩,浚之子婿也。
浚聞,責嵩而不能罪之也。
又謠曰:"幽州城門似藏戶,中有伏屍王彭祖。
"有狐踞府門,翟雉入聽事。
時燕國霍原,北州名賢,浚以僣位事示之,原不答,浚遂害之。
由是士人憤怨,内外無親。
以矜豪日甚,不親為政,所任多苛刻;加亢旱災蝗,士卒衰弱。
浚之承制也,參佐皆内叙,唯司馬遊統外出。
統怨,密與石勒通謀。
勒乃詐降于浚,許奉浚為主。
時百姓内叛,疾陸眷等侵逼。
浚喜勒之附己,勒遂為卑辭以事之。
獻遺珍寶,使驿相繼。
浚以勒為誠,不複設備。
勒乃遣使克日上尊号于浚,浚許之。
勒屯兵易水,督護孫緯疑其詐,馳白浚,而引軍逆勒。
浚不聽,使勒直前。
衆議皆曰:"胡貪而無信,必有詐,請距之。
"浚怒,欲斬諸言者,衆遂不敢複谏。
盛張設以待勒。
勒至城,便縱兵大掠。
浚左右複請讨之,不許。
及勒登聽事,浚乃走出堂皇,勒衆執以見勒。
勒遂與浚妻并坐,立浚于前。
浚罵曰:"胡奴調汝公,何兇逆如此!"勒數浚不忠于晉,并責以百姓餒乏,積粟五十萬斛而不振給。
遂遣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收浚麾下精兵萬人,盡殺之。
停二日而還,孫緯遮擊之,勒僅而得免。
勒至襄國,斬浚,而浚竟不為之屈,大罵而死。
無子。
太元二年,诏興滅繼絕,封沈從孫道素為博陵公。
卒,子崇之嗣。
義熙十一年,改封東莞郡公。
宋受禅,國除。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
幼為姊婿陳群所賞。
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魏時以父勳除中郎。
宣帝輔政,見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
"擢拜散騎侍郎,累遷侍中。
為魏少帝執經,拜騎都尉,賜爵關内侯。
難鐘會《易》無互體,又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見稱于世。
時曹爽專權,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營救得免。
及高貴鄉公立,顗言于景帝曰:"今上踐阼,權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
"毌丘儉、文欽果不服,舉兵反。
顗預讨儉等有功,進爵萬歲亭侯,邑四百戶。
文帝輔政,遷尚書。
帝征諸葛誕,留顗鎮守。
顗甥陳泰卒,顗代泰為仆射,領吏部,四辭而後就職。
顗承泰後,加之淑慎,綜核名實,風俗澄正。
鹹熙中,遷司空,進爵鄉侯。
顗年逾耳順,孝養蒸蒸,以母憂去職,毀幾滅性,海内稱之。
文帝奏,宜依漢太傅胡廣喪母故事,給司空吉兇導從。
及蜀平,興複五等,命顗定禮儀。
顗上請羊祜、任恺、庚峻、應貞、孔颢共删改舊文,撰定晉禮。
鹹熙初,封臨淮侯。
武帝踐阼,進爵為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又诏曰:"昔禹命九官,契敷五教,所以弘崇王化,示人軌儀也。
朕承洪業,昧于大道,思訓五品,以康四海。
侍中、司空顗,明允笃誠,思心通遠,翼亮先皇,遂輔朕躬,實有佐命弼導之勳。
宜掌教典,以隆時雍。
其以顗為司徒。
"尋加侍中,遷太尉、都督城外牙門諸軍事,置司馬親兵百人。
頃之,又诏曰:"侍中、太尉顗,溫恭忠允,至行純備,博古洽聞,耆艾不殆。
其以公行太子太傅
以主溥祁弘為前鋒,遇穎将石超于平棘,擊敗之。
浚乘勝遂克邺城,士衆暴掠,死者甚多。
鮮卑大略婦女,浚命敢有挾藏者斬,于是沉于易水者八千人。
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浚還薊,聲實益盛。
東海王越将迎大駕,浚遣祁弘率烏丸突騎為先驅。
惠帝旋洛陽,轉浚骠騎大将軍、都督東夷河北諸軍事,領幽州刺史,以燕國增博陵之封。
懷帝即位,以浚為司空,領烏丸校尉,務勿塵為大單于。
浚又表封務勿塵遼西郡公,其别部大飄滑及其弟渴末别部大屠甕等皆為親晉王。
永嘉中,石勒寇冀州,浚遣鮮卑文鴦讨勒,勒走南陽。
明年,勒複寇冀州,刺史王斌為勒所害,浚又領冀州。
诏進浚為大司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諸軍事。
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專征伐,遣督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諸軍及務勿塵世子疾陸眷,并弟文鴦、從弟末柸,攻石勒于襄國,勒率衆來距,昌逆擊敗之。
末柸逐北入其壘門,為勒所獲。
勒質末柸,遣間使來和,疾陸眷遂以铠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贖末柸,結盟而退。
其後浚布告天下,稱受中诏承制,乃以司空荀藩為太尉,光祿大夫荀組為司隸,大司農華薈為太常,中書令李縆為河南尹。
又遣祁弘讨勒,及于廣宗。
時大霧,弘引軍就道,卒與勒遇,為勒所殺。
由是劉琨與浚争冀州。
琨使宗人劉希還中山合衆,代郡、上谷、廣甯三郡人皆歸于琨。
浚患之,遂辍讨勒之師,而與琨相距。
浚遣燕相胡矩督護諸軍,與疾陸眷并力攻破希。
驅略三郡士女出塞,琨不複能争。
浚還,欲讨勒,使棗嵩督諸軍屯易水,召疾陸眷,将與之俱攻襄國。
浚為政苛暴,将吏又貪殘,并廣占山澤,引水灌田,漬陷冢墓,調發殷煩,下不堪命,多叛入鮮卑。
從事韓鹹切谏,浚怒,殺之。
疾陸眷自以前後違命,恐浚誅之。
勒亦遣使厚賂,疾陸眷等由是不應召。
浚怒,以重币誘單于猗盧子右賢王日律孫,令攻疾陸眷,反為所破。
時劉琨大為劉聰所迫,諸避亂遊士多歸于浚。
浚日以強盛,乃設壇告類,建立皇太子,備置衆官。
浚自領尚書令,以棗嵩、裴憲并為尚書,使其子居王宮,持節,領護匈奴中郎将,以妻舅崔毖為東夷校尉。
又使嵩監司冀并兖諸軍事、行安北将軍,以田徽為兖州,李惲為青州。
惲為石勒所殺,以薄盛代之。
浚以父字處道,為"當塗高"應王者之谶,謀将僣号。
胡矩谏浚,盛陳其不可。
浚忿之,出矩為魏郡守。
前渤海太守劉亮、從子北海太守搏、司空掾高柔并切谏,浚怒,誅之。
浚素不平長史燕國王悌,遂因他事殺之。
時童謠曰:"十囊五囊入棗郎。
"棗嵩,浚之子婿也。
浚聞,責嵩而不能罪之也。
又謠曰:"幽州城門似藏戶,中有伏屍王彭祖。
"有狐踞府門,翟雉入聽事。
時燕國霍原,北州名賢,浚以僣位事示之,原不答,浚遂害之。
由是士人憤怨,内外無親。
以矜豪日甚,不親為政,所任多苛刻;加亢旱災蝗,士卒衰弱。
浚之承制也,參佐皆内叙,唯司馬遊統外出。
統怨,密與石勒通謀。
勒乃詐降于浚,許奉浚為主。
時百姓内叛,疾陸眷等侵逼。
浚喜勒之附己,勒遂為卑辭以事之。
獻遺珍寶,使驿相繼。
浚以勒為誠,不複設備。
勒乃遣使克日上尊号于浚,浚許之。
勒屯兵易水,督護孫緯疑其詐,馳白浚,而引軍逆勒。
浚不聽,使勒直前。
衆議皆曰:"胡貪而無信,必有詐,請距之。
"浚怒,欲斬諸言者,衆遂不敢複谏。
盛張設以待勒。
勒至城,便縱兵大掠。
浚左右複請讨之,不許。
及勒登聽事,浚乃走出堂皇,勒衆執以見勒。
勒遂與浚妻并坐,立浚于前。
浚罵曰:"胡奴調汝公,何兇逆如此!"勒數浚不忠于晉,并責以百姓餒乏,積粟五十萬斛而不振給。
遂遣五百騎先送浚于襄國,收浚麾下精兵萬人,盡殺之。
停二日而還,孫緯遮擊之,勒僅而得免。
勒至襄國,斬浚,而浚竟不為之屈,大罵而死。
無子。
太元二年,诏興滅繼絕,封沈從孫道素為博陵公。
卒,子崇之嗣。
義熙十一年,改封東莞郡公。
宋受禅,國除。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
幼為姊婿陳群所賞。
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魏時以父勳除中郎。
宣帝輔政,見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
"擢拜散騎侍郎,累遷侍中。
為魏少帝執經,拜騎都尉,賜爵關内侯。
難鐘會《易》無互體,又與扶風王駿論仁孝孰先,見稱于世。
時曹爽專權,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營救得免。
及高貴鄉公立,顗言于景帝曰:"今上踐阼,權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
"毌丘儉、文欽果不服,舉兵反。
顗預讨儉等有功,進爵萬歲亭侯,邑四百戶。
文帝輔政,遷尚書。
帝征諸葛誕,留顗鎮守。
顗甥陳泰卒,顗代泰為仆射,領吏部,四辭而後就職。
顗承泰後,加之淑慎,綜核名實,風俗澄正。
鹹熙中,遷司空,進爵鄉侯。
顗年逾耳順,孝養蒸蒸,以母憂去職,毀幾滅性,海内稱之。
文帝奏,宜依漢太傅胡廣喪母故事,給司空吉兇導從。
及蜀平,興複五等,命顗定禮儀。
顗上請羊祜、任恺、庚峻、應貞、孔颢共删改舊文,撰定晉禮。
鹹熙初,封臨淮侯。
武帝踐阼,進爵為公,食邑一千八百戶。
又诏曰:"昔禹命九官,契敷五教,所以弘崇王化,示人軌儀也。
朕承洪業,昧于大道,思訓五品,以康四海。
侍中、司空顗,明允笃誠,思心通遠,翼亮先皇,遂輔朕躬,實有佐命弼導之勳。
宜掌教典,以隆時雍。
其以顗為司徒。
"尋加侍中,遷太尉、都督城外牙門諸軍事,置司馬親兵百人。
頃之,又诏曰:"侍中、太尉顗,溫恭忠允,至行純備,博古洽聞,耆艾不殆。
其以公行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