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啟外釁胡人南下定内禅上皇東奔

關燈


    再起蔡京,領三省事。

    始終不忘此賊。

    京自是已四次當國,兩目昏眊,不能視事,胡不遄死?一切裁判,均命季子翛取決。

    翛擅權用事,肆行無忌,白時中、李邦彥等尚畏他如虎,就是他胞兄蔡攸,亦屢讦翛罪,勸徽宗誅翛。

    好一個大阿哥,竟想大義滅親。

    徽宗因勒停侍養,不得幹政。

    攸意尚未釋,必欲加罪季弟,且怨及乃父。

    看官閱過前文,應早知蔡攸父子,統是奸臣,蔡京夙愛季子,早為攸所懷恨,至攸得受封少師,權力與京相等。

    遂與京分黨,父子幾成仇敵。

    父既不忠,子自不孝。

    由是益加媒蘖,接連下诏,褫翛官,複勒京緻仕,且複元豐官制,命三公毋領三省事,惟晉封童貫為廣陽郡王,令治兵燕山,加意防金。

     是時天狗星隕,有聲若雷;黑眚現禁中,狀如龜,長約丈餘,腥風四灑,兵刃不能加,後複出入人家,掠食小兒,二年乃息;都中有酒保朱氏女生髭,長六七寸,疏秀若男人;又有賣青果男子,懷孕誕兒,有狐升禦榻高坐;又有都門外的賣菜夫,至宣德門下,忽若癡迷,釋去荷擔,戟手詈道:“太祖皇帝,神宗皇帝,使我來言,宜速改為要!”邏卒捕他下開封獄,一夕省悟,并不自知前事,獄吏竟将他處死。

    他若京師、河東、陝西、熙河、蘭州等地,相繼震動,陵谷易處,倉庫皆沒。

    種種天變人異,雜沓而來。

    宋廷君臣,尚是侈語承平,恬不知懼。

     至金使來汴,置酒相待,每将尚方珍寶,移陳座隅,誇示富盛,哪知金人已眈眈逐逐,虎視南方,聞得汴都繁盛,恨不得即日并吞,囊括而去。

    宣和七年十月,金命斜也為都元帥,坐鎮京師,調度軍事。

    粘沒喝為左副元帥,偕右監軍谷神,一譯作固新。

    右都監耶律餘覩,自雲中趨太原,撻懶一譯作達赉,系盈哥子。

    為六部路都統,率南京路都統阇母,漢軍都統劉彥宗,自平州入燕山。

    兩路分道南侵,那宋徽宗尚昏頭磕腦,令童貫往議索地事宜。

    實是做夢。

    先是金使至汴,徽宗向索山後諸州,金使不允,嗣經往複籌商,才有割讓蔚、應二州,及飛狐、靈邱二縣的允議。

    至是貫往受地,到了太原,聞粘沒喝領兵南下,料知有變,遂遣馬擴、辛興宗赴金軍問明來意,并請如約交地。

    粘沒喝嚴裝高坐,脅擴等庭參,如見金主禮。

    禮畢,擴問及交地事,粘沒喝怒目道:“爾還想我兩州兩縣麼?山前山後,俱我家地,何必多言!爾納我叛人,背我前盟,當另割數城畀我,還可贖罪!”擴不敢再說,與興宗同還,複告童貫,且請速自備禦。

    貫尚泰然道:“金初立國,能有多少兵馬,敢來窺伺我朝?”道言未畢,忽報有金使王介儒、撤離拇持書到來,當由貫傳令入見,兩使昂然趨入,遞上書函。

    貫展閱後,不禁氣懾,便支吾道:“貴國謂我納叛渝盟,何不先來告我?”撤離拇道:“已經興兵,何必再告。

    如欲我退兵,速割河東、河北,以大河為界,聊存宋朝宗社。

    ”貫聞言,舌挢不能下,半晌才道:“貴國不肯交地,還要我國割讓兩河,真是奇極!”撤離拇作色道:“你不肯割地,且與你一戰何如?”言已,竟偕王介儒自去。

     童貫心懷畏怯,即欲借赴阙禀議為名,遁還京師。

    知太原府張孝純勸阻道:“金人敗盟,大王應會集諸路将士,勉力支持,若大王一去,人心搖動,萬一河東有失,河北尚保得住麼?”童貫怒叱道:“我受命宣撫,并無守土的責任,必欲留我,試問置守臣做什麼?”要你做什麼郡王?遂整裝徑行。

    孝純自歎道:“平日童太師作許多威望,今乃臨敵畏縮,捧頭鼠竄,有何面目見天子麼?”他本不要甚麼臉面。

    既而聞金兵攻克朔、代二州,直下太原,遂誓衆登城,悉力固守。

    金兵進攻不下,才行退去。

    河東路已失二州,燕山路又遭兵禍,幹離不等入攻燕山府,知府事蔡靖與郭藥師商議,令帶兵出禦。

    藥師早蓄異心,因蔡靖坦懷相待,不忍遽發,至是與部将張令徽、劉舜仁等,率兵四萬五千名迎戰北河,金兵盡銳前來。

    藥師料不可當,未戰先卻,被金兵驅殺一陣,敗還燕山。

    至金兵追至城下,他竟劫靖出降。

    幹離不既得藥師,燕山州縣當然歸命,遂用藥師為向導,長驅南下,直偪大河。

     警報與雪片相似,飛達宋廷,徽宗急命内侍梁方平率領禁軍,往扼黎陽。

    又用一個閹人。

    出皇太子桓為開封牧,且饬罷花石綱,及内外制造局,并诏天下勤王。

    宇文虛中入對道:“今日事情危急,應先降诏罪己,改革弊端,或可挽回人心,協力對外。

    ”徽宗忙道:“卿即為朕草起罪己诏來。

    ”虛中受命,就在殿上草诏,略雲: 朕以寡昧之姿,借盈成之業,言路壅蔽,面谀日聞,恩幸持權,貪饕得志,缙紳賢能,陷于黨籍,政事興廢,拘于紀年,賦斂竭生民之财,戍役困軍旅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

    利源酤榷已盡,而牟利者尚肆誅求。

    諸軍衣糧不時,而食者坐享富貴。

    災異疊見,而朕不悟,衆庶怨怼,而朕不知,追維己愆,悔之何及!思得奇策,庶解大紛。

    望四海勤王之師,宣二邊禦敵之略,永念累聖仁厚之德,涵養天下百年之餘。

    豈無四方忠義之人,來徇國家一日之急,應天下方鎮郡縣守令,各率衆勤王,能立奇功者,并優加獎異。

    草澤異材,能為國家建大計,或出使疆外者,并不次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