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入深岩得擒叛首征朔方再挫王師
關燈
小
中
大
,正弄得沒法擺布,忽聞遼使又至,乃召他入見。
遼使語貫道:“女真背叛本朝,應亦南朝所嫉視,本朝方拟倚為後援,為什麼貪利一時,棄好百年,結豺狼作毗鄰,贻他日禍根呢?須知救災恤鄰,古今通義,還望大國統盤籌算,勿忘古禮,勿贻後憂。
”看官試想!遼使這番說話,乃是理直氣壯,教童貫如何答辯得出?當下支吾對付,但說當奏聞朝廷,再行複告。
遼使自歸,種師道複請與遼和,貫仍不納,反密劾師道通虜阻兵。
王黼從中袒貫,降師道為左衛将軍,勒令緻仕。
用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代任。
嗣按徽宗手诏,暫令班師,貫與攸乃相偕還朝。
既而遼耶律淳病死,蕭幹等奉蕭氏為皇太後,主軍國事,遙立天祚帝次子秦王定為帝,改元德興。
天祚帝有六子,長名敖盧幹,一譯作阿咾罕。
封晉王,次即秦王定,又次為許王甯,又次為趙王習泥烈,一譯作錫裡。
《遼史·天祚紀》,謂天祚四子,趙王居長,皇子表乃有六子,晉王第一,趙王第四,今依表叙明。
又次為燕國王撻魯,梁王雅裡。
晉王文妃蕭氏,小字瑟瑟,才貌雙全,嘗因天祚帝無道将亡,作歌諷谏,歌隻二首,第一首中有雲:“直須卧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這四語,傳誦一時,偏天祚帝引為深恨。
樞密使蕭奉先為秦、許兩王母舅,恐秦王不得嗣立,因欲謀害晉王,遂誣文妃與驸馬蕭昱及妹夫耶律餘覩等,有擁立晉王情事。
天祚帝遂賜文妃死,并殺蕭昱等人。
獨耶律餘覩脫身降金。
金兵入遼,曾用餘覩為向導。
蕭奉先又因此入讒,缢殺晉王敖盧幹。
及天祚帝遁入夾山,始悟奉先不忠,把他驅逐。
奉先欲奔金,被遼軍擒還,令他自盡。
到了耶律淳疾笃,與李處溫、蕭幹商議,欲迎立秦王。
處溫雖然面允,頗蓄異圖。
蕭德妃稱制,聞處溫将通使金、宋,賣國求榮,乃将他處死,并置奭磔刑。
自是蕭幹專政,人心頗貳,消息傳至宋廷,王黼又入白徽宗,申行北伐,因複命童貫、蔡攸整軍再出。
遼常勝軍統帥郭藥師,留守涿州,聞宋師又至,集衆與語道:“天祚失國,女政不綱,宋師又複壓境,看來燕京以南,必歸中國,男兒欲取鬥大金印,何必戀戀宗邦,不思變計呢?”後來由宋降金,亦本此意。
部衆應聲道:“唯統帥命!”藥師遂率所部八千人,及涿、易二州版圖,詣童貫處乞降。
貫大喜,立即表奏,有诏授藥師為恩州節度使,令所部歸劉延慶節制。
延慶奉童貫軍令,出發雄州,用藥師為前驅,領兵十萬人,渡越白溝。
延慶部下,多無紀律,藥師入谏延慶道:“今大軍拔寨啟行,多不戒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不就要望塵奔潰麼?”延慶不從。
行至良鄉,遼蕭幹率衆沖來,宋師略略與戰,便即退走,被遼兵驅殺一陣,傷斃甚多。
延慶收集敗衆,閉壘不出。
藥師又複獻計道:“蕭幹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我,燕山必虛,願得奇兵五千,倍道掩襲,定可得勝。
惟請公次子光世策兵援應,萬不可誤!”藥師此計,卻是可用。
延慶許諾,遂遣大将高世宣、楊可世與藥師引兵六千,乘夜渡過蘆溝,兼程而進。
到了黎明,遼常勝軍偏帥甄五臣已得消息,亟率五千騎入燕城,藥師等繼至,城中已有人守備,經宋軍猛攻數次,得入外城,遂遣使促蕭後出降。
蕭後已密報蕭幹,幹急率精兵三千,還燕巷戰。
藥師隻望劉光世來援,不意杳無影響。
甄五臣又複殺出,害得藥師等前後受敵,隻好與可世一同棄馬,缒城奔回。
世宣竟戰死城中。
劉延慶進駐蘆溝,既不派遣光世,複不追蹑蕭幹,真是沒用的飯桶。
被蕭幹出截饷道,擒去護糧将王淵,及漢軍二人,用布蔽目,羁留帳中。
夜半卻假意相語道:“我軍三倍宋軍,明晨當分為三隊,出擊宋營。
最精銳的兵士,可沖他中堅,左右翼為應,舉火為号,好殺他片甲不回。
”說罷,又陰縱一人出帳,令他還報。
果然延慶中計,信為真言,待至明旦,遙見火起,疑是遼兵大至,燒營急遁,士卒自相踐踏,死亡過半。
蕭幹即縱兵追至涿水,方才退歸。
燕人知宋無能為,或作賦,或歌詩,譏諷宋軍。
延慶卻沒情沒緒的,退保雄州,檢查軍實,喪失殆盡。
小子有詩歎道: 癡心隻望複燕、雲,庸帥何堪領六軍? 一敗已羞偏再敗,寇氛從此溢河汾。
宋師既敗,童貫無法可施,沒奈何遣使至金,求他夾攻燕京。
畢竟燕京為誰所奪?待至下回表明。
方臘之亂,雖殘破六州,究之小醜跳梁,容易蕩平,乃猶調兵至十五萬,勞師至四百五十日,方得窮溪蕩穴,削平叛逆,原其擒渠之力,實出小校韓世忠之手,而于諸将無與,遑論童貫?貫竟俨為首功,晉爵太師,封公楚國,何其濫賞若此!未幾而即有征遼之役,彼殆狃于小勝,而以為無功不可成者?讵知遼雖弩末,敵宋尚且有餘,一出即敗,再出複潰,不能制遼,安望制金?迨遼亡而宋自随之矣。
夫燕本可圖,而圖者非人,望福而反以徼禍,誰謂功可妄觊乎?君子是以嫉賊臣。
遼使語貫道:“女真背叛本朝,應亦南朝所嫉視,本朝方拟倚為後援,為什麼貪利一時,棄好百年,結豺狼作毗鄰,贻他日禍根呢?須知救災恤鄰,古今通義,還望大國統盤籌算,勿忘古禮,勿贻後憂。
”看官試想!遼使這番說話,乃是理直氣壯,教童貫如何答辯得出?當下支吾對付,但說當奏聞朝廷,再行複告。
遼使自歸,種師道複請與遼和,貫仍不納,反密劾師道通虜阻兵。
王黼從中袒貫,降師道為左衛将軍,勒令緻仕。
用河陽三城節度使劉延慶代任。
嗣按徽宗手诏,暫令班師,貫與攸乃相偕還朝。
既而遼耶律淳病死,蕭幹等奉蕭氏為皇太後,主軍國事,遙立天祚帝次子秦王定為帝,改元德興。
天祚帝有六子,長名敖盧幹,一譯作阿咾罕。
封晉王,次即秦王定,又次為許王甯,又次為趙王習泥烈,一譯作錫裡。
《遼史·天祚紀》,謂天祚四子,趙王居長,皇子表乃有六子,晉王第一,趙王第四,今依表叙明。
又次為燕國王撻魯,梁王雅裡。
晉王文妃蕭氏,小字瑟瑟,才貌雙全,嘗因天祚帝無道将亡,作歌諷谏,歌隻二首,第一首中有雲:“直須卧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這四語,傳誦一時,偏天祚帝引為深恨。
樞密使蕭奉先為秦、許兩王母舅,恐秦王不得嗣立,因欲謀害晉王,遂誣文妃與驸馬蕭昱及妹夫耶律餘覩等,有擁立晉王情事。
天祚帝遂賜文妃死,并殺蕭昱等人。
獨耶律餘覩脫身降金。
金兵入遼,曾用餘覩為向導。
蕭奉先又因此入讒,缢殺晉王敖盧幹。
及天祚帝遁入夾山,始悟奉先不忠,把他驅逐。
奉先欲奔金,被遼軍擒還,令他自盡。
到了耶律淳疾笃,與李處溫、蕭幹商議,欲迎立秦王。
處溫雖然面允,頗蓄異圖。
蕭德妃稱制,聞處溫将通使金、宋,賣國求榮,乃将他處死,并置奭磔刑。
自是蕭幹專政,人心頗貳,消息傳至宋廷,王黼又入白徽宗,申行北伐,因複命童貫、蔡攸整軍再出。
遼常勝軍統帥郭藥師,留守涿州,聞宋師又至,集衆與語道:“天祚失國,女政不綱,宋師又複壓境,看來燕京以南,必歸中國,男兒欲取鬥大金印,何必戀戀宗邦,不思變計呢?”後來由宋降金,亦本此意。
部衆應聲道:“唯統帥命!”藥師遂率所部八千人,及涿、易二州版圖,詣童貫處乞降。
貫大喜,立即表奏,有诏授藥師為恩州節度使,令所部歸劉延慶節制。
延慶奉童貫軍令,出發雄州,用藥師為前驅,領兵十萬人,渡越白溝。
延慶部下,多無紀律,藥師入谏延慶道:“今大軍拔寨啟行,多不戒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不就要望塵奔潰麼?”延慶不從。
行至良鄉,遼蕭幹率衆沖來,宋師略略與戰,便即退走,被遼兵驅殺一陣,傷斃甚多。
延慶收集敗衆,閉壘不出。
藥師又複獻計道:“蕭幹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我,燕山必虛,願得奇兵五千,倍道掩襲,定可得勝。
惟請公次子光世策兵援應,萬不可誤!”藥師此計,卻是可用。
延慶許諾,遂遣大将高世宣、楊可世與藥師引兵六千,乘夜渡過蘆溝,兼程而進。
到了黎明,遼常勝軍偏帥甄五臣已得消息,亟率五千騎入燕城,藥師等繼至,城中已有人守備,經宋軍猛攻數次,得入外城,遂遣使促蕭後出降。
蕭後已密報蕭幹,幹急率精兵三千,還燕巷戰。
藥師隻望劉光世來援,不意杳無影響。
甄五臣又複殺出,害得藥師等前後受敵,隻好與可世一同棄馬,缒城奔回。
世宣竟戰死城中。
劉延慶進駐蘆溝,既不派遣光世,複不追蹑蕭幹,真是沒用的飯桶。
被蕭幹出截饷道,擒去護糧将王淵,及漢軍二人,用布蔽目,羁留帳中。
夜半卻假意相語道:“我軍三倍宋軍,明晨當分為三隊,出擊宋營。
最精銳的兵士,可沖他中堅,左右翼為應,舉火為号,好殺他片甲不回。
”說罷,又陰縱一人出帳,令他還報。
果然延慶中計,信為真言,待至明旦,遙見火起,疑是遼兵大至,燒營急遁,士卒自相踐踏,死亡過半。
蕭幹即縱兵追至涿水,方才退歸。
燕人知宋無能為,或作賦,或歌詩,譏諷宋軍。
延慶卻沒情沒緒的,退保雄州,檢查軍實,喪失殆盡。
小子有詩歎道: 癡心隻望複燕、雲,庸帥何堪領六軍? 一敗已羞偏再敗,寇氛從此溢河汾。
宋師既敗,童貫無法可施,沒奈何遣使至金,求他夾攻燕京。
畢竟燕京為誰所奪?待至下回表明。
方臘之亂,雖殘破六州,究之小醜跳梁,容易蕩平,乃猶調兵至十五萬,勞師至四百五十日,方得窮溪蕩穴,削平叛逆,原其擒渠之力,實出小校韓世忠之手,而于諸将無與,遑論童貫?貫竟俨為首功,晉爵太師,封公楚國,何其濫賞若此!未幾而即有征遼之役,彼殆狃于小勝,而以為無功不可成者?讵知遼雖弩末,敵宋尚且有餘,一出即敗,再出複潰,不能制遼,安望制金?迨遼亡而宋自随之矣。
夫燕本可圖,而圖者非人,望福而反以徼禍,誰謂功可妄觊乎?君子是以嫉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