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應供奉朱勔承差得奧援蔡京複相

關燈
許夏和成,得抒邊釁。

    ”徽宗點首道:“卿且去妥議方法,待朕施行。

    ”挺之退語同列道:“皇上志在息兵,我輩應當将順。

    ”同列應聲稱是,不過數人,餘多從旁冷笑。

    看官不必細猜,便可知是蔡京舊黨,尚遍列朝班呢。

    挺之歸,屬劉逵補登奏疏,大旨是罷五路經制司,黜退陶節夫,開誠曉谕夏人等事。

    奏入後,大旨照準,徙陶節夫知洪州,遣使勸谕夏主,夏主也應允罷兵,仍修歲貢如初。

     惟蔡京為劉逵所排,憤怨已極,必欲将逵除去,聊快私忿。

    當下與同黨密商,禦史餘深、石公弼等道:“上意方向用趙、劉,一時恐扳他不倒,須另行設法為是。

    ”京便道:“我意也是如此,現已設有一法,勞諸君為後勁,何如?”餘深問是何計?京作鸬鹚笑道:“由鄭入手,由公等收場,趙、劉其如予何?”王莽學過此調,蔡公亦欲摹仿耶!餘、石等已知京意,齊聲贊成。

    揖别後,即分頭安排,專待好音。

    看官聽着!這由鄭入手一語,乃是隐指宮中的鄭貴妃,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的鄭居中。

    鄭貴妃系開封人,父名紳,曾為外官,紳女少入掖庭,侍欽聖向太後,秀外慧中,得列為押班。

    徽宗時為端王,每日問太後起居,必由押班代為傳報。

    鄭女善為周旋,能得人意,況兼她一貌如花,哪得不引動徽宗?雖無苟且情事,免不得目逗眉挑。

    至徽宗即位,向太後早窺破前蹤。

    即将鄭女賜給,尚有押班王氏,也一同賜與徽宗。

    徽宗得償初願,便封鄭女為賢妃,王女為才人。

    鄭氏知書識字,喜閱文史,章奏亦能自制,徽宗更愛她多才,格外嬖昵。

    王皇後素性謙退,因此鄭氏得專房寵,晉封貴妃。

    《宋史·鄭皇後傳》有端謹名,故本書亦無甚貶詞。

    居中系鄭貴妃疏族,自稱為從兄弟,貴妃以母族平庸,亦欲倚居中為重,所以居中恃有内援,頗得徽宗信用。

    蔡京運動内侍,令進言貴妃,請為關說,一面托鄭居中乘間陳請。

    居中先使京黨密為建白,大緻為:“蔡京改法,統禀上意,未嘗擅自私行,今一切罷去,恐非紹述私意。

    ”徽宗雖未曾批答,但由鄭貴妃從旁窺視,已覺三分許可。

    貴妃複替京疏通,淡淡數語,又挽回了五六分。

    于是居中從容入奏道:“陛下即位以來,一切建樹,統是學校禮樂,居養安濟等法,上足利國,下足裕民,有甚麼逆天背人,反要更張,且加威譴呢?”徽宗霁顔道:“卿言亦是。

    ”居中乃退,出語禮部侍郎劉正夫。

    正夫也即請對,語與居中适合。

    徽宗遂疑及趙、劉,複欲用京。

    最後便是餘、石兩禦史,聯銜劾逵,說他:“專恣反複,陵蔑同列,引用邪黨。

    ”一道催命符,竟将劉逵驅逐,出知亳州。

    趙挺之亦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祐神觀使。

    再授蔡京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京請下诏改元,再行紹述。

    乃以崇甯六年,改為大觀元年,所有崇甯諸法,繼續施行。

    吳居厚與趙、劉同事,不能救正,亦連坐罷職。

    用何執中為中書侍郎,鄧洵武、梁子美為尚書左右丞,三人俱系京黨,自不消說。

     鄭居中因蔡京複相,多出己力,遂望京報德。

    京也替他打算,得任同知樞密院事。

    偏内侍黃經臣,與居中有嫌,密告鄭貴妃,謂:“本朝外戚,從未預政,應以親嫌為辭,借彰美德。

    ”黃經臣想未得賂,故有此語。

    鄭貴妃時已貴重,不必倚賴居中,且想借此一請,更增主眷,也是良法。

    遂依經臣言谏阻。

    徽宗竟收回成命,改任居中為太乙宮使。

    居中再托京斡旋,京為上言:“樞府掌兵,非三省執政,不必避親。

    ”政權不應畀外戚,兵權反可輕畀麼?疏入不報。

    居中反疑京援己不力,遂有怨言。

    京也無可如何,隻好裝着不聞。

    徽宗恐不從京言,緻忤京意,乃将京所愛寵的私人,擢為龍圖閣學士,兼官侍讀。

     正是: 權奸計博君王寵,子弟同侪清要班。

     究竟何人得邀擢用,且看下回便知。

     人主之大患,曰喜谀,曰好侈,曰漁色,徽宗兼而有之。

    因喜谀而相蔡京,因好侈而用朱勔,因漁色而寵鄭貴妃。

    蔡京大憝也,朱勔小醜也,鄭貴妃雖有端謹之稱,然觀其援引蔡京,倚庇鄭居中,親信黃經臣,均無非為固寵起見,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宣聖豈欺我哉?趙挺之、劉逵未嘗不與邪黨為緣,第争權奪利,緻與京成嫌隙,崇甯諸法之暫罷,豈其本心,不過借此以傾京耳。

    然京之邪尤甚于趙、劉,倏伏倏起,一進一退,爵祿為若輩播弄之具,國事能不大壞耶?而原其禍始,徽宗實屍之。

    徽宗若果賢明,甯有此事?讀此回竊不禁為之三歎曰:“為君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