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關燈
小
中
大
、通、泰等州,海潮湧溢,溺死一千六百餘人,赈鈔萬一千八百二十錠。
秋七月己卯,享于太廟。
乙酉,太一陰一犯填星。
庚寅,太一陰一犯雲雨。
八月戊申,祭社稷。
是月,車駕至自上都。
九月庚辰,太一陰一犯建星。
壬午,賜文臣燕于拱辰堂。
己醜,冀甯路嘉禾生,異畝同穎。
壬辰,太一陰一犯钺星,又犯井宿。
壬寅,許有壬進講明仁殿,帝悅,賜酒宣文閣中,仍賜貂裘、金織文币。
冬十月丁未,享于太廟。
己酉,封阿沙不花順甯王,昔寶赤寒食順國公。
甲寅,中書省臣奏:“海運不給,宜令江浙行省于中政院财賦府撥賜諸人寺觀田糧,總運二百六十萬石。
”從之。
乙卯,歲星犯氐宿。
丁巳,太一陰一犯月星。
戊午,月食既。
十一月丙子,道州路賊何仁甫等反。
戊寅,彰德屬縣各添設縣尉一員。
庚辰,分吏部、禮部、兵部、刑部為二庫,戶部、工部為二庫,各設管勾一員。
己亥,太一陰一犯東井。
庚子,太一陰一犯天江。
徭賊寇邊,诏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總兵讨平之,定賞有差。
十二月乙卯,诏:“民年八十以上,蒙古人賜缯帛二表裡,其餘州縣,旌以高年耆德之名,免其家雜役。
”丁巳,太白犯壘壁陣。
己未,立四川安嶽縣。
增設嘉興等處鹽倉。
壬戌,雲南車裡寒賽、刀等反,诏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脫脫木兒讨平之。
癸亥,以在庫至元、中統鈔二百八十二萬二千四百八十八錠可支二年,住造明年鈔本。
诏革王伯顔察兒等所獻檀、景等處産金地土。
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辟捕之。
複立拱儀局。
己巳,以翰林學士承旨張起岩知經筵事。
是月,複立司禋監。
加封真定路滹沱河神為昭佑靈源侯。
二年春正月丁醜,享于太廟。
丙戌,開京師金口河,深五十尺,廣一百五十尺,役夫一十萬。
戊子,太一陰一犯明堂。
癸巳,遣翰林學士三保等代祀五嶽四渎。
甲午,熒惑犯月星。
是月,大同饑,人相食,運京師糧赈之。
順甯保安饑,赈鈔一萬錠。
廣平磁、威州饑,赈鈔五萬錠。
降鹹平府為縣;升懿州為路,以大甯路所轄興中、義州屬懿州。
二月壬寅,頒《農桑輯要》。
戊申,祭社稷。
乙卯,李沙的僞造禦寶聖旨,稱樞密院都事,伏誅。
己巳,織造明宗禦容。
是月,彰德路安一陽一、臨漳等縣饑,赈鈔二萬錠。
大同路渾源州饑,以鈔六萬二千錠、糧二萬石兼赈之。
大名路饑,以鈔萬二千錠赈之。
河間路饑,以鈔五萬錠赈之。
三月戊寅,親試進士七十八人,賜拜住、陳祖仁及第,其餘出身有差。
辛巳,冀甯路饑,赈粜米三萬石。
戊子,太一陰一犯房宿。
是月,順德路平鄉縣饑,赈鈔萬五千錠。
衛輝路饑,赈鈔萬五千錠。
杭州路火災,給鈔萬錠赈之。
夏四月辛醜,冀甯路平晉縣地震,聲鳴如雷,裂地尺餘,民居皆傾。
乙巳,享于太廟。
己酉,罷雲南蒙慶宣慰司。
庚申,太一陰一犯羅堰。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甲申,太白經天。
丁亥,以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隻而瓦台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東平雨雹如馬首。
六月戊申,命江浙撥賜僧道田還官征糧,以備軍儲。
壬子,濟南山崩,水湧。
乙醜,支邦牙宣慰司。
是月,汾水大溢。
秋七月庚午,惠州路羅浮山崩。
辛未,享于太廟。
乙未,太一陰一掩太白。
丁酉,太白晝見。
己亥,慶遠路莫八聚衆反,攻陷南丹、左右兩江等處,命脫脫赤顔讨平之。
立司獄司于上都,比大都兵馬司。
是月,拂郎國貢異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
八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癸卯,罷上都事産提舉司。
丙午,太白晝見。
戊申,祭社稷。
是月,冀甯路饑,赈粜米萬五千石。
九月己巳,诏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領河南、江浙、湖廣諸軍讨道州賊,平之,複平嵠峒堡寨二百餘處。
辛未,車駕至自上都。
丁醜,太一陰一犯羅堰。
京城強賊四起。
戊子,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歸德府睢一陽一縣因黃河為患,民饑,赈粜米萬三千五百石。
冬十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癸卯,太一陰一犯建星。
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朵朵辭職侍親,不允。
丁未,享于太廟。
甲寅,太一陰一犯天關。
壬戌,诏遣官緻祭孔子于曲阜。
罷織染提舉司。
甲子,杭州、嘉興、紹興、溫州、台州等路各立檢校批驗鹽引所,權免兩浙額鹽十萬引,福建餘鹽三萬引。
十一月甲申,诏免雲南明年差稅。
辛卯,歲星、熒惑、太白聚于尾宿。
十二月壬寅,申服色之禁。
丙午,命中書右丞太平、樞密副使姚庸、禦史中丞張起岩知經筵事。
己酉,京師地震。
辛亥,封晃火帖木兒之子徹裡帖木兒為撫甯王。
丙辰,賜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虎符,以兵讨死可伐。
癸亥,阿魯、秃滿等以謀害宰臣,圖為叛逆,伏誅。
秋七月己卯,享于太廟。
乙酉,太一陰一犯填星。
庚寅,太一陰一犯雲雨。
八月戊申,祭社稷。
是月,車駕至自上都。
九月庚辰,太一陰一犯建星。
壬午,賜文臣燕于拱辰堂。
己醜,冀甯路嘉禾生,異畝同穎。
壬辰,太一陰一犯钺星,又犯井宿。
壬寅,許有壬進講明仁殿,帝悅,賜酒宣文閣中,仍賜貂裘、金織文币。
冬十月丁未,享于太廟。
己酉,封阿沙不花順甯王,昔寶赤寒食順國公。
甲寅,中書省臣奏:“海運不給,宜令江浙行省于中政院财賦府撥賜諸人寺觀田糧,總運二百六十萬石。
”從之。
乙卯,歲星犯氐宿。
丁巳,太一陰一犯月星。
戊午,月食既。
十一月丙子,道州路賊何仁甫等反。
戊寅,彰德屬縣各添設縣尉一員。
庚辰,分吏部、禮部、兵部、刑部為二庫,戶部、工部為二庫,各設管勾一員。
己亥,太一陰一犯東井。
庚子,太一陰一犯天江。
徭賊寇邊,诏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總兵讨平之,定賞有差。
十二月乙卯,诏:“民年八十以上,蒙古人賜缯帛二表裡,其餘州縣,旌以高年耆德之名,免其家雜役。
”丁巳,太白犯壘壁陣。
己未,立四川安嶽縣。
增設嘉興等處鹽倉。
壬戌,雲南車裡寒賽、刀等反,诏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脫脫木兒讨平之。
癸亥,以在庫至元、中統鈔二百八十二萬二千四百八十八錠可支二年,住造明年鈔本。
诏革王伯顔察兒等所獻檀、景等處産金地土。
山東、燕南強盜縱橫,至三百餘處,選辟捕之。
複立拱儀局。
己巳,以翰林學士承旨張起岩知經筵事。
是月,複立司禋監。
加封真定路滹沱河神為昭佑靈源侯。
二年春正月丁醜,享于太廟。
丙戌,開京師金口河,深五十尺,廣一百五十尺,役夫一十萬。
戊子,太一陰一犯明堂。
癸巳,遣翰林學士三保等代祀五嶽四渎。
甲午,熒惑犯月星。
是月,大同饑,人相食,運京師糧赈之。
順甯保安饑,赈鈔一萬錠。
廣平磁、威州饑,赈鈔五萬錠。
降鹹平府為縣;升懿州為路,以大甯路所轄興中、義州屬懿州。
二月壬寅,頒《農桑輯要》。
戊申,祭社稷。
乙卯,李沙的僞造禦寶聖旨,稱樞密院都事,伏誅。
己巳,織造明宗禦容。
是月,彰德路安一陽一、臨漳等縣饑,赈鈔二萬錠。
大同路渾源州饑,以鈔六萬二千錠、糧二萬石兼赈之。
大名路饑,以鈔萬二千錠赈之。
河間路饑,以鈔五萬錠赈之。
三月戊寅,親試進士七十八人,賜拜住、陳祖仁及第,其餘出身有差。
辛巳,冀甯路饑,赈粜米三萬石。
戊子,太一陰一犯房宿。
是月,順德路平鄉縣饑,赈鈔萬五千錠。
衛輝路饑,赈鈔萬五千錠。
杭州路火災,給鈔萬錠赈之。
夏四月辛醜,冀甯路平晉縣地震,聲鳴如雷,裂地尺餘,民居皆傾。
乙巳,享于太廟。
己酉,罷雲南蒙慶宣慰司。
庚申,太一陰一犯羅堰。
是月,車駕時巡上都。
五月甲申,太白經天。
丁亥,以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隻而瓦台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東平雨雹如馬首。
六月戊申,命江浙撥賜僧道田還官征糧,以備軍儲。
壬子,濟南山崩,水湧。
乙醜,支邦牙宣慰司。
是月,汾水大溢。
秋七月庚午,惠州路羅浮山崩。
辛未,享于太廟。
乙未,太一陰一掩太白。
丁酉,太白晝見。
己亥,慶遠路莫八聚衆反,攻陷南丹、左右兩江等處,命脫脫赤顔讨平之。
立司獄司于上都,比大都兵馬司。
是月,拂郎國貢異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
八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癸卯,罷上都事産提舉司。
丙午,太白晝見。
戊申,祭社稷。
是月,冀甯路饑,赈粜米萬五千石。
九月己巳,诏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鞏蔔班領河南、江浙、湖廣諸軍讨道州賊,平之,複平嵠峒堡寨二百餘處。
辛未,車駕至自上都。
丁醜,太一陰一犯羅堰。
京城強賊四起。
戊子,太一陰一犯井宿。
是月,歸德府睢一陽一縣因黃河為患,民饑,赈粜米萬三千五百石。
冬十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癸卯,太一陰一犯建星。
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朵朵辭職侍親,不允。
丁未,享于太廟。
甲寅,太一陰一犯天關。
壬戌,诏遣官緻祭孔子于曲阜。
罷織染提舉司。
甲子,杭州、嘉興、紹興、溫州、台州等路各立檢校批驗鹽引所,權免兩浙額鹽十萬引,福建餘鹽三萬引。
十一月甲申,诏免雲南明年差稅。
辛卯,歲星、熒惑、太白聚于尾宿。
十二月壬寅,申服色之禁。
丙午,命中書右丞太平、樞密副使姚庸、禦史中丞張起岩知經筵事。
己酉,京師地震。
辛亥,封晃火帖木兒之子徹裡帖木兒為撫甯王。
丙辰,賜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虎符,以兵讨死可伐。
癸亥,阿魯、秃滿等以謀害宰臣,圖為叛逆,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