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休城敬德詐降唐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劉武周令人巡哨路上,往來不絕,報言金剛兵敗,走北突厥,唐兵後面追趕,打入太原,今已至近。
武周聽聞大驚,流汗沾背,魂不附體。
遂謀于都虞侯苑君璋曰:“孤昔發兵南侵,汝曾谏言唐王李淵才興仁義之師,即成帝王之業,誠系天命有歸。
實非人力可為,教孤北連突厥,南結大唐,然後即位,可為久計。
孤一時昏昧不從,緻今日果有此敗,思無栖身之地,汝有何妙策,指示得生之途?”君璋曰:“定揚雖小,亦足以王,再聚兵來複仇,何必拘守一并州乎?”武周曰:“吾起自馬邑,提三尺劍得立定揚可汗,一路南侵,賴汝衆等之力,勢如破竹,所向皆捷,大小數十戰,未嘗敗北。
今日将敗兵亡,事勢窮迫,進則有死,退則無依,雖有彈丸之地,何足以濟大事?”言畢,放聲大哭,即拔佩劍自刎。
君璋急向前奪之,告曰:“大王勿自燥暴。
獨不觀古人乎? 春秋之時,伍子胥引兵伐楚入郢,鞭平王之屍三百。
楚申包胥入秦借兵,秦王不允,包管哭于秦亭七日七夜。
人告秦王,憐其忠義,借兵二萬,與之報仇,平陵一戰,即能複其楚國。
今大王與北突厥有通好之情,既宋金剛投往彼處,人馬尚在,大王何不投之?況大王實彼所立,必肯成人之美,暫時屈膝,異日騰身。
”武周曰:“汝言雖當,隻是羞見突厥。
”君璋曰:“事出無奈,大王勿疑。
” 二人正在商議,後面塵埃起處,喊殺震天,秦王引軍馬到來。
武周即自結束,綽槍上馬,與苑君璋帶領數百騎離了并州,走投北突厥去。
秦王兵至,見武周走去已遠,亦不追趕,遂引兵入并州城内,開庫藏金銀,大賞軍士。
武周所據州縣盡入于唐,隻有介休未下,敬德未服,秦王乃下令曰:“并州一路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
大事已定,寫表進朝請旨,令人留守其地。
” 卻說李世績領兵困佐敬德在介休城内,攻打不下,正在納悶,忽報有一彪軍馬來到,打着唐旗号。
使人哨探,乃秦王也。
接入寨中相見,秦王曰:“近殺敗金剛,走北突厥,特移兵到此,收複敬德。
”世績曰:“曾與武周對敵否?”秦王曰:“武周君臣亦走突厥,吾已複卻并州數郡。
報言軍師圍介休不下,故引兵來相助。
近曾遣人入城以谕敬德否?”世績曰:“圍城之後,一向未通消息。
”秦王曰:“素知敬德忠烈,其性燥暴,隻宜緩緩圖之。
今武周、金剛北遁,勢已迫矣,若攻之太速,恐亦逃走突厥,深根固蒂,急難動搖矣。
”世績曰:“但得一舌辨之士入城去說,令其來降,此為上策。
” 二人坐于帳中,正在商議,忽小卒來報,武周手将尋相引一支人馬徑來投降。
秦王曰:“尋相來降,此事濟矣。
”秦王召入,詢其來意,相曰:“臣知武周非是真主,已有心來降久矣。
但因武周法度拘束嚴緊,不得相從。
今吾主已敗,世事已去,自知不識進退,投拜麾下,倘不加罪,願施犬馬之報。
” 世績曰:“劉武周現在何處?”相曰:“近因戰敗,與宋金剛、苑君璋二百人已走投北突厥去矣。
”世績曰:“汝今順唐,欲要見用,汝與敬德交契甚厚,可招來同降,方始無疑。
”相曰:“不須動張弓隻箭,某憑三寸不爛之舌,入城去說敬德,必來降矣。
”世績曰:“汝以何術,可使敬德歸降?”相曰:“吾以時勢利害說之,必從吾言。
”秦王令尋相徑至城下,見城門緊閉,秦王遂寫書拴在箭上射入城中。
小校拾得,将來見敬德,敬德折開其書視之,書曰:秦王李世民拜于尉遲将軍麾下:切聞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彌患于将着。
知得知失,可謂賢哲;知存知亡,是避吉兇。
今吾大軍之行,一戰而金剛遂北,再戰而武周逃亡,東征西怨,南伐北降,此誠天命,實非人力可為。
将軍不悟,獨據孤城,而不早降,是欲毀身滅
武周聽聞大驚,流汗沾背,魂不附體。
遂謀于都虞侯苑君璋曰:“孤昔發兵南侵,汝曾谏言唐王李淵才興仁義之師,即成帝王之業,誠系天命有歸。
實非人力可為,教孤北連突厥,南結大唐,然後即位,可為久計。
孤一時昏昧不從,緻今日果有此敗,思無栖身之地,汝有何妙策,指示得生之途?”君璋曰:“定揚雖小,亦足以王,再聚兵來複仇,何必拘守一并州乎?”武周曰:“吾起自馬邑,提三尺劍得立定揚可汗,一路南侵,賴汝衆等之力,勢如破竹,所向皆捷,大小數十戰,未嘗敗北。
今日将敗兵亡,事勢窮迫,進則有死,退則無依,雖有彈丸之地,何足以濟大事?”言畢,放聲大哭,即拔佩劍自刎。
君璋急向前奪之,告曰:“大王勿自燥暴。
獨不觀古人乎? 春秋之時,伍子胥引兵伐楚入郢,鞭平王之屍三百。
楚申包胥入秦借兵,秦王不允,包管哭于秦亭七日七夜。
人告秦王,憐其忠義,借兵二萬,與之報仇,平陵一戰,即能複其楚國。
今大王與北突厥有通好之情,既宋金剛投往彼處,人馬尚在,大王何不投之?況大王實彼所立,必肯成人之美,暫時屈膝,異日騰身。
”武周曰:“汝言雖當,隻是羞見突厥。
”君璋曰:“事出無奈,大王勿疑。
” 二人正在商議,後面塵埃起處,喊殺震天,秦王引軍馬到來。
武周即自結束,綽槍上馬,與苑君璋帶領數百騎離了并州,走投北突厥去。
秦王兵至,見武周走去已遠,亦不追趕,遂引兵入并州城内,開庫藏金銀,大賞軍士。
武周所據州縣盡入于唐,隻有介休未下,敬德未服,秦王乃下令曰:“并州一路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
大事已定,寫表進朝請旨,令人留守其地。
” 卻說李世績領兵困佐敬德在介休城内,攻打不下,正在納悶,忽報有一彪軍馬來到,打着唐旗号。
使人哨探,乃秦王也。
接入寨中相見,秦王曰:“近殺敗金剛,走北突厥,特移兵到此,收複敬德。
”世績曰:“曾與武周對敵否?”秦王曰:“武周君臣亦走突厥,吾已複卻并州數郡。
報言軍師圍介休不下,故引兵來相助。
近曾遣人入城以谕敬德否?”世績曰:“圍城之後,一向未通消息。
”秦王曰:“素知敬德忠烈,其性燥暴,隻宜緩緩圖之。
今武周、金剛北遁,勢已迫矣,若攻之太速,恐亦逃走突厥,深根固蒂,急難動搖矣。
”世績曰:“但得一舌辨之士入城去說,令其來降,此為上策。
” 二人坐于帳中,正在商議,忽小卒來報,武周手将尋相引一支人馬徑來投降。
秦王曰:“尋相來降,此事濟矣。
”秦王召入,詢其來意,相曰:“臣知武周非是真主,已有心來降久矣。
但因武周法度拘束嚴緊,不得相從。
今吾主已敗,世事已去,自知不識進退,投拜麾下,倘不加罪,願施犬馬之報。
” 世績曰:“劉武周現在何處?”相曰:“近因戰敗,與宋金剛、苑君璋二百人已走投北突厥去矣。
”世績曰:“汝今順唐,欲要見用,汝與敬德交契甚厚,可招來同降,方始無疑。
”相曰:“不須動張弓隻箭,某憑三寸不爛之舌,入城去說敬德,必來降矣。
”世績曰:“汝以何術,可使敬德歸降?”相曰:“吾以時勢利害說之,必從吾言。
”秦王令尋相徑至城下,見城門緊閉,秦王遂寫書拴在箭上射入城中。
小校拾得,将來見敬德,敬德折開其書視之,書曰:秦王李世民拜于尉遲将軍麾下:切聞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彌患于将着。
知得知失,可謂賢哲;知存知亡,是避吉兇。
今吾大軍之行,一戰而金剛遂北,再戰而武周逃亡,東征西怨,南伐北降,此誠天命,實非人力可為。
将軍不悟,獨據孤城,而不早降,是欲毀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