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
關燈
小
中
大
從煙焰稍淡處,沖将出去,走至宮外,俱幸無傷,才将世宗息下。
世宗瞧着,乃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炳。
炳頓首問安,世宗亦慰谕道:“非卿救朕,朕幾葬身火窟了。
但陶卿曾謂朕有救星,不料救星就是卿呢。
”正說着,陶仲文亦踉跄奔至,須眉多被焚去。
世宗與語道:“卿何故也遭此災?”仲文道:“陛下命數,應罹小災,臣适默禱,以身相代,所以把些須驚恐,移至臣身。
陛下得安,臣何惜這須眉呢。
”吾誰欺,欺天乎?世宗大喜。
及火勢已熄,回視行宮,已成焦土,檢查吏役,傷亡了好幾百人,世宗命循例撫恤。
授仲文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給予诰敕印绶,特準攜帶家屬,随官就任。
仙眷安可拆開?及至承天,谒顯陵畢,命作新宮,以章聖太後合葬。
是時章聖太後已崩,世宗有意南祔,所以南巡承天,閱視幽宮。
至此南祔議決,才還京師。
是年九月,奉葬章聖太後于顯陵。
世宗又送葬南下,不消細說,惟世宗南巡時,曾命太子監國,四歲小兒,何知監國?至還都後,陶仲文又進清淨養心的道訣,身為人君,一日二日萬幾,如何清淨?世宗甚是信從。
一日臨朝,谕廷臣道:“朕欲命太子監國一二年,俾朕在宮攝養,康強身體,再行親政。
”廷臣都錯愕相顧,不知所對。
太仆卿楊最,心中很是反對,因見廷臣無言,也隻得暫時含忍,待退朝後,恰抗疏上奏道: 臣入朝時,聞聖谕由東宮監國,暫得靜修,此不過信方士之言,為調攝計耳。
夫堯舜性之,湯武身之,非不知修養可以成仙,以不易得也。
不易得所以不學,豈堯舜之世無仙人?堯舜之智不知學哉?孔子謂老子猶龍,龍即仙也,孔子非不知老子之為仙,不可學也,不可學豈易得哉? 臣聞皇上之谕,始則驚而駭,繼則感而悲,犬馬之誠,惟望陛下端拱穆清,恭默思道,不迩聲色,保複元陽,不期仙而自仙,不期壽而自壽。
若夫黃白之術,金丹之藥,皆足以傷元氣,不可信也,幸陛下慎之! 為這一疏,大忤帝意,竟下诏逮最下獄,饬鎮撫司拷訊。
最不勝搒掠,瘐斃獄中。
冤哉!枉也。
随進陶仲文為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尋加少保禮部尚書,晉授少傅,食一品俸。
半官半道,煞是可笑。
還有方士段朝用,交結武定侯郭勳,謂能化器物為金銀,當将所化銀杯,托勳進奉。
世宗稱為天授,立封朝用為紫府宣忠高士,即将所獻銀杯,薦享太廟,加郭勳祿米百石,嗣複加封翊國公。
嗣是東宮監國,說雖不行,惟世宗常不視朝,日事齋醮,工作煩興。
給事中顧存仁、高金、王納言,皆以直谏得罪。
監察禦史楊爵,忍耐不住,竟上疏直陳五大弊:一由郭勳奸蠹,任用肆毒;二由工作不休,朘民膏血;三由朝禦希簡,經筵曠廢;四由崇信方術,濫加保傅;五由阻抑言路,忠荩杜口。
看官!你想這五大弊,都是世宗視為美政,瞧着此奏,能不震怒異常麼?當下逮獄拷掠,血肉狼藉,死了一夜,方得蘇醒。
主事周天佐,禦史溥鋐,上疏論救。
皆下獄受刑,先後瘐死。
因此群臣相戒,無敢再言。
時大學士張孚敬,屢進屢出,于嘉靖十八年卒于家,世宗尚追悼不已,贈職太師。
李時亦已病終,禮部尚書監醮使夏言,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導引官顧鼎臣,升任文淵閣大學士。
兩人最得帝寵,所有建醮時的薦告文,嘗由兩人主稿,創用青藤紙書朱字,稱為青詞。
青詞以外,又有歌功頌德的詩章,亦多屬兩人手筆。
顧鼎臣進步虛詞七章,夏言進修醮詩,有“宮燭熒煌太乙壇”等句,均為世宗所稱賞。
内外官吏,彼此相效,盛稱祥瑞,侈頌承平,風氣一開,谀詞競進,遂引出一個大奸賊來。
應首回奸賊專權。
前此如江彬諸人,未嘗不奸,但未及若人耳。
正是: 方外諸人剛獲寵,朝中巨猾又專權。
欲知奸賊為誰,待下回詳述情由。
---------- 邵元節以外,有張彥頨,張彥頨以外,又有陶仲文,何仙人之多耶?或謂卿雲繞日,白鶴繞壇,史策流傳,非盡虛語。
至若旋風示兆,果遇火災,陶真人獨能先覺,陸指揮即是救星,就令君非世宗,亦安得不為之敬信者?不知人君撫有天下,應以福國利民為本務,國而治,不言瑞而瑞自至;民而安,不求福而福自來。
否則瑞反為妖,福轉伏禍,甯有濟耶?況乎法壇之鶴,甯知非彥頨之預儲,故示靈應;行宮之毀,安知非仲文之縱火,借踐妖言。
古今來之欺世惑民者,往往如此,非必其果有異術也。
本回陸續叙寫凡方士之售欺,與世宗之受欺,盡在言中,明眼人自能知之,甯待明示乎?
世宗瞧着,乃是錦衣衛指揮使陸炳。
炳頓首問安,世宗亦慰谕道:“非卿救朕,朕幾葬身火窟了。
但陶卿曾謂朕有救星,不料救星就是卿呢。
”正說着,陶仲文亦踉跄奔至,須眉多被焚去。
世宗與語道:“卿何故也遭此災?”仲文道:“陛下命數,應罹小災,臣适默禱,以身相代,所以把些須驚恐,移至臣身。
陛下得安,臣何惜這須眉呢。
”吾誰欺,欺天乎?世宗大喜。
及火勢已熄,回視行宮,已成焦土,檢查吏役,傷亡了好幾百人,世宗命循例撫恤。
授仲文為神霄保國宣教高士,給予诰敕印绶,特準攜帶家屬,随官就任。
仙眷安可拆開?及至承天,谒顯陵畢,命作新宮,以章聖太後合葬。
是時章聖太後已崩,世宗有意南祔,所以南巡承天,閱視幽宮。
至此南祔議決,才還京師。
是年九月,奉葬章聖太後于顯陵。
世宗又送葬南下,不消細說,惟世宗南巡時,曾命太子監國,四歲小兒,何知監國?至還都後,陶仲文又進清淨養心的道訣,身為人君,一日二日萬幾,如何清淨?世宗甚是信從。
一日臨朝,谕廷臣道:“朕欲命太子監國一二年,俾朕在宮攝養,康強身體,再行親政。
”廷臣都錯愕相顧,不知所對。
太仆卿楊最,心中很是反對,因見廷臣無言,也隻得暫時含忍,待退朝後,恰抗疏上奏道: 臣入朝時,聞聖谕由東宮監國,暫得靜修,此不過信方士之言,為調攝計耳。
夫堯舜性之,湯武身之,非不知修養可以成仙,以不易得也。
不易得所以不學,豈堯舜之世無仙人?堯舜之智不知學哉?孔子謂老子猶龍,龍即仙也,孔子非不知老子之為仙,不可學也,不可學豈易得哉? 臣聞皇上之谕,始則驚而駭,繼則感而悲,犬馬之誠,惟望陛下端拱穆清,恭默思道,不迩聲色,保複元陽,不期仙而自仙,不期壽而自壽。
若夫黃白之術,金丹之藥,皆足以傷元氣,不可信也,幸陛下慎之! 為這一疏,大忤帝意,竟下诏逮最下獄,饬鎮撫司拷訊。
最不勝搒掠,瘐斃獄中。
冤哉!枉也。
随進陶仲文為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尋加少保禮部
半官半道,煞是可笑。
還有方士段朝用,交結武定侯郭勳,謂能化器物為金銀,當将所化銀杯,托勳進奉。
世宗稱為天授,立封朝用為紫府宣忠高士,即将所獻銀杯,薦享太廟,加郭勳祿米百石,嗣複加封翊國公。
嗣是東宮監國,說雖不行,惟世宗常不視朝,日事齋醮,工作煩興。
給事中顧存仁、高金、王納言,皆以直谏得罪。
監察禦史楊爵,忍耐不住,竟上疏直陳五大弊:一由郭勳奸蠹,任用肆毒;二由工作不休,朘民膏血;三由朝禦希簡,經筵曠廢;四由崇信方術,濫加保傅;五由阻抑言路,忠荩杜口。
看官!你想這五大弊,都是世宗視為美政,瞧着此奏,能不震怒異常麼?當下逮獄拷掠,血肉狼藉,死了一夜,方得蘇醒。
主事周天佐,禦史溥鋐,上疏論救。
皆下獄受刑,先後瘐死。
因此群臣相戒,無敢再言。
時大學士張孚敬,屢進屢出,于嘉靖十八年卒于家,世宗尚追悼不已,贈職太師。
李時亦已病終,禮部尚書監醮使夏言,升任武英殿大學士;導引官顧鼎臣,升任文淵閣大學士。
兩人最得帝寵,所有建醮時的薦告文,嘗由兩人主稿,創用青藤紙書朱字,稱為青詞。
青詞以外,又有歌功頌德的詩章,亦多屬兩人手筆。
顧鼎臣進步虛詞七章,夏言進修醮詩,有“宮燭熒煌太乙壇”等句,均為世宗所稱賞。
内外官吏,彼此相效,盛稱祥瑞,侈頌承平,風氣一開,谀詞競進,遂引出一個大奸賊來。
應首回奸賊專權。
前此如江彬諸人,未嘗不奸,但未及若人耳。
正是: 方外諸人剛獲寵,朝中巨猾又專權。
欲知奸賊為誰,待下回詳述情由。
---------- 邵元節以外,有張彥頨,張彥頨以外,又有陶仲文,何仙人之多耶?或謂卿雲繞日,白鶴繞壇,史策流傳,非盡虛語。
至若旋風示兆,果遇火災,陶真人獨能先覺,陸指揮即是救星,就令君非世宗,亦安得不為之敬信者?不知人君撫有天下,應以福國利民為本務,國而治,不言瑞而瑞自至;民而安,不求福而福自來。
否則瑞反為妖,福轉伏禍,甯有濟耶?況乎法壇之鶴,甯知非彥頨之預儲,故示靈應;行宮之毀,安知非仲文之縱火,借踐妖言。
古今來之欺世惑民者,往往如此,非必其果有異術也。
本回陸續叙寫凡方士之售欺,與世宗之受欺,盡在言中,明眼人自能知之,甯待明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