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回 銀羽翩跹 火焰山前觀山舞 蘆笙幽豔 月明林下起蠻妪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這裡羅銀早發下令去,衆山女紛紛送上服飾,給他穿戴。
頭戴白綢做的包籠,上繡金花,高約尺五六寸,籠沿上右方插着一枝銀靈鳥羽。
銀靈鳥本名鸩鵲,身高六七尺。
其尾上翎毛尤鮮明,閃閃泛銀光。
性極靈慧,能通人意語言,極難捕獲。
山酋以其尾翎為冠飾,視若異寶,非大祭盛會,不輕佩用。
其聲如其名,山人多謂之為銀靈子。
包籠即高帽子,式樣各地不同。
以麻布綢绫等材料,照頭大小,纏一桶形高帽。
顔色彩繡,各從其俗;精粗貴賤,亦視其寨之貧富大小而定。
霜毛如雪,長約二尺,羽上茸毛厚約三寸,顫巍巍直閃銀光。
身穿一件白麻布的衣服,式樣奇特。
前面短隻齊腰,密扣對襟。
胸前左邊繡着一朵大紅牡丹,右邊繡着一個骷髅、一支長矛和一弓三箭,色彩鮮明,繡得甚是工細。
袖甚肥大,但是長短各異。
左袖長齊手腕,袖口緊束,漸漸往後大去,仿佛披了一件和尚衣在肩上;右手長隻齊時,卻又上小下大,袖口肥幾徑尺,滿綴小金銀鈴和五彩絲穗。
後面衣服長到拖地,各種花繡更多,好像是用許多大小繡片重疊錯落縫綴上去,五色缤紛,隻覺鮮豔奪目,人物、烏魯、花卉、骷髅、弓矢、刀矛無一不備,乍看真分不清繡的是些什麼。
羅銀年輕雄健,穿上這華美工細的衣服,配上半截白麻筒裙,露出精銅也似的皮肉,赤足穿一雙黃麻草鞋,越顯得雄壯威風。
看去隻覺新奇,并看不出一點俗惡,走路也改了莊嚴一派,比起日裡的輕瞟躁妄,大不相同。
右手本應拿着一柄上有叉頭為飾、形如蒺藜的金鐘,因手指受傷新接,用鹿皮包緊,不能持物,改用左手拿着。
身後有兩個年輕貌美山女替他提了衣擺,另四山女各提紅燈任前導。
呂偉看出那些繡貨和紗燈、綢絲等物俱都購自漢客,單這件衣服連材料帶手工就所費不貨,知道此寨必定富足非常。
正尋思間,寨外鼓吹越盛,羅銀已然喊走。
呂偉讓他當先,羅銀堅持比肩同行。
呂偉知他豪爽,必有原故,隻得聽之。
靈姑、王淵緊随身後。
才近寨門,便見寨外一片火光,青煙突突,觸鼻清香。
出門一看,本寨山人俱已齊集,手中各持松枝等香木紮成的火把,分作兩行,由寨門直排列到前面坡下,高下參差,接連不斷,望過去直和兩條火龍相似。
遙望坡上,已閃出一片空地,四外的人圍了一大圈,蘆笙、皮鼓之聲彙為繁響。
另有數十山人各持山樂,列侍寨外,見寨主一出來,即紛紛吹奏。
坡上聞得樂聲,越逞精神,兩兩相應,聲振林樾,端的熱鬧已極。
所過之處,兩旁持火山人各把手中長矛向空一搖,倏然連火俯伏在地,等人過後才行起立。
前面的火光随人行進,如同潮水一般依次倒退,後面的火光又似浪一般卷起。
無數刀光矛影,搖舞生輝,前瞻後顧,此伏彼起。
地曠山高,天空雲淨。
頭上明月朗照,清輝四澈,寺地上到處都似鋪了一層霜雪,與這些眼前人物、火光一陪襯,顯得分外雄渾豪曠,情趣古野。
尤其靈姑、王淵覺得新鮮有趣,依在呂偉肩側,不住地指點說笑,間長問短。
呂偉雖然見多識廣,頗谙山俗,但各地山民的習俗多不相同,未盡深悉,随口答應。
不覺行抵坡前,坡上山人越把蘆笙、号筒樂器拼命狂吹,皮鼓加勁疾打。
先在寨外奏樂的山人,等寨主、貴客一走過,早跟蹤追來,彼此争勝,各不相下,洪洪鳴鳴之聲,聒耳欲聾。
山人卻個個興高采烈,連蹦帶跳,歡喜非常。
那兩行持火山人也跟着散了行列,紛紛持着火把,往坡上跑來。
人人踴躍,個個争先,都是搶前繞越,沒有一定道路,霎時之間,隻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閃耀,山人走得又快,縱躍輕靈,宛若群星亂飛,野火疾流,煞是好看。
寨主羅銀早大踏步到了廣場中心現搭的木台之上,山人紛紛羅拜在地,身後衆山人也都趕到。
羅銀站在台口,将左手持的金鐘丁鈴鈴連搖了幾下,群樂立止,聲息不聞。
山人男女俱都跌坐在地,靜聽号令。
範氏父子和王守常夫婦也從漢客叢中走向台上。
呂偉見那漢客另聚一處,乃是一座較低的木台,上面設着幾席酒筵,相隔甚遠,不似這邊台上空無一物。
客主相見,行了賓禮。
羅銀二次搖動金鐘,往上連舉了三次,用土語大喝一聲,台下衆山民紛紛響應。
如是三次,震得山野都起回音,半晌方息。
羅銀随用手指着台前一排身穿花衣、腰佩短刀的山人,說了兩句土語,這數十山人紛紛縱起,飛也似往台側樹林之中跑去。
呂、王等老少五人留心細看,見那台約有四丈見方,用整根大木疊成,正當坡上最空曠處,兩邊還堆着不少大小木塊、樹枝。
台前設着一列三十多個火架,都是就地掘坑,兩旁各有一根插在地上的鐵叉架。
坑内俱是零碎木塊樹枝,隻當中那根穿肉來燒烤的橫梁不見。
環台三面火架以外,散列着一大圈酒缸,淘、石都備,形式大小多不相同。
青稞酒的香味早已散布坡上下,老遠都能聞到。
再看台後,還有一台比此略高,上面卻擺有三席。
席都不大,是條木案,當中一席獨座,兩旁各有四個座位。
呂偉暗忖:“适才經此時,僅看見那一圈半埋地下的空缸和台後一台。
不過和羅銀去醫傷這片刻之間,缸中就注滿了酒,又搭下這兩座木台和柴堆、火架,手腳也真算快的了。
”席既在後面台上,方覺這台多餘,可以無須,忽聽範洪附耳說道:“少時他們林中擡了牛來,便在台上祭神。
我已和寨主說過,叫他先行。
師父可告知師妹,到時火發,不可聲張,亂了步數,免得山民們見輕。
隻朝這厮縱處縱去,越縱得高遠越好。
” 呂偉一間,範洪說:“這些山人俱都帶有貢獻,寨主殺牛相享,照例醉飽方休。
近年人越來越多,常不夠吃,山人往往自帶些來。
今天因有貴客,又添了不少獸肉,所以山人格外喜歡。
那酒半出寨主預備,半出山人用皮囊盛來,各向缸中倒進,以滿為度。
群力易舉,又是各
頭戴白綢做的包籠,上繡金花,高約尺五六寸,籠沿上右方插着一枝銀靈鳥羽。
銀靈鳥本名鸩鵲,身高六七尺。
其尾上翎毛尤鮮明,閃閃泛銀光。
性極靈慧,能通人意語言,極難捕獲。
山酋以其尾翎為冠飾,視若異寶,非大祭盛會,不輕佩用。
其聲如其名,山人多謂之為銀靈子。
包籠即高帽子,式樣各地不同。
以麻布綢绫等材料,照頭大小,纏一桶形高帽。
顔色彩繡,各從其俗;精粗貴賤,亦視其寨之貧富大小而定。
霜毛如雪,長約二尺,羽上茸毛厚約三寸,顫巍巍直閃銀光。
身穿一件白麻布的衣服,式樣奇特。
前面短隻齊腰,密扣對襟。
胸前左邊繡着一朵大紅牡丹,右邊繡着一個骷髅、一支長矛和一弓三箭,色彩鮮明,繡得甚是工細。
袖甚肥大,但是長短各異。
左袖長齊手腕,袖口緊束,漸漸往後大去,仿佛披了一件和尚衣在肩上;右手長隻齊時,卻又上小下大,袖口肥幾徑尺,滿綴小金銀鈴和五彩絲穗。
後面衣服長到拖地,各種花繡更多,好像是用許多大小繡片重疊錯落縫綴上去,五色缤紛,隻覺鮮豔奪目,人物、烏魯、花卉、骷髅、弓矢、刀矛無一不備,乍看真分不清繡的是些什麼。
羅銀年輕雄健,穿上這華美工細的衣服,配上半截白麻筒裙,露出精銅也似的皮肉,赤足穿一雙黃麻草鞋,越顯得雄壯威風。
看去隻覺新奇,并看不出一點俗惡,走路也改了莊嚴一派,比起日裡的輕瞟躁妄,大不相同。
右手本應拿着一柄上有叉頭為飾、形如蒺藜的金鐘,因手指受傷新接,用鹿皮包緊,不能持物,改用左手拿着。
身後有兩個年輕貌美山女替他提了衣擺,另四山女各提紅燈任前導。
呂偉看出那些繡貨和紗燈、綢絲等物俱都購自漢客,單這件衣服連材料帶手工就所費不貨,知道此寨必定富足非常。
正尋思間,寨外鼓吹越盛,羅銀已然喊走。
呂偉讓他當先,羅銀堅持比肩同行。
呂偉知他豪爽,必有原故,隻得聽之。
靈姑、王淵緊随身後。
才近寨門,便見寨外一片火光,青煙突突,觸鼻清香。
出門一看,本寨山人俱已齊集,手中各持松枝等香木紮成的火把,分作兩行,由寨門直排列到前面坡下,高下參差,接連不斷,望過去直和兩條火龍相似。
遙望坡上,已閃出一片空地,四外的人圍了一大圈,蘆笙、皮鼓之聲彙為繁響。
另有數十山人各持山樂,列侍寨外,見寨主一出來,即紛紛吹奏。
坡上聞得樂聲,越逞精神,兩兩相應,聲振林樾,端的熱鬧已極。
所過之處,兩旁持火山人各把手中長矛向空一搖,倏然連火俯伏在地,等人過後才行起立。
前面的火光随人行進,如同潮水一般依次倒退,後面的火光又似浪一般卷起。
無數刀光矛影,搖舞生輝,前瞻後顧,此伏彼起。
地曠山高,天空雲淨。
頭上明月朗照,清輝四澈,寺地上到處都似鋪了一層霜雪,與這些眼前人物、火光一陪襯,顯得分外雄渾豪曠,情趣古野。
尤其靈姑、王淵覺得新鮮有趣,依在呂偉肩側,不住地指點說笑,間長問短。
呂偉雖然見多識廣,頗谙山俗,但各地山民的習俗多不相同,未盡深悉,随口答應。
不覺行抵坡前,坡上山人越把蘆笙、号筒樂器拼命狂吹,皮鼓加勁疾打。
先在寨外奏樂的山人,等寨主、貴客一走過,早跟蹤追來,彼此争勝,各不相下,洪洪鳴鳴之聲,聒耳欲聾。
山人卻個個興高采烈,連蹦帶跳,歡喜非常。
那兩行持火山人也跟着散了行列,紛紛持着火把,往坡上跑來。
人人踴躍,個個争先,都是搶前繞越,沒有一定道路,霎時之間,隻見滿山遍野都是火光閃耀,山人走得又快,縱躍輕靈,宛若群星亂飛,野火疾流,煞是好看。
寨主羅銀早大踏步到了廣場中心現搭的木台之上,山人紛紛羅拜在地,身後衆山人也都趕到。
羅銀站在台口,将左手持的金鐘丁鈴鈴連搖了幾下,群樂立止,聲息不聞。
山人男女俱都跌坐在地,靜聽号令。
範氏父子和王守常夫婦也從漢客叢中走向台上。
呂偉見那漢客另聚一處,乃是一座較低的木台,上面設着幾席酒筵,相隔甚遠,不似這邊台上空無一物。
客主相見,行了賓禮。
羅銀二次搖動金鐘,往上連舉了三次,用土語大喝一聲,台下衆山民紛紛響應。
如是三次,震得山野都起回音,半晌方息。
羅銀随用手指着台前一排身穿花衣、腰佩短刀的山人,說了兩句土語,這數十山人紛紛縱起,飛也似往台側樹林之中跑去。
呂、王等老少五人留心細看,見那台約有四丈見方,用整根大木疊成,正當坡上最空曠處,兩邊還堆着不少大小木塊、樹枝。
台前設着一列三十多個火架,都是就地掘坑,兩旁各有一根插在地上的鐵叉架。
坑内俱是零碎木塊樹枝,隻當中那根穿肉來燒烤的橫梁不見。
環台三面火架以外,散列着一大圈酒缸,淘、石都備,形式大小多不相同。
青稞酒的香味早已散布坡上下,老遠都能聞到。
再看台後,還有一台比此略高,上面卻擺有三席。
席都不大,是條木案,當中一席獨座,兩旁各有四個座位。
呂偉暗忖:“适才經此時,僅看見那一圈半埋地下的空缸和台後一台。
不過和羅銀去醫傷這片刻之間,缸中就注滿了酒,又搭下這兩座木台和柴堆、火架,手腳也真算快的了。
”席既在後面台上,方覺這台多餘,可以無須,忽聽範洪附耳說道:“少時他們林中擡了牛來,便在台上祭神。
我已和寨主說過,叫他先行。
師父可告知師妹,到時火發,不可聲張,亂了步數,免得山民們見輕。
隻朝這厮縱處縱去,越縱得高遠越好。
” 呂偉一間,範洪說:“這些山人俱都帶有貢獻,寨主殺牛相享,照例醉飽方休。
近年人越來越多,常不夠吃,山人往往自帶些來。
今天因有貴客,又添了不少獸肉,所以山人格外喜歡。
那酒半出寨主預備,半出山人用皮囊盛來,各向缸中倒進,以滿為度。
群力易舉,又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