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聽時
關燈
小
中
大
慶熹十三年的五月十五,月兒出人意料的圓得駭人,浩然緩緩東升。
清和宮浸在它绯紅的光芒裡,瓊樹玉花的繁華,被照出瑰麗的凄涼。
怎麼這麼圓?這麼大?這月兒象是瘋了。
伺候明珠的慈甯宮宮女名叫子葙,對明珠極是傾慕,前前後後姊姊、姊姊的不停奉承,明珠的飲食用度,竟不許小太監們沾上一沾,都是親自奉到明珠面前。
此時将夜飯在桌上擺開,一眼望出去,慈甯花園的重重樓閣也擋不住月色,紅光将眼睛照得難受,不由叽叽喳喳地抱怨起來。
明珠放下筆,走來道:紅月不是好兆頭,不要說它了。
是。
姐姐吃飯。
面前蓋子打開,卻是碗清爽的面,隻漂着幾片碧綠的蔥花。
明珠怔了怔,對子葙道:這面我不吃,拿走吧。
最終連菜也沒吃幾口,明珠便叫子葙預備香案,擺在院中的月光下。
她合十對月而拜,也不知祝禱些什麼,默默上了香。
呦,竟忘記明珠住在此處了。
奴婢真是老沒記性。
洪司言手捧香爐從花園門洞外服侍太後進來,見明珠院中站着,忙對太後道,要明珠回避麼? 不用。
太後看着粗使的宮女們支起香幾,淡淡的沒有什麼興緻,随口道,有什麼神魔鬼道的?犯不着避人。
話雖如此,宮女們已悄然退走,明珠才要告退,太後卻問:求什麼呢? 明珠搖了搖頭,香是上了,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是個聰明的孩子。
太後道,有些願望注定落空,不提也罷。
她仰頭看了看月色,靜靜立了一會兒,向洪司言擺了擺手。
洪司言念念有辭,将香插在香爐裡,您受用着。
明珠微笑地看着,太後回過頭道:你笑什麼? 原來太後也不是許願來的。
天下這麼多人,神佛怎麼照顧得過來?太後道,偶爾能滿足你一個願望,就很好了。
願,我是不會再許了,隻不過想起些故人。
故人? 身在我這個位子,一生殺人無數。
有些人死了,我連名字也記不得;有些人,恨不得将他碎屍萬段,待他真的死了,卻覺得不如自己也死了好;還有些人太後幽然透了口氣,隻望自己替他去死,也留不住他稍息的性命。
明珠想了想道:奴婢尚體會不到太後的心思,奴婢隻是想有那麼一刻無憂無慮的快樂,能永永遠遠地停駐。
洪司言笑道:太後主子可要說姑娘心中盡是奢望了,有那麼一瞬夠姑娘今後嚼着,消化着,就不錯了。
她還年輕,往後擇良婿而配,日子美着呢。
太後笑着打斷洪司言,對明珠道,我去你屋子瞧瞧。
明珠側身引路,她屋裡的奢華之物都是從前的擺設,隻有臨窗的大繡架能入太後的眼。
最近在繡什麼呢?太後問。
繡的都是佛像,太後說要拿到普聖庵去的。
太後笑道:佛誕節的時候随便一說,你倒記得了。
我看看。
才打了樣子。
明珠将繡架上所蒙的白緞揭開,内裡是赤足悠然站立的觀世音,正用柳枝沾取淨瓶中的清水,從戈壁的萬裡沙塵中點化出一朵搖曳金蓮。
這就極佳了。
太後點頭,所謂神佛奇迹,不過如此。
說到這個卻想起很久沒去普聖庵進香了,要不明天就去一趟。
今天十五啊,主子。
洪司言埋怨道,怎麼不趕着日子去? 這是凡夫俗子的計較,佛祖哪裡在乎初一十五?想着佛爺了,就磕個頭,是我們的虔誠。
就是明日吧,明珠也去。
奴婢也去?明珠微微一驚。
太後道:帶上這觀音像,讓段太妃看看,既然要繡給普聖庵,聽聽她怎麼說。
是。
明珠恍恍惚惚接口,不知所措地絞着手帕。
等太後走了,才心神不定地來回踱步,有時想想已行軍在千裡之外,卻又萦繞心頭不去的辟邪;有時想想近在咫尺,卻仿佛天涯般遙不可及的普聖庵,一夜裡望着明月,輾轉難眠。
太後慈駕次日一早便從清和宮玄武門而出,行到隐環路前,成親王便趕來在轎前磕頭。
洪司言出來道:知道了,請回。
從前聽說太後至普聖庵進香,成親王必然撺掇太後下山時遊幸清瀾行宮,蕩舟福海之上,現今他每日清晨便至紫南門裡佑國殿理政,千頭萬緒着實辛苦,此時隻恨分身無術,又叩了頭,便急急趕回清和宮。
福海就在西北城中,水面不大,卻難得有一縱丘陵頗為清峻。
至上元帝時,方在這裡興建清瀾行宮,疏疏朗朗的水中樓閣,象懶洋洋的世外桃源,很不似先帝浮誇嚣張的性子,卻不料先帝晚年極喜居住在此,當時在清瀾行宮侍駕的,也隻有段時妃一人而已。
所以先帝駕崩後,段時妃出家在清瀾行宮後山上的普聖庵,似乎早就是宮裡預料中的事。
上山的路極窄,太後最後也不得不下轎步行。
一衆人浩浩蕩蕩,旌旗傘蓋地上到山頂,都累得有些暈眩。
住持老尼姑端上的茶恰到好處,太後飲完,才緩過氣道:罪過,已沒有力氣上香了,先請段太妃出來一見,說會兒話再去正殿。
老尼姑笑道:隻怕還是一樣,說破了嘴,太妃也不會出來。
太後拉過明珠,道:這回不同,禀告太妃說,有位大理來的姑娘,手巧得很,請太妃出來指點一二。
她又命老尼姑将明珠所繡的素淨花樣一同帶去,很久之後,那老尼姑才轉來。
這位姑娘定與太妃有緣分,太妃竟要出來了。
明珠渾身一顫,紅暈頓時褪去,焦灼盯着大門。
門前的中年尼姑微微駐足,似乎躊躇了一瞬,才手提拂塵,緩步而入。
雖然光頭缁衣,卻越發顯得她眉目如畫,清雅絕倫,臉上悲天憫人的平靜,令人慚穢不敢平視。
施主别來無恙?她默默看了明珠一眼,才顫着聲音向太後道。
太後忙起身合十,聽時大師安好? 得過且過罷了。
段太妃避開衆人的叩首大禮,靜靜落座,仍是望向明珠。
洪司言忙攜明珠上前,道:這便是明珠姑娘了,也從大理來。
娘娘萬福金安。
明珠叩頭。
段太妃無語相對,當明珠舉眸望來時,竟微微一個寒噤。
禅房刹那的寂靜中卻有一股洶湧激流。
太後在先帝身側為妃時,與段時妃最為交好,對她的出身來曆所知極詳,此時雖尚不明所以,卻漸漸有些領悟和驚訝。
洪司言打破冷場,笑道:到底都是大理的美人,竟是一個格調她突然收住了語聲雖然秉承了父親的潇灑豪放,嘴角神情頗顯驕人清貴的氣度,但靈動的雙眸,幽遠溫柔的眉梢,仍是像極了母親看清了明珠目中勃發的怨意,太後和洪司言都是恍然,輕輕抽了口冷氣。
快起來吧。
太後道,老跪着象什麼話? 段太妃看着明珠默默起身退去,不禁在椅子上一掙,她從容平靜的面龐上些微的動容,也似拼力的掙紮。
太後不忍地将目光挪開,道:讓聽時大師看看那觀音像吧。
是。
洪司言見明珠執拗地站着不動,連忙命人呈上繡架。
素白的小寒絹上,隻繡完了那燦然奪目的金蓮,卻已有輝輝然佛光普照之意。
段太妃手指輕觸花瓣,思緒不知飄搖在何處,緩緩道:原來已是這樣了 太後道:你看怎麼樣? 很好。
洪司言急着讓明珠開口,便問道:不知明珠的繡功是和誰學的? 奴婢的父親。
哦,太後道,原來家中還有人,現在何處呢? 明珠淡淡道:奴婢也不知道。
段太妃一怔,擡起頭來,欲言又止。
你父親也是個狠心的人,将女兒往宮裡一送,自己卻逍遙去了。
奴婢大不敬,卻也要說父女相依為命二十年,裡面的深情不是外人能體會的。
太後娘娘說錯了。
呦,是我說錯了。
太後笑道,這麼說來你父親也真是不容易。
你母親不在身邊麼? 不知道奴婢母親身在何處。
明珠輕輕冷笑一聲,依稀記得最後見着母親時,隻是跪在地上哀求她回家,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如今連面貌如何,也不記得。
可憐見的孩子。
太後道,不過那當娘的,若非不得已的苦衷,怎麼會扔下孩子不顧? 洪司言唱和道:要說可憐,孩子有
清和宮浸在它绯紅的光芒裡,瓊樹玉花的繁華,被照出瑰麗的凄涼。
怎麼這麼圓?這麼大?這月兒象是瘋了。
伺候明珠的慈甯宮宮女名叫子葙,對明珠極是傾慕,前前後後姊姊、姊姊的不停奉承,明珠的飲食用度,竟不許小太監們沾上一沾,都是親自奉到明珠面前。
此時将夜飯在桌上擺開,一眼望出去,慈甯花園的重重樓閣也擋不住月色,紅光将眼睛照得難受,不由叽叽喳喳地抱怨起來。
明珠放下筆,走來道:紅月不是好兆頭,不要說它了。
是。
姐姐吃飯。
面前蓋子打開,卻是碗清爽的面,隻漂着幾片碧綠的蔥花。
明珠怔了怔,對子葙道:這面我不吃,拿走吧。
最終連菜也沒吃幾口,明珠便叫子葙預備香案,擺在院中的月光下。
她合十對月而拜,也不知祝禱些什麼,默默上了香。
呦,竟忘記明珠住在此處了。
奴婢真是老沒記性。
洪司言手捧香爐從花園門洞外服侍太後進來,見明珠院中站着,忙對太後道,要明珠回避麼? 不用。
太後看着粗使的宮女們支起香幾,淡淡的沒有什麼興緻,随口道,有什麼神魔鬼道的?犯不着避人。
話雖如此,宮女們已悄然退走,明珠才要告退,太後卻問:求什麼呢? 明珠搖了搖頭,香是上了,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這是個聰明的孩子。
太後道,有些願望注定落空,不提也罷。
她仰頭看了看月色,靜靜立了一會兒,向洪司言擺了擺手。
洪司言念念有辭,将香插在香爐裡,您受用着。
明珠微笑地看着,太後回過頭道:你笑什麼? 原來太後也不是許願來的。
天下這麼多人,神佛怎麼照顧得過來?太後道,偶爾能滿足你一個願望,就很好了。
願,我是不會再許了,隻不過想起些故人。
故人? 身在我這個位子,一生殺人無數。
有些人死了,我連名字也記不得;有些人,恨不得将他碎屍萬段,待他真的死了,卻覺得不如自己也死了好;還有些人太後幽然透了口氣,隻望自己替他去死,也留不住他稍息的性命。
明珠想了想道:奴婢尚體會不到太後的心思,奴婢隻是想有那麼一刻無憂無慮的快樂,能永永遠遠地停駐。
洪司言笑道:太後主子可要說姑娘心中盡是奢望了,有那麼一瞬夠姑娘今後嚼着,消化着,就不錯了。
她還年輕,往後擇良婿而配,日子美着呢。
太後笑着打斷洪司言,對明珠道,我去你屋子瞧瞧。
明珠側身引路,她屋裡的奢華之物都是從前的擺設,隻有臨窗的大繡架能入太後的眼。
最近在繡什麼呢?太後問。
繡的都是佛像,太後說要拿到普聖庵去的。
太後笑道:佛誕節的時候随便一說,你倒記得了。
我看看。
才打了樣子。
明珠将繡架上所蒙的白緞揭開,内裡是赤足悠然站立的觀世音,正用柳枝沾取淨瓶中的清水,從戈壁的萬裡沙塵中點化出一朵搖曳金蓮。
這就極佳了。
太後點頭,所謂神佛奇迹,不過如此。
說到這個卻想起很久沒去普聖庵進香了,要不明天就去一趟。
今天十五啊,主子。
洪司言埋怨道,怎麼不趕着日子去? 這是凡夫俗子的計較,佛祖哪裡在乎初一十五?想着佛爺了,就磕個頭,是我們的虔誠。
就是明日吧,明珠也去。
奴婢也去?明珠微微一驚。
太後道:帶上這觀音像,讓段太妃看看,既然要繡給普聖庵,聽聽她怎麼說。
是。
明珠恍恍惚惚接口,不知所措地絞着手帕。
等太後走了,才心神不定地來回踱步,有時想想已行軍在千裡之外,卻又萦繞心頭不去的辟邪;有時想想近在咫尺,卻仿佛天涯般遙不可及的普聖庵,一夜裡望着明月,輾轉難眠。
太後慈駕次日一早便從清和宮玄武門而出,行到隐環路前,成親王便趕來在轎前磕頭。
洪司言出來道:知道了,請回。
從前聽說太後至普聖庵進香,成親王必然撺掇太後下山時遊幸清瀾行宮,蕩舟福海之上,現今他每日清晨便至紫南門裡佑國殿理政,千頭萬緒着實辛苦,此時隻恨分身無術,又叩了頭,便急急趕回清和宮。
福海就在西北城中,水面不大,卻難得有一縱丘陵頗為清峻。
至上元帝時,方在這裡興建清瀾行宮,疏疏朗朗的水中樓閣,象懶洋洋的世外桃源,很不似先帝浮誇嚣張的性子,卻不料先帝晚年極喜居住在此,當時在清瀾行宮侍駕的,也隻有段時妃一人而已。
所以先帝駕崩後,段時妃出家在清瀾行宮後山上的普聖庵,似乎早就是宮裡預料中的事。
上山的路極窄,太後最後也不得不下轎步行。
一衆人浩浩蕩蕩,旌旗傘蓋地上到山頂,都累得有些暈眩。
住持老尼姑端上的茶恰到好處,太後飲完,才緩過氣道:罪過,已沒有力氣上香了,先請段太妃出來一見,說會兒話再去正殿。
老尼姑笑道:隻怕還是一樣,說破了嘴,太妃也不會出來。
太後拉過明珠,道:這回不同,禀告太妃說,有位大理來的姑娘,手巧得很,請太妃出來指點一二。
她又命老尼姑将明珠所繡的素淨花樣一同帶去,很久之後,那老尼姑才轉來。
這位姑娘定與太妃有緣分,太妃竟要出來了。
明珠渾身一顫,紅暈頓時褪去,焦灼盯着大門。
門前的中年尼姑微微駐足,似乎躊躇了一瞬,才手提拂塵,緩步而入。
雖然光頭缁衣,卻越發顯得她眉目如畫,清雅絕倫,臉上悲天憫人的平靜,令人慚穢不敢平視。
施主别來無恙?她默默看了明珠一眼,才顫着聲音向太後道。
太後忙起身合十,聽時大師安好? 得過且過罷了。
段太妃避開衆人的叩首大禮,靜靜落座,仍是望向明珠。
洪司言忙攜明珠上前,道:這便是明珠姑娘了,也從大理來。
娘娘萬福金安。
明珠叩頭。
段太妃無語相對,當明珠舉眸望來時,竟微微一個寒噤。
禅房刹那的寂靜中卻有一股洶湧激流。
太後在先帝身側為妃時,與段時妃最為交好,對她的出身來曆所知極詳,此時雖尚不明所以,卻漸漸有些領悟和驚訝。
洪司言打破冷場,笑道:到底都是大理的美人,竟是一個格調她突然收住了語聲雖然秉承了父親的潇灑豪放,嘴角神情頗顯驕人清貴的氣度,但靈動的雙眸,幽遠溫柔的眉梢,仍是像極了母親看清了明珠目中勃發的怨意,太後和洪司言都是恍然,輕輕抽了口冷氣。
快起來吧。
太後道,老跪着象什麼話? 段太妃看着明珠默默起身退去,不禁在椅子上一掙,她從容平靜的面龐上些微的動容,也似拼力的掙紮。
太後不忍地将目光挪開,道:讓聽時大師看看那觀音像吧。
是。
洪司言見明珠執拗地站着不動,連忙命人呈上繡架。
素白的小寒絹上,隻繡完了那燦然奪目的金蓮,卻已有輝輝然佛光普照之意。
段太妃手指輕觸花瓣,思緒不知飄搖在何處,緩緩道:原來已是這樣了 太後道:你看怎麼樣? 很好。
洪司言急着讓明珠開口,便問道:不知明珠的繡功是和誰學的? 奴婢的父親。
哦,太後道,原來家中還有人,現在何處呢? 明珠淡淡道:奴婢也不知道。
段太妃一怔,擡起頭來,欲言又止。
你父親也是個狠心的人,将女兒往宮裡一送,自己卻逍遙去了。
奴婢大不敬,卻也要說父女相依為命二十年,裡面的深情不是外人能體會的。
太後娘娘說錯了。
呦,是我說錯了。
太後笑道,這麼說來你父親也真是不容易。
你母親不在身邊麼? 不知道奴婢母親身在何處。
明珠輕輕冷笑一聲,依稀記得最後見着母親時,隻是跪在地上哀求她回家,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如今連面貌如何,也不記得。
可憐見的孩子。
太後道,不過那當娘的,若非不得已的苦衷,怎麼會扔下孩子不顧? 洪司言唱和道:要說可憐,孩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