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戀愛妃密誓長生殿 寵胡兒親餞望春亭
關燈
小
中
大
與翰聯絡,共排這大腹胡哩。
國忠既恃翰為助,又屢言祿山必反,玄宗仍然未信。
國忠道:“陛下若不信臣言,試遣使征召祿山,看他果即來朝否?”玄宗乃召祿山入都。
祿山奉命即至,竟出國忠意外,于是玄宗愈不信國忠。
祿山至長安,正值玄宗至華清宮,乃轉赴行宮朝谒,且泣訴玄宗道:“臣是胡人,不識文字,陛下不次超遷,緻為右相國忠所嫉,臣恐死無日了。
”玄宗慰谕道:“有朕作主,卿可無虞。
”待祿山趨退,意欲授他同平章事,令太常卿張洎草制。
國忠聞信,忙入阻道:“祿山目不知書,雖有軍功,豈即可升為宰相?此制若下,臣恐四夷将輕視朝廷呢。
”玄宗乃命洎改草,止授祿山為尚書左仆射,賜實封千戶。
祿山不得入相,聞為國忠所阻,益滋怨恨,因自請還鎮,且求兼領閑廄群牧等使,并吉溫為副。
玄宗一一允從。
祿山得步進步,并奏言所部将士,前時出征奚契丹,功效甚多,應不拘常格,超資加賞。
乃除拜将軍五百餘人,中郎将二千餘人。
所求既遂,即辭回範陽。
玄宗親禦望春亭,設宴餞行,特贈禦酒三杯,賜給祿山。
祿山跪飲畢,叩首道謝。
玄宗道:“西北二虜,委卿鎮馭,卿無負朕望!”祿山答道:“臣蒙皇上厚恩,愧無可報,一日在邊,一日誓死,決不令二虜入侵,有煩聖慮。
”寇尚可禦,似你卻不易防,奈何?玄宗大喜,自解禦衣,代披祿山身上。
祿山又喜又驚,慌忙謝恩而去,疾驅出關,舍陸乘舟,沿河直下。
萬夫挽纖相助,晝夜兼行數百裡,數日抵鎮,方語諸将道:“我此次入都,非常危險,今得脫險歸來,可為萬幸。
但笑那國忠日欲殺我,終不能損我毫發,我命在天,國忠亦何能為呢?”俨然王莽口吻。
部将一律稱賀,因置酒大會,犒壯士,選良馬,日夕經營,不遺餘力。
那深居九重的玄宗皇帝,總道他赤心可恃,毫不見疑。
祿山且遣副将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易漢将,玄宗仍欲照行。
同平章事韋見素,方為國忠所薦,得參政務,因亟至國忠第中,語國忠道:“祿山久有異志,今又有此請,明明是要謀反了。
”國忠頓足道:“我早料此賊必反,怎奈主子不聽我言,屢說無益,日前東宮進言。
也一些兒沒有成效,奈何奈何!”見素道:“且再行進谏何如?”國忠點首,約于次日入朝,同時谏诤,見素乃歸。
翌晨與國忠進見,甫經開口,玄宗即問道:“卿等疑祿山麼?”見素因極言祿山逆迹,明白顯露,所請萬不可從。
玄宗全然不理。
國忠料不能阻,緘口無言。
及退朝,顧語見素道:“我原說是無益的事情。
”見素想了一番,便道:“有了有了。
祿山出都時,高力士曾奉命送行,返白皇上,說祿山為命相中止,心甚怏怏。
據愚見想來,與其令祿山在外,得專戎事,不若召祿山入内,給以虛榮,一面令賈循鎮河東,呂知誨鎮平廬,楊光翽鎮範陽,勢分力減,狡胡便不足憂了。
”國忠鼓掌稱善,且語見素道:“我前此為了此事,曾奏黜張洎兄弟,我想命相改草,他人無一預聞,為何祿山得知?這定是張洎兄弟,暗中轉告。
可惜均出守建安,洎出守盧溪,尚是罪重罰輕呢。
”借兩人口中,補述前時情事。
見素道:“亡羊補牢,尚為未晚,請公即日奏行。
”國忠遂與見素聯名上疏,當蒙玄宗批準,即令草制。
哪知制已草就,留中不發,但遣中使輔璆琳,赍珍果往賜祿山,囑令觇變。
璆琳得祿山厚賂,還言祿山竭忠奉國,毫無二心。
玄宗遂召語國忠道:“朕知祿山不反,所以推誠相與,卿等乃以為憂,自今日始,祿山由朕自保,免緻卿等愁煩了。
”國忠逡巡謝退,随将韋見素的秘計,擱置不行。
小子有詩歎道: 狼子由來具野心,如何反望效忠忱? 主昏不悟嗟何及,大錯輕成禍日深。
玄宗既信任祿山,自謂高枕無憂,越發縱情聲色。
看官欲知宮中後事,待下回再行說明。
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如玄宗之待楊貴妃及安祿山,正中此弊。
貴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設從此不複召還,則一刀割絕,禍水不留,豈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内盅之患乎,唯其當斷不斷,故卒贻後日之憂。
祿山應召入朝,尚無叛迹,設從此不再專阃,則三鎮易人,兵權立撤,亦為一大善謀,何至有外亂之偪乎?惟其當斷不斷,故卒成他日之變。
且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追原禍始,皆自玄宗戀色之一端誤之。
天下事之最難割愛者,莫如色,為色所迷,雖有善斷之主,亦歸無斷,甚矣哉色之為害也!
國忠既恃翰為助,又屢言祿山必反,玄宗仍然未信。
國忠道:“陛下若不信臣言,試遣使征召祿山,看他果即來朝否?”玄宗乃召祿山入都。
祿山奉命即至,竟出國忠意外,于是玄宗愈不信國忠。
祿山至長安,正值玄宗至華清宮,乃轉赴行宮朝谒,且泣訴玄宗道:“臣是胡人,不識文字,陛下不次超遷,緻為右相國忠所嫉,臣恐死無日了。
”玄宗慰谕道:“有朕作主,卿可無虞。
”待祿山趨退,意欲授他同平章事,令太常卿張洎草制。
國忠聞信,忙入阻道:“祿山目不知書,雖有軍功,豈即可升為宰相?此制若下,臣恐四夷将輕視朝廷呢。
”玄宗乃命洎改草,止授祿山為尚書左仆射,賜實封千戶。
祿山不得入相,聞為國忠所阻,益滋怨恨,因自請還鎮,且求兼領閑廄群牧等使,并吉溫為副。
玄宗一一允從。
祿山得步進步,并奏言所部将士,前時出征奚契丹,功效甚多,應不拘常格,超資加賞。
乃除拜将軍五百餘人,中郎将二千餘人。
所求既遂,即辭回範陽。
玄宗親禦望春亭,設宴餞行,特贈禦酒三杯,賜給祿山。
祿山跪飲畢,叩首道謝。
玄宗道:“西北二虜,委卿鎮馭,卿無負朕望!”祿山答道:“臣蒙皇上厚恩,愧無可報,一日在邊,一日誓死,決不令二虜入侵,有煩聖慮。
”寇尚可禦,似你卻不易防,奈何?玄宗大喜,自解禦衣,代披祿山身上。
祿山又喜又驚,慌忙謝恩而去,疾驅出關,舍陸乘舟,沿河直下。
萬夫挽纖相助,晝夜兼行數百裡,數日抵鎮,方語諸将道:“我此次入都,非常危險,今得脫險歸來,可為萬幸。
但笑那國忠日欲殺我,終不能損我毫發,我命在天,國忠亦何能為呢?”俨然王莽口吻。
部将一律稱賀,因置酒大會,犒壯士,選良馬,日夕經營,不遺餘力。
那深居九重的玄宗皇帝,總道他赤心可恃,毫不見疑。
祿山且遣副将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易漢将,玄宗仍欲照行。
同平章事韋見素,方為國忠所薦,得參政務,因亟至國忠第中,語國忠道:“祿山久有異志,今又有此請,明明是要謀反了。
”國忠頓足道:“我早料此賊必反,怎奈主子不聽我言,屢說無益,日前東宮進言。
也一些兒沒有成效,奈何奈何!”見素道:“且再行進谏何如?”國忠點首,約于次日入朝,同時谏诤,見素乃歸。
翌晨與國忠進見,甫經開口,玄宗即問道:“卿等疑祿山麼?”見素因極言祿山逆迹,明白顯露,所請萬不可從。
玄宗全然不理。
國忠料不能阻,緘口無言。
及退朝,顧語見素道:“我原說是無益的事情。
”見素想了一番,便道:“有了有了。
祿山出都時,高力士曾奉命送行,返白皇上,說祿山為命相中止,心甚怏怏。
據愚見想來,與其令祿山在外,得專戎事,不若召祿山入内,給以虛榮,一面令賈循鎮河東,呂知誨鎮平廬,楊光翽鎮範陽,勢分力減,狡胡便不足憂了。
”國忠鼓掌稱善,且語見素道:“我前此為了此事,曾奏黜張洎兄弟,我想命相改草,他人無一預聞,為何祿山得知?這定是張洎兄弟,暗中轉告。
可惜均出守建安,洎出守盧溪,尚是罪重罰輕呢。
”借兩人口中,補述前時情事。
見素道:“亡羊補牢,尚為未晚,請公即日奏行。
”國忠遂與見素聯名上疏,當蒙玄宗批準,即令草制。
哪知制已草就,留中不發,但遣中使輔璆琳,赍珍果往賜祿山,囑令觇變。
璆琳得祿山厚賂,還言祿山竭忠奉國,毫無二心。
玄宗遂召語國忠道:“朕知祿山不反,所以推誠相與,卿等乃以為憂,自今日始,祿山由朕自保,免緻卿等愁煩了。
”國忠逡巡謝退,随将韋見素的秘計,擱置不行。
小子有詩歎道: 狼子由來具野心,如何反望效忠忱? 主昏不悟嗟何及,大錯輕成禍日深。
玄宗既信任祿山,自謂高枕無憂,越發縱情聲色。
看官欲知宮中後事,待下回再行說明。
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如玄宗之待楊貴妃及安祿山,正中此弊。
貴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設從此不複召還,則一刀割絕,禍水不留,豈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内盅之患乎,唯其當斷不斷,故卒贻後日之憂。
祿山應召入朝,尚無叛迹,設從此不再專阃,則三鎮易人,兵權立撤,亦為一大善謀,何至有外亂之偪乎?惟其當斷不斷,故卒成他日之變。
且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追原禍始,皆自玄宗戀色之一端誤之。
天下事之最難割愛者,莫如色,為色所迷,雖有善斷之主,亦歸無斷,甚矣哉色之為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