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公曾集 全文

關燈
晉荀公曾集題詞 荀成侯學古而佞者也。

    史責其援朱均以貳極煽褒□而偶震。

    至於鬥粟興謠踰裡成詠階禍已甚誠,無辭焉。

    勗博文明識牛鐸諧樂,勞薪炊飯鹹能辨之。

    茂先倫匹也。

    顧其文采則謝弗如泰。

    始中與傳張同造詩歌,荀尤少味,始嘆班固明堂寶鼎不可復作。

    獨其條問列和表,正笛聲樂家之論,盡稱為優。

    其他簡牘亦雲清令蓋晉初之文。

    羹玄尚存,雕幾未及,名人吐辭簡直近理。

    江左文士盛談茂先散珠太沖橫錦若,二荀者流忽而不言。

    不幾,乘大輅,笑椎輪乎無惑乎。

    六朝體制追時為工,登高望之,旗靡轍亂也。

    東漢荀氏後多顯人。

    景倩、既讓,文若公曾。

    尤媿慈明,何其子孫,位通而德儉也。

    已是名克家然乎 婁東張溥題 賦 蒲萄賦 靈運仙流,休祥允淑。

    懿彼秋方,乾元是畜,有蒲萄之珍奇,應淳和而延育。

     奏 條牒問列和諸律意狀奏 泰始十年,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張華出禦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

    太樂郎張秀等校試,其三句與杜?及左延年律法同。

    其二十二句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問協律中郎將列和辭。

    昔魏明帝時,令和承受一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各居一坊。

    歌詠講習,依此律調。

    至于都和樂時,但視其尺寸知名,皆絲竹歌詠者,皆得均合。

    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

     凡弦歌調,張清濁之制。

    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

    勗等奏,奏可。

    昔先王作樂也,以振風蕩俗,饗神祐賢,必協律呂之和。

    以節八音之中,是故郊祀朝宴。

    用之有制,歌奏分敘,清濁有宜。

    故曰五聲十二律,還相為宮。

    此經傳寄籍可得而知者也。

    如和對辭笛之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應。

    吹其聲均,多不諧合。

    又辭先師傳笛,別以清濁,直以長短,工人裁制,舊不依律。

    是為作笛無法。

    而和寫笛造律,又令琴瑟歌詠從之為正。

    非所以稽古先哲,垂顯於後者也。

    謹條牒諸律問和意狀如左,及依典制,用十二律造笛象十二枚。

    聲均調和。

    器用便利,講肆彈擊,必和律呂。

    況乎宴饗萬國,奏之廟堂者哉。

    雖伶夔曠遠,至音難精,猶疑儀形古者,以求厥衷,合乎經理,於制為詳。

    若可施行,請更部笛工,選竹造作,下太樂樂府。

    施行平議,諸杜夔左延年律,可皆留其禦府。

    笛正聲下,徵各一具,皆銘題作者姓名,其餘無所施用,還付禦府毀。

    祐宋書作左中用勗又問和作笛,為可依十二律。

    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後乃以為樂不?和辭太樂東廂長笛正聲,已長四尺二寸。

    令當復取其下徵之聲,於法聲濁者笛當長,記其尺寸,乃五尺有餘,和者日作之,不可吹也。

    又笛諸孔,雖不校試。

    意謂不能得一孔輒應一律也。

    按太樂四尺一寸,笛正聲均應蕤賓。

    以十二律還相為宮,推法下徵之孔,當應律大呂。

    大呂笛長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長五尺餘。

    輒令太樂郎劉秀、鄧昊等,依律作大呂笛以示和。

    又吹七律一孔,一校,聲皆相應。

    然後令郝生鼓箏、宋同吹笛,以為雜引相和諸曲。

    乃辭曰:「自和父祖漢世以來,笛家相傳,不知此法。

    而令調均與律相應。

    實非所及也。

    」郝生、魯基、種整、朱夏皆與和同。

     又問和笛有六孔,及其體中之空為七。

    和為能盡名其宮商角徵羽孔,調與不調,以何檢知?和辭先師相傳吹笛,但以作曲相語。

    為某曲當舉某指。

    初不知七孔盡應何聲也。

    若當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舊像訖。

    但吹取鳴者,初不復校其諸孔調與不調也。

    按周禮調樂,金石有十定之聲,是故造鐘磬者依律調之。

    然後施於廂懸。

    作樂之時,諸音皆受鐘磬之均,即為悉應律也。

    至於饗宴殿堂之上,無廂懸鐘磬,以笛有一定調,故諸絃歌皆從笛為。

    是為笛由鐘磬宜必合於律呂。

    如和所對,直以意造,率短一寸。

    七孔聲鈞,不知其皆應何律。

    調與不調,無以撿正。

    為取竹之鳴者,為無法制。

    輒令部郎劉秀、鄧昊、王豔、魏邵等,與笛工參其作笛。

    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聲,然後器象有制,音均和協。

    又問和元不知律呂之義,作樂音均,高下清濁之調,當以何名之?和辭每合樂時,隨歌者聲之清濁。

    用笛之長短,假令聲濁者用三尺二笛,因名之三尺二調也;聲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二尺九調。

    漢魏相傳,施行皆然。

    按周禮奏六樂,乃奏黃鐘;歌大呂,乃奏太簇;歌應鐘,皆以律呂之義。

    紀歌奏清濁,而和所稱以二尺三尺為名。

    雖漢魏用之,俗而不典。

    部郎劉秀鄧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應無射之。

    律若宜用長笛,執樂者曰:「請奏無射。

    周語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

    』」示民軌儀也。

    二尺八寸四分四釐,應黃鐘之律;若宜用短笛,執樂者曰:「請奏黃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