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公曾集 全文

關燈


    周語曰:『黃鐘,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

    』」是則歌奏之義,當和經禮,考之古典,於制為雅。

     表 辭尚書令表 從六官所長,冢宰為首,秦公卿贊,以丞相禦史為寇。

    令者尚書令總此三者,非臣駑闇所宜忝竊。

     讓豫州大中正表 被敕以臣為豫州大中正。

    臣與州閭鄉黨,初不相接。

    臣本州十郡方與他郡人數倍多。

    品藻人物,以正豫州請論。

    此乃臧否之本,風俗所重。

     讓樂事表 臣掌著作,又知秘書。

    今覆校錯誤十餘萬卷書,不可倉卒復兼他職,必有廢□。

     答問三公表 鹹寧四年,司徒王曾遷太宰,詔問勗。

    司徒處當得,人副遠近之望,并治事件才誰可也?勗表。

    三公具瞻之望,誠不可用非其人。

    昔魏文帝用賈詡,孫權笑之。

    尚書令李胤,忠亮高潔,堪處台輔。

     薦三公保傅表 三公保傅,宜得其人。

    若使楊珧參輔東宮,必當仰稱聖意。

    尚書令衛瓘、吏部尚書山濤,皆可為司徒。

    如以瓘新為令,未出者,濤及其入。

     對 議遣王公之國對 如詔準古方伯選才,使軍國各隨方面為都督。

    誠如明旨,至於割正封疆。

    使親疏不同,誠為佳矣。

    然分裂舊土,猶懼多所搖動,必使人心忽擾。

    思惟竊宜如前,若於事不得,不時有所轉封,而不至分割土域。

    有所損奪者,可隨宜節度。

    其五等體國經遠,實不成制度。

    然但虛名,其於實事,略與就郡縣鄉亭無異。

    若造次改奪,恐不能不以為恨。

    今方了其大者,以為五等,可須後裁度。

    凡是雖有久而益善者,若臨時或有不解,亦不可忽。

     議增制文法對 門下啟通事令史伊羨、趙鹹為舍人,對掌文法,詔以問勗,勗對。

    今天下幸賴陛下聖德,六合為一,望道化隆洽,垂之將來。

    而門下上稱程鹹、張惲,下稱此等,欲以文法為政,皆愚臣所未達者。

    昔張釋之諫漢文謂:獸圈嗇夫,不宜見用。

    邴吉住車,明調和陰陽之本。

    此二人豈不知小吏之惠誠重惜大化也。

    昔魏武帝使中軍司荀攸典刑獄。

    明帝時,猶以付內常侍。

    以臣所聞,明帝時唯有通事劉泰等,官不過與殿中同號耳。

    又頃言論者皆雲,省官減事,而求益吏者相尋矣,多雲尚書郎大令史。

    不親文書,乃委付書令史及幹誠吏,多則相倚也。

    增置文法之職適恐更耗擾台閣,臣竊謂不可。

     議 省吏議 時議省州郡縣半吏以赴農功,勗議雲。

     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昔蕭曹相漢,載其清靜,至畫一之歌,此清心之本也。

    漢文垂拱,幾制形措,此省事也。

    光武併合吏員,縣官國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

    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併合郡縣,此省吏也。

    今必求之於本,則宜以省事為先。

    凡居位者,使務思蕭曹之心,以翼佐大化,篤義行,崇敦睦。

    使媚寵忘本者不得容,而偽行自息。

    浮華者懼矣,重敬讓,尚止足,令賤不妨貴,少不陵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則上下相安,遠近相信矣。

    位不可以進趣,譽不可以朋黨求。

    則是非不妄而明,官人不惑於聽矣。

    去奇技,抑異說,好變舊以徼非常之利者,必加其刑。

    則官業有常,人心不遷矣。

    事則留政稽,政稽則功廢,處位者而孜孜不怠。

    奉職司者而夙夜不懈,則雖在契瓶,而守不假器矣。

    使信若金石,小失不害大政。

    忍忿捐以容之。

    簡文案略細苛命之。

    所施必使人易視,願之如陽春,畏之如雷震。

    勿使微文煩擾,為百吏所黷。

    二三之命,為百姓所饜。

    則使吏竭其誠,上悅下命矣。

    設官分職,委事責成。

    君子心競而不力爭,量能受任,思不出位,則官無異業,政典不奸矣。

    凡此,皆愚所謂省事之本也。

    苟無此愆,雖不省吏,天下必謂之省矣。

    若欲省官,私謂九寺可併於尚書蘭臺宜省付三府。

    然施行歷代,世之所習。

    是以久抱愚懷,而不敢言。

    至於省事,實以為善。

    若直作大例,皆減其半,恐文武眾官、郡國職業,及事之興廢,不得皆同。

    凡發號施令,典而當則安。

    倘有駁者,或緻壅否。

    凡職所臨履,先精其得失,使忠信之官、明察之長,各裁其中,先條上言之。

    然後混齊大體,詳宜所省,則令下必行,不可搖動。

    如其不爾,恐適惑人聽比前行所省,皆須臾輒復,或激或滋繁,亦不可不重。

     甲乙議 昔鄉裡鄭子群,娶陳司空從妹,後隔呂布之亂,不復相知存亡,更娶鄉裡蔡氏女。

    徐州平定,陳氏得還,遂兩妃並存。

    蔡氏之子字元釁,為陳氏服嫡母之服,事陳公已從舅之禮。

    族兄宗伯曾責元釁為抑其親。

    鄉裡先達以元釁為合宜,不審此事粗相似否。

    又王昌前母服益略同。

     書 為文王與孫皓書 時遣吳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