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吳用賺金鈴吊挂 宋江鬧西嶽華山

關燈
甯,共八個人,悄悄止帶五百餘人下山,徑到渭河渡口,李俊、張順、楊春已奪下十餘隻大船在彼。

    吳用便教花榮、秦明、徐甯、呼延灼四個埋伏在岸上;宋江、吳用、朱仝、李應下在船裡;李俊、張順、楊春把船都去灘頭藏了。

    衆人等候了一夜。

     次日天明,聽得遠遠地鑼鳴鼓響,三隻官船到來。

    船上插着一面黃旗,上寫“欽奉聖旨西嶽降香太尉宿元景”。

    宋江看了,心中暗喜道:“昔日玄女有言:‘遇宿重重喜。

    ’今日既見此人,必有主意。

    ”太尉官船将近河口,朱仝、李應各執長槍,立在宋江、吳用背後。

    太尉船到,當港截住。

    船裡走出紫衫銀帶虞候二十餘人,喝道:“你等甚麼船隻?敢當港攔截住大臣!”宋江執着骨朵,躬身聲喏。

    吳學究立在船頭上,說道:“梁山泊義士宋江,謹參祗候。

    ”船上客帳司出來答道:“此是朝廷太尉,奉聖旨去西嶽降香。

    汝等是梁山泊義士,何故攔截?”吳用道:“俺們義士,隻要求見太尉尊顔,有告複的事。

    ”客帳司道:“你等是甚麼人,造次要見太尉!”兩邊虞候喝道:“低聲!”宋江說道:“暫請太尉到岸上,自有商量的事。

    ”客帳司道:“休胡說!太尉是朝廷命臣,如何與你商量!”宋江道:“太尉不肯相見,隻怕孩兒們驚了太尉。

    ”朱仝把槍上小号旗隻一招動,岸上花榮、秦明、徐甯、呼延灼引出馬軍來,一齊搭上弓箭,都到河口,擺列在岸上。

    那船上梢公都驚得鑽入梢裡去了。

     客帳司人慌了,隻得入去禀複。

    宿太尉隻得出到船頭上坐定。

    宋江躬身唱喏道:“宋江等不敢造次。

    ”宿太尉道:“義士何故如此邀截船隻?”宋江道:“某等怎敢邀截太尉,隻欲求請太尉上岸,别有禀複。

    ”宿太尉道:“我今特奉聖旨,自去西嶽降香,與義士有何商議?朝廷大臣如何輕易登岸!”宋江道:“太尉不肯時,隻恐下面伴當亦不相容。

    ”李應把号帶槍一招,李俊、張順、楊春一齊撐出船來。

    宿太尉看見大驚。

    李俊、張順明晃晃掣出尖刀在手,早跳過船來,手起,先把兩個虞候攧下水裡去。

    宋江連忙喝道:“休得胡做,驚了貴人!”李俊、張順撲地也跳下水去,早把兩個虞候又送上船來。

    張順、李俊在水面上如登平地,托地又跳上船來,吓得宿太尉魂不着體。

    宋江喝道:“孩兒們且退去,休得驚着太尉貴人。

    俺自慢慢地請太尉登岸。

    ”宿太尉道:“義士有甚事,就此說不妨。

    ”宋江道:“這裡不是說話處,謹請太尉到山寨告禀,并無損害之心。

    若懷此念,西嶽神靈誅滅。

    ”到此時候,不容太尉不上岸。

    宿太尉隻得離船上了岸。

    衆人牽過一匹馬來,扶策太尉上了馬,不得已随衆同行。

    有詩為證: 玉節龍旗出帝鄉,雲台觀裡去燒香。

     卻憐水寨神謀捷,暫假威名救困亡。

     宋江先叫花榮、秦小朋友陪奉太尉上山。

    宋江随後也上了馬,分川教把船上一應人等并禦香、祭物、金鈴吊挂,齊齊收拾上山,隻留下李俊、張順帶領一百餘人看船。

    一行衆頭領都到山上。

    宋江下馬入寨,把宿太尉扶在聚義廳上當中坐定,衆頭領兩邊侍立着。

    宋江下了四拜,跪在面前,告複道:“宋江原是郓城縣小吏,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權借梁山水泊避難,專等朝廷招安,與國家出力。

    今有兩個兄弟,無事被賀太守生事陷害,下在牢裡。

    欲借太尉禦香儀從,并金鈴吊挂去賺華州,事畢拜還。

    于太尉身上并無侵犯。

    乞太尉鈞鑒。

    ”宿太尉道:“不争你将了禦香等物去,明日事露,須連累下官。

    ”宋江道:“太尉回京,都推在宋江身上便了。

    ” 宿太尉看了那一班人模樣,怎生推托得,隻得應允了。

    宋江執盞擎杯,設筵拜謝。

    就把太尉帶來的人穿的衣服都借穿了。

    于小喽啰數内,選揀一個俊俏的,剃了髭須,穿了太尉的衣服,扮做宿元景;宋江、吳用扮做客帳司;解珍、解寶、楊雄、石秀扮做虞候;小喽啰都是紫衫銀帶,執着旌節、旗幡、儀仗、法物,擎擡了禦香、祭禮、金鈴吊挂;花榮、徐甯、朱仝、李應扮做四個衙兵。

    朱武、陳達、楊春款住太尉并跟随一應人等,置酒管待。

    卻教秦明、呼延灼引一隊人馬,林沖、楊志引一隊人馬,分作兩路取城。

    教武松預先去西嶽門下伺候,隻聽号起行事。

    戴宗先去報知。

     話休絮繁。

    且說一行人等離了山寨,徑到河口下船而行。

    不去報與華州太守,一徑奔西嶽廟來。

    戴宗報知雲台觀觀主并廟裡職事人等,直至船邊,迎接上岸。

    香花燈燭,幢幡寶蓋,擺列在前。

    先請禦香上了香亭,廟裡人夫扛擡了,導引金鈴吊挂前行。

    觀主見太尉,吳學究道:“太尉一路染病不快,且把轎子來。

    ”左右人等扶策太尉上轎,徑到嶽廟裡官廳内歇下。

    客帳司吳學究對觀主道:“這是特奉聖旨,赍捧禦香、金鈴吊挂來與聖帝供養。

    緣何本州官員輕慢,不來迎接?”觀主答道:“已使人去報了,敢是便到。

    ” 說猶未了,本州先使一員推官,帶領做公的五七十八大将着酒果,來見太尉。

    原來那扮太尉的小喽啰,雖然模樣相似,卻言語發放不得。

    因此隻教裝做染病,把靠褥圍定在床上坐。

    推官看了,見來的旌節、門旗、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