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回 吳用賺金鈴吊挂 宋江鬧西嶽華山

關燈
詩曰: 堪歎梁山智術優,舍身捐命報冤仇。

     神機運處良平懼,妙算行時鬼魅愁。

     平地已疏英士獄,青山先斬佞臣頭。

     可憐天使真屍位,坐閱危亡自不羞。

     話說賀太守把魯智深賺在後堂内,喝聲:“拿下!”衆多做公的把魯智深捉住,卻似皂雕追紫燕,猶如猛虎啖羊羔。

    衆做公的把魯智深簇擁到廳階下,賀太守喝道:“你這秃驢從那裡來?”魯智深應道:“灑家有甚罪犯?”太守道:“你隻實說,誰教你來刺我?”魯智深道:“俺是出家人,你卻如何問俺這話?”太守喝道:“恰才見你這秃驢意欲要把禅杖打我轎子,卻又思量不敢下手。

    你這秃驢好好招了!”魯智深道:“灑家又不曾殺你,你如何拿住灑家,妄指平人?”太守喝罵:“幾曾見出家人自稱‘灑家’?這秃驢必是個關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強賊,來與史進那厮報仇。

    不打如何肯招。

    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秃驢!”魯智深大叫道:“不要打傷老爺!我說與你:俺是梁山泊好漢花和尚魯智深。

    我死倒不打緊,灑家的哥哥宋公明得知,下山來時,你這顆驢頭趁早兒都砍了送去。

    ”賀太守聽了大怒,把魯智深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來釘了,押下死囚牢裡去。

    一面申聞都省,乞請明降如何。

    禅杖、戒刀,封入府堂裡去了。

     此時哄動了華州一府。

    小喽啰得了這個消息,飛報上山來。

    武松大驚道:“我兩個來華州幹事,折了一個,怎地回去見衆頭領?”正沒理會處,隻見山下小喽啰報道:“有個梁山泊差來的頭領,喚作神行太保戴宗,見在山下。

    ”武松慌忙下來,迎接上山,和朱武等三人都相見了,訴說魯智深不聽谏勸失陷一事。

    戴宗聽了大驚,道:“我不可久停久住了,就便回梁山泊報與哥哥知道,早遣兵将前來救取。

    ”武松道:“小弟在這裡專等,萬望兄長早去,急來救應則可。

    ” 戴宗吃了些素食,作起神行法去了,再回梁山泊來。

    三日之間,已到山寨。

    見了晁、宋二頭領,具說魯智深因救史進,要刺賀太守被陷一事。

    宋江聽罷,失驚道:“既然兩個兄弟有難,如何不救!我等不可擔閣,便須點起人馬,作三隊而行。

    ”前軍點五員先鋒:花榮、秦明、林沖、楊志、呼延灼,引領一千甲馬,二千步軍先行,逢山開路,遇水疊橋。

    中軍領兵主将宋公明,軍師吳用,朱仝、徐甯、解珍、解寶,共是六個頭領,馬步軍兵二千。

    後軍主掌糧草,李應、楊雄、石秀、李俊、張順,共是五個頭領押後,馬步軍兵二千。

    共計七千人馬,離了梁山泊。

    端的是:槍刀流水急,人馬撮風行。

    直取華州來。

    在路趱行,不止一日,早過了半路,先使戴宗去報少華山上。

    朱武等三人安排下豬羊牛馬,醞造下好酒等候。

    有詩為證: 智深雄猛不淹留,便向州中去報仇。

     計拙不能成大事,反遭枷鎖入幽囚。

     再說宋江軍馬三隊都到少華山下。

    武松引了朱武、陳達、楊春三人,又下山拜請宋江、吳用并衆頭領,都到山寨裡坐下。

    宋江備問城中之事。

    朱武道:“兩個頭領已被賀太守監在牢裡,隻等朝廷明降發落。

    ”宋江與吳用說道:“怎地定計去救史進、魯智深?”朱武說道:“華州城郭廣闊,濠溝深遠,急切難打。

    隻除非得裡應外合,方可取得。

    ”吳學究道:“明日且去城邊看那城池,如何用計,卻再商量。

    ”宋江飲酒到晚,巴不得天明,要去看城。

    吳用谏道:“城中監着兩隻大蟲在牢裡,如何不做提備?白日未可去看。

    今夜月色必然明朗,申牌前後下山,一更時分可到那裡窺望。

    ”當日捱到午後,宋江、吳用、花榮、秦明、朱仝,共是五騎馬下山,迤逦前行。

    初更時分,已到華州城外。

    在山坡高處,立馬望華州城裡時,正是二月中旬天氣,月華如晝,天上無一片雲彩。

    看見華州周圍有數座城門,城高地壯,塹濠深闊。

    看了半晌,遠遠地望見那西嶽華山時,端的是好座名鎮高山!怎見得?但見: 峰名仙掌,觀隐雲台。

    上連玉女洗頭盆,下接天河分派水。

    乾坤皆秀,尖峰仿佛接雲根;山嶽惟尊,怪石巍峨侵鬥柄。

    青如潑黛,碧若浮藍。

    張僧繇妙筆畫難成,李龍眠天機描不就。

    深沉洞府,月光飛萬道金霞;崒嵂岩崖,日影動千條紫焰。

    傍人遙指,雲池深内藕如船;故老傳聞,玉井水中花十丈。

    巨靈神忿怒,劈開山頂逞神通;陳處士清高,結就茅庵來盹睡。

    千古傳名推華嶽,萬年香火祀金天。

     宋江等看了西嶽華山,見城池厚壯,形勢堅牢,無計可施。

    吳用道:“且回寨裡去,再作商議。

    ”五騎馬連夜回到少華山上。

    宋江眉頭不展,面帶憂容。

    吳學究道:“且差十數個精細小喽啰下山,去遠近探聽消息。

    ”三日之間,忽有一人上山來報道:“如今朝廷差個殿司太尉,将領禦賜金鈴吊挂來西嶽降香,從黃河入渭河而來。

    ”吳用聽了便道:“哥哥休憂,計在這裡了。

    ”便叫李俊、張順:“你兩個與我如此如此而行。

    ”李俊道:“隻是無人,不識地境,得一個引領路道最好。

    ”白花蛇楊春便道:“小弟相幫同去如何?”宋江大喜。

    三個下山去了。

    次日,吳學究請宋江、李應、朱仝、呼延灼、花榮、秦明、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