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告到官裡來,也隻好裝聾作啞,不去理他。
那和尚膽子越來越大,後來索興連官家眷屬也被拐騙去了。
這時塘栖地方有一個紳士姓楊,曾經做關外總兵,養病在家。
他有一位姨太太名叫琳娘,原是窯姐兒出身,隻因她面貌長得十分标緻,這楊總兵十分寵愛她。
琳娘一向信佛,聽說杭州地方迎接高僧、建設道場,便和總兵說知,要到杭州燒香去。
總兵官也依她,親自陪她到杭州來。
誰知隻到了三天,那琳娘便不見丁;四處找尋,毫無影蹤。
這總兵急了,告到将軍衙門裡,那将軍派了幾個親兵幫他找尋。
後來這總兵偶然從琳娘貼身丫頭口風裡聽出來,才知道他的姨太太是被五台山來的和尚騙去的。
他原是一個武夫,聽了這個話如何忍得,便立時帶了自己的跟随打進廟去。
果然在地窯裡找到了。
這地窯打扮得錦帳繡帷,鋪着長枕大被,點着不夜天燈;那琳娘和别家十多個婦女都關在窯子裡。
總兵急找那和尚時已逃得無影無蹤,氣得那總兵咆哮如雷,帶着琳娘,要趕上蘇州去叩阍上告。
慌得那杭州一班官紳一齊來勸阻,又由大家湊了十萬銀錢,算是遮羞錢。
送他回鄉去,那走失的三十六個婦女一時都找得,由地方備了船隻,個個送她們回家去。
這一場大鬧,把個莊嚴的佛場打得七零八落。
看看接駕的日期一天近似一天,那道場必須重新修建,且不去說他;最為難的,在這短促日期,到什麼地方去請名僧來主持講壇?後來還是那韓紳士想出一個救急的法子來,說:“杭州是文人荟萃之區,深通佛典的讀書人一定不少,我們何妨把他們請來,暫時剃度,分主講壇。
”韓紳士這個主意一出,那一班寒土略通佛典的,都來應募。
韓紳士自己也懂些大乘小乘的法門,便一個個當面試過;揀幾個文理通順、聰明有口才的,便給他們剃度了,分住各山寺院。
和他們約定,倘能奏對稱旨的,便永遠做和尚,送他二萬兩銀錢;沒有接過駕的,待皇上回銮以後,任聽回俗,另送他四千兩銀錢酬勞。
内中有一個程的,一個姓方的,一個姓餘的,一個姓顧的,四個人都是深通佛典,辯才無礙。
韓紳士給他們都改了名字,姓程的改名法磐,住持昭慶寺;姓方的改名惠林,住持淨慈寺;姓餘的改名拾得,住持天竺寺;姓顧的改名寶相,住持靈隐寺。
内中要算法磬最是機警,便在昭慶寺前建設大法場,設七七四十九日水陸道場。
夜間請法磬大師登壇說法。
那法場在平地上搭蓋百丈彩棚,四面挂滿了旗幡寶蓋,莊嚴佛像;做起道場來,铙鼓殷地,梵吹振天,燭光徹宵,火城列矩,香煙缭繞,熏聞數裡。
善男信女,憧憧往來:“南無”之聲,響徹雲霄。
講壇上更是莊嚴,彩結樓閣,高矗半天;蓮座上端坐着法磬大師,合掌閉目,金光滿面。
台上燈燭輝煌,香煙氤氲;老僧入定,望去好似金裝佛像。
台下甬道兩旁,站立着五千僧人,整齊肅靜;地上鋪着尺許厚的花毯,人在上面走着,寂靜無嘩。
那四方來瞻禮的男女,萬頭擁擠,如海潮生;走進門來,個個都合掌低頭,屏息侍立。
大門外用金底黃宇繡成“奉旨建設道場”六個大字,兩邊豎起下馬牌,上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下車”字樣。
那和尚打坐一日,到夜裡說起法來,真是聲如洪鐘,舌粲蓮花,說得個個點頭,人人皈依。
說到第十四日上,聖駕已到,接駕官紳把各寺住持的名單進呈禦覽,皇帝見設廣大道場,心中第一個歡喜,那皇太後是信佛的,說起當初聖祖在日,如何與佛有緣。
這杭州西湖又是一個佛地,是宜優禮僧人,廣闡佛法,那乾隆皇帝便奉着太後親監道場。
皇帝吩咐:在場的都是佛門弟子,一列平等;許人民瞻禮聖顔,不用回避。
法磬和尚高座講台,見禦駕降監,他也若無其事,自在說法,那皇帝和皇太後帶了全城官員,便在壇下恭聽。
直到講完了,那法磐才下台來,恭接禦駕。
皇帝笑問道:“和尚從何處來?”法磬答道:“從來處來。
”皇帝這時手中正拿着一柄折忘扇,猛向法磬頭上打了一下;而在兩旁侍從的官員見此大驚失色,意謂天子震怒。
看看皇帝臉上,卻笑容滿面。
大家正在詫異的時候,忽聽得法磐喉中大喊一聲,哄哄地響着,好似打磬子一般,那聲音漸長漸遠。
皇帝聽了,大笑道:“和尚錯了!他磬等不得你磬,你磐乃不應比我磬。
什麼道理?“法磬大聲答道:”磬亦知守法,非法不敢出聲。
“皇帝說道:”和尚又錯了!你聲非聲,你法亦非法;那末你磬也非磬,有什麼敢不敢!又有什麼守不守?又為什麼要出聲?你要出聲便聲,更何法容得你守?“法磬也笑着答道:”和尚沒有扇子,所以和尚是磬;和尚是磬,不是磬聲,所以和尚是法。
如今是和尚錯了,扇子來了,磬聲若出,和尚圓寂
那和尚膽子越來越大,後來索興連官家眷屬也被拐騙去了。
這時塘栖地方有一個紳士姓楊,曾經做關外總兵,養病在家。
他有一位姨太太名叫琳娘,原是窯姐兒出身,隻因她面貌長得十分标緻,這楊總兵十分寵愛她。
琳娘一向信佛,聽說杭州地方迎接高僧、建設道場,便和總兵說知,要到杭州燒香去。
總兵官也依她,親自陪她到杭州來。
誰知隻到了三天,那琳娘便不見丁;四處找尋,毫無影蹤。
這總兵急了,告到将軍衙門裡,那将軍派了幾個親兵幫他找尋。
後來這總兵偶然從琳娘貼身丫頭口風裡聽出來,才知道他的姨太太是被五台山來的和尚騙去的。
他原是一個武夫,聽了這個話如何忍得,便立時帶了自己的跟随打進廟去。
果然在地窯裡找到了。
這地窯打扮得錦帳繡帷,鋪着長枕大被,點着不夜天燈;那琳娘和别家十多個婦女都關在窯子裡。
總兵急找那和尚時已逃得無影無蹤,氣得那總兵咆哮如雷,帶着琳娘,要趕上蘇州去叩阍上告。
慌得那杭州一班官紳一齊來勸阻,又由大家湊了十萬銀錢,算是遮羞錢。
送他回鄉去,那走失的三十六個婦女一時都找得,由地方備了船隻,個個送她們回家去。
這一場大鬧,把個莊嚴的佛場打得七零八落。
看看接駕的日期一天近似一天,那道場必須重新修建,且不去說他;最為難的,在這短促日期,到什麼地方去請名僧來主持講壇?後來還是那韓紳士想出一個救急的法子來,說:“杭州是文人荟萃之區,深通佛典的讀書人一定不少,我們何妨把他們請來,暫時剃度,分主講壇。
”韓紳士這個主意一出,那一班寒土略通佛典的,都來應募。
韓紳士自己也懂些大乘小乘的法門,便一個個當面試過;揀幾個文理通順、聰明有口才的,便給他們剃度了,分住各山寺院。
和他們約定,倘能奏對稱旨的,便永遠做和尚,送他二萬兩銀錢;沒有接過駕的,待皇上回銮以後,任聽回俗,另送他四千兩銀錢酬勞。
内中有一個程的,一個姓方的,一個姓餘的,一個姓顧的,四個人都是深通佛典,辯才無礙。
韓紳士給他們都改了名字,姓程的改名法磐,住持昭慶寺;姓方的改名惠林,住持淨慈寺;姓餘的改名拾得,住持天竺寺;姓顧的改名寶相,住持靈隐寺。
内中要算法磬最是機警,便在昭慶寺前建設大法場,設七七四十九日水陸道場。
夜間請法磬大師登壇說法。
那法場在平地上搭蓋百丈彩棚,四面挂滿了旗幡寶蓋,莊嚴佛像;做起道場來,铙鼓殷地,梵吹振天,燭光徹宵,火城列矩,香煙缭繞,熏聞數裡。
善男信女,憧憧往來:“南無”之聲,響徹雲霄。
講壇上更是莊嚴,彩結樓閣,高矗半天;蓮座上端坐着法磬大師,合掌閉目,金光滿面。
台上燈燭輝煌,香煙氤氲;老僧入定,望去好似金裝佛像。
台下甬道兩旁,站立着五千僧人,整齊肅靜;地上鋪着尺許厚的花毯,人在上面走着,寂靜無嘩。
那四方來瞻禮的男女,萬頭擁擠,如海潮生;走進門來,個個都合掌低頭,屏息侍立。
大門外用金底黃宇繡成“奉旨建設道場”六個大字,兩邊豎起下馬牌,上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下車”字樣。
那和尚打坐一日,到夜裡說起法來,真是聲如洪鐘,舌粲蓮花,說得個個點頭,人人皈依。
說到第十四日上,聖駕已到,接駕官紳把各寺住持的名單進呈禦覽,皇帝見設廣大道場,心中第一個歡喜,那皇太後是信佛的,說起當初聖祖在日,如何與佛有緣。
這杭州西湖又是一個佛地,是宜優禮僧人,廣闡佛法,那乾隆皇帝便奉着太後親監道場。
皇帝吩咐:在場的都是佛門弟子,一列平等;許人民瞻禮聖顔,不用回避。
法磬和尚高座講台,見禦駕降監,他也若無其事,自在說法,那皇帝和皇太後帶了全城官員,便在壇下恭聽。
直到講完了,那法磐才下台來,恭接禦駕。
皇帝笑問道:“和尚從何處來?”法磬答道:“從來處來。
”皇帝這時手中正拿着一柄折忘扇,猛向法磬頭上打了一下;而在兩旁侍從的官員見此大驚失色,意謂天子震怒。
看看皇帝臉上,卻笑容滿面。
大家正在詫異的時候,忽聽得法磐喉中大喊一聲,哄哄地響着,好似打磬子一般,那聲音漸長漸遠。
皇帝聽了,大笑道:“和尚錯了!他磬等不得你磬,你磐乃不應比我磬。
什麼道理?“法磬大聲答道:”磬亦知守法,非法不敢出聲。
“皇帝說道:”和尚又錯了!你聲非聲,你法亦非法;那末你磬也非磬,有什麼敢不敢!又有什麼守不守?又為什麼要出聲?你要出聲便聲,更何法容得你守?“法磬也笑着答道:”和尚沒有扇子,所以和尚是磬;和尚是磬,不是磬聲,所以和尚是法。
如今是和尚錯了,扇子來了,磬聲若出,和尚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