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朋黨六案
關燈
小
中
大
與僧孺怨益深。
上亦悔絕降非計,尤僧孺失策,出為淮南節度使。
召李德裕還,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而罷李宗闵。
太和七年,李訓、鄭注皆恨德裕,複引宗闵以敵之。
上遂相宗闵而罷德裕于興元。
于是,兩家朋黨,互相擠援。
上每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黨難。
”及武宗即位,會昌元年,複召德裕同平章事,加太尉衛國公,貶牛僧孺為循州長史,流李宗闵于封州。
德裕專權日久,頗徇愛憎,中外惡之。
武宗崩,宣帝即位,複罷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再貶崖州司戶而卒。
盡反德裕之政,凡為所薦者,皆構陷之。
自長慶元年曆五朝,而黨锢之禍不解,唐室亦壞而牛、李亦衰。
論曰:怨之毒,甚矣哉!一人之私,遂至盤據五朝而亡人之國。
竟究身名不立,兩相平焉。
觀此亦可衰其氣矣。
四、章惇黨锢元符名賢 宋哲宗紹聖元年,複以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引用蔡京、蔡卞、林希、曾布等,盡複王安石新法。
以司馬光為黨首,流呂大方、劉摯、蘇轍、範純仁等于嶺南,貶韓維等三十人于遠州,禁锢其子孫,範祖禹、劉安世于化梅二州。
欲置之死地,嘗擢土豪為判官,使過梅州殺之。
未三十裡,嘔血而死,因而獲免。
于是,元符名臣排斥殆盡。
一日之中,布滿海甸。
哲宗崩,徽宗立,追複呂大方、劉摯等官,黜章惇于潭州。
靖國六年,台谏論迷國罔上,屠毒缙紳,乃複貶雷州司戶而卒。
初,蘇轍為谪于雷州,不許占官舍,遂僦民屋。
又以為擅奪民居,使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止。
至是,轍還惇至,問舍于民,民曰:“前蘇公來,為所害,幾破我家,今不可得。
”惇遂露處。
是亦一快報雲。
論曰:曆代黨锢之禍,其為害雖一,随世代為升降。
黨之中亦有分焉。
如東漢黨禍,始于諸君子,八顧、八及互相标榜,違尊養時晦之道,故為閹宦所中,不十年而國亡。
至唐牛、李之黨,起于對策私恨,彼此排擯,曆五朝而唐遂衰,已不及東漢諸儒以道自立者矣。
然德裕、僧孺,猶稱唐室名臣,但城府未化耳。
至宋元間,則俨然群小盈廷,芟蘭樹艾。
蜀洛諸儒,一網打盡,禦書黨人之碑,遍布僞學之禁,始于安石,成于蔡京,較漢、唐更卑矣。
倘徽宗能以黜章之心,不為蠱惑,豈非大有為之主哉?倏然雲翳蔽空,炀竈借叢,反為諸奸下石焉。
何前後兩截耶?如人元氣不調,五髒之中,必成壅塊。
始而知痛,猶可療也。
久則習為自然,散于百脈之間,而人遂以亡焉。
嗚呼!宰相必曰鹽梅,将以善其調也。
五、嵇康高曠 晉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與阮籍及兄子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相友善,号“竹林七賢”。
皆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
當時士大夫皆以為賢,争慕效之,謂之“放達”。
鐘會聞康名造之。
康箕踞而煅,不為之禮。
會深銜之。
山濤為吏部郎,舉康自代。
康因言不堪流俗,而菲薄湯、武,司馬昭聞之,以為謗己。
會因谮康言論放蕩,害時亂政,宜早除之。
遂被殺。
康嘗詣隐者孫登,登曰:“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故“竹林七賢”多無令終,以成晉室清談之禍。
論曰:《晉書》曰:夫學非常,則物靡不通。
理有忘言,則在情斯遣。
其進也,扶俗同坐,不拘名利;其退也,餐和履順,以保天真。
若乃一其本源,體無為之用。
分其華葉,開寓言之道,是以伯陽垂範,鳴謙置式。
欲崇諸己,先下于人,猶大樂無聲而跄鸾斯應者也。
莊生放達其旨而弛辭無窮,棄彼榮華而俯輕爵位,懷其道術則顧蔑王公。
舔痔兼車,鳴鸢吞腐,以茲自口,于焉玩物,殊異虛舟,有同攘臂。
嵇、阮竹林之會,劉卑芳尊之友,馳騁莊門,排登李室。
若夫儀天布憲,百官從軌,經禮之外,棄而不存,是以帝堯縱許由于埃之表,光武舍子陵于潺之濑。
松蘿低舉,用以優遊;岩水澄華,茲焉賜隐;臣行厥志,主有嘉名。
至于嵇康遺巨源之書,阮氏創先生之傳,軍谘散發,吏部盜樽,豈以世疾名流?茲焉自垢,臨煅皂而不回,登廣武而長歎,則嵇琴絕響,阮氣徒存。
通其旁徑,必風俗,合以效官,居然屍素。
軌躅之外,或有可觀者焉。
鹹能符契情靈,各敦終始,怆神交于晚笛,或相思而勸駕,然而無補于世道也。
六、郭解以俠族 郭解,漢武時遊俠也。
短小精悍,陰賊成奸,以軀借人報仇,殺人甚衆。
年長折節輕财好施,喜聲名,故遠近惡少皆宗之。
其所睚眦,必為報之而無免者。
及武帝徙豪強茂陵,吏籍解名,解不願,屬大将軍衛青言其貧。
武帝曰:“解布衣,能使大将軍為之言,不貧。
”卒徙解。
送之者幾萬人,車數千輛。
解兄子恃解勢殺人,因捕解。
解亡,所過舍主人,匿不敢報,多自殺。
其威人如此。
轵有儒生于坐短解者,解客聞之,遂殺生,斷其舌。
事下吏,解實不知,奏解無罪。
丞相公孫弘曰:“解布衣,為任俠至于睚眦殺人,雖不知,其罪甚于知,當大逆無道。
”遂族解。
論曰:今之号為俠者,恃勢淩物,武斷鄉曲,吾直以為穿窬之雄耳。
即俠如郭解,亦僅得族,況為解所恥乎?當時劇孟朱家,亦皆重然諾。
天下重之,而解好巧殺人,終不免族滅。
故曰:好勇而不好學則亂。
上亦悔絕降非計,尤僧孺失策,出為淮南節度使。
召李德裕還,為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而罷李宗闵。
太和七年,李訓、鄭注皆恨德裕,複引宗闵以敵之。
上遂相宗闵而罷德裕于興元。
于是,兩家朋黨,互相擠援。
上每歎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黨難。
”及武宗即位,會昌元年,複召德裕同平章事,加太尉衛國公,貶牛僧孺為循州長史,流李宗闵于封州。
德裕專權日久,頗徇愛憎,中外惡之。
武宗崩,宣帝即位,複罷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再貶崖州司戶而卒。
盡反德裕之政,凡為所薦者,皆構陷之。
自長慶元年曆五朝,而黨锢之禍不解,唐室亦壞而牛、李亦衰。
論曰:怨之毒,甚矣哉!一人之私,遂至盤據五朝而亡人之國。
竟究身名不立,兩相平焉。
觀此亦可衰其氣矣。
四、章惇黨锢元符名賢 宋哲宗紹聖元年,複以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引用蔡京、蔡卞、林希、曾布等,盡複王安石新法。
以司馬光為黨首,流呂大方、劉摯、蘇轍、範純仁等于嶺南,貶韓維等三十人于遠州,禁锢其子孫,範祖禹、劉安世于化梅二州。
欲置之死地,嘗擢土豪為判官,使過梅州殺之。
未三十裡,嘔血而死,因而獲免。
于是,元符名臣排斥殆盡。
一日之中,布滿海甸。
哲宗崩,徽宗立,追複呂大方、劉摯等官,黜章惇于潭州。
靖國六年,台谏論迷國罔上,屠毒缙紳,乃複貶雷州司戶而卒。
初,蘇轍為谪于雷州,不許占官舍,遂僦民屋。
又以為擅奪民居,使州追民究治,以僦券甚明乃止。
至是,轍還惇至,問舍于民,民曰:“前蘇公來,為所害,幾破我家,今不可得。
”惇遂露處。
是亦一快報雲。
論曰:曆代黨锢之禍,其為害雖一,随世代為升降。
黨之中亦有分焉。
如東漢黨禍,始于諸君子,八顧、八及互相标榜,違尊養時晦之道,故為閹宦所中,不十年而國亡。
至唐牛、李之黨,起于對策私恨,彼此排擯,曆五朝而唐遂衰,已不及東漢諸儒以道自立者矣。
然德裕、僧孺,猶稱唐室名臣,但城府未化耳。
至宋元間,則俨然群小盈廷,芟蘭樹艾。
蜀洛諸儒,一網打盡,禦書黨人之碑,遍布僞學之禁,始于安石,成于蔡京,較漢、唐更卑矣。
倘徽宗能以黜章之心,不為蠱惑,豈非大有為之主哉?倏然雲翳蔽空,炀竈借叢,反為諸奸下石焉。
何前後兩截耶?如人元氣不調,五髒之中,必成壅塊。
始而知痛,猶可療也。
久則習為自然,散于百脈之間,而人遂以亡焉。
嗚呼!宰相必曰鹽梅,将以善其調也。
五、嵇康高曠 晉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與阮籍及兄子鹹、山濤、向秀、王戎、劉伶相友善,号“竹林七賢”。
皆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縱酒昏酣,遺落世事。
當時士大夫皆以為賢,争慕效之,謂之“放達”。
鐘會聞康名造之。
康箕踞而煅,不為之禮。
會深銜之。
山濤為吏部郎,舉康自代。
康因言不堪流俗,而菲薄湯、武,司馬昭聞之,以為謗己。
會因谮康言論放蕩,害時亂政,宜早除之。
遂被殺。
康嘗詣隐者孫登,登曰:“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故“竹林七賢”多無令終,以成晉室清談之禍。
論曰:《晉書》曰:夫學非常,則物靡不通。
理有忘言,則在情斯遣。
其進也,扶俗同坐,不拘名利;其退也,餐和履順,以保天真。
若乃一其本源,體無為之用。
分其華葉,開寓言之道,是以伯陽垂範,鳴謙置式。
欲崇諸己,先下于人,猶大樂無聲而跄鸾斯應者也。
莊生放達其旨而弛辭無窮,棄彼榮華而俯輕爵位,懷其道術則顧蔑王公。
舔痔兼車,鳴鸢吞腐,以茲自口,于焉玩物,殊異虛舟,有同攘臂。
嵇、阮竹林之會,劉卑芳尊之友,馳騁莊門,排登李室。
若夫儀天布憲,百官從軌,經禮之外,棄而不存,是以帝堯縱許由于埃之表,光武舍子陵于潺之濑。
松蘿低舉,用以優遊;岩水澄華,茲焉賜隐;臣行厥志,主有嘉名。
至于嵇康遺巨源之書,阮氏創先生之傳,軍谘散發,吏部盜樽,豈以世疾名流?茲焉自垢,臨煅皂而不回,登廣武而長歎,則嵇琴絕響,阮氣徒存。
通其旁徑,必風俗,合以效官,居然屍素。
軌躅之外,或有可觀者焉。
鹹能符契情靈,各敦終始,怆神交于晚笛,或相思而勸駕,然而無補于世道也。
六、郭解以俠族 郭解,漢武時遊俠也。
短小精悍,陰賊成奸,以軀借人報仇,殺人甚衆。
年長折節輕财好施,喜聲名,故遠近惡少皆宗之。
其所睚眦,必為報之而無免者。
及武帝徙豪強茂陵,吏籍解名,解不願,屬大将軍衛青言其貧。
武帝曰:“解布衣,能使大将軍為之言,不貧。
”卒徙解。
送之者幾萬人,車數千輛。
解兄子恃解勢殺人,因捕解。
解亡,所過舍主人,匿不敢報,多自殺。
其威人如此。
轵有儒生于坐短解者,解客聞之,遂殺生,斷其舌。
事下吏,解實不知,奏解無罪。
丞相公孫弘曰:“解布衣,為任俠至于睚眦殺人,雖不知,其罪甚于知,當大逆無道。
”遂族解。
論曰:今之号為俠者,恃勢淩物,武斷鄉曲,吾直以為穿窬之雄耳。
即俠如郭解,亦僅得族,況為解所恥乎?當時劇孟朱家,亦皆重然諾。
天下重之,而解好巧殺人,終不免族滅。
故曰:好勇而不好學則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