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三妙傳

關燈
:“不知也。

    ”夫人因撫奇身曰:“汝私與白,得非慕白郎才郎乎?朱氏之子,俊雅聰穎,将為一世偉人,以我觀之,殆過于白郎矣。

    ”奇不對,瓊曰:“妹身失于白郎,既有罪矣,更委身于二姓,是蕩子也,何足羨哉。

    ”夫人首肯曰:“固是矣,從今吾不強矣。

    ”但禮币未受,瓊猶有疑,因告于二母。

    二母親奉禮币,勸陳夫人受之,夫人尚有赧容。

    夫人曰:“天下之事,有經有權,善用權者,可以濟經,不爾,便多事矣。

    ”陳夫人因呼蘭香置酒,以謝二母,且曰:“早信此奴,無今日之禍矣。

    ”三母即席,錦娘奉杯。

    而奇不出,乃獨坐小榻。

     奇姻事既定,陳夫人複書于生。

    錦、奇亦以書達生。

    遂遣仆歸荊州矣。

     奇姐臨難死節 是時陳夫人以兵變稍息,歸于本鄉,不幸遘疾洽旬。

    奇往省之。

    未數日,寇警複作,遂遣奇入城。

    嗣是盜益熾,夫人病益笃,欲舁之入城,則亟不可動。

    奇聞變号泣,步行往省。

    瓊姐執奇手曰:“寇賊充斥,妹未可行。

    ”奇曰:“我甯死于賊手,豈忍不見母瞑。

    ”因絕裾而行。

    及抵家,寇稍甯息。

    奇姐虞母不諱,先為置辦棺衾。

    比至二更,聞官兵大至,衆喜,以為無虞。

    至五更,乃知即是賊兵。

    雞鳴,遂圍渾江,剽掠男婦數百。

    三賊突入陳夫人之房,見夫人病卧,欲逼之以行,夫人不起,抽刃欲兵之。

    時奇逃在密處,遽呼曰:“勿動手,我代之。

    ”遂出見賊。

    賊見其天姿國色,歡喜特甚,遂掠以行,并擄蘭香及家僮數人而去。

    時陳夫人在牀,猶未瞑目也。

     賊聞官兵欲至,飯後退屯新升橋,至河沿宦署,将所擄男女盡禁其中。

    奇姐謂蘭香及家僮曰:“我為母病來,豈知為母死!我若不死,必被賊污,異日何以見白郎乎!”乃咬指血書于壁曰: 母病不可起,夫君猶未歸; 妾身遭此變,兵刃讵能違! 甘為綱常死,誰雲名節虧; 乘風化黃鶴,直向楚江飛。

     題畢,謂蘭香、家僮曰:“吾母子相從于地下矣,汝輩得歸,可與小姐善事白郎。

    ”複謂蘭曰:“吾當急死,稍遲,欲死不可矣。

    ”乃語間,即取裾中所藏剃刀,以袖蔽面,自刎其頸,遂僵仆,血流滿地。

    蘭香抱之而哭。

    賊來,怒殺蘭香。

    因詢其由,鄉鄰備道。

    賊曰:“我誤矣,此節孝女也,勿污其屍。

    ”于是舁而置之置後月台之上,以紅绫被覆之,相與環泣。

    其節孝之感人如此。

     是夕,有人來報,錦、瓊舉家号恸不已。

    瓊姐願以百金入賊營贖其屍,衆懼不敢往。

    次日早,報:“官兵殺退賊矣。

    ”又報:“陳夫人即世。

    ”瓊姐帶秋英、新妹、小妹往收其屍;錦娘帶春英殡斂陳夫人。

    時瓊号泣登台,未至五步,尚聞奇姐長歎一聲,駭曰:“吾妹尚無恙!”急往撫之,則見其氣已絕,顔色如生,尚帶笑顔。

    瓊曰:“吾妹甘心死乎!”因令人舁歸,與陳夫人同殓。

    遍尋蘭香之屍,則為賊棄之水中,無複存矣。

    瓊姐讀其血題之詩,号泣仆地,絕而複蘇。

     瓊姐抵陳夫人之家,與錦娘備辦棺衾,殓住完備,吊客盈門。

    二女親為執喪。

    越三日,各為文吊之。

    瓊詞曰: 嗚呼哀哉!吾妹死矣,吾不忍言也。

    吾與妹歲距三周,居違五裡,七歲已同遊,十祀曾同學。

    吾母與若母,兄弟也;吾父與若父,連襟也。

    汝年十四,吾年十六,即聞兵變。

    惟時汝父先逝,吾父宦遊,吾祖母與若母虞吾二人居鄉莫便也,乃即趙姨之居居焉。

    坐則共榻,寝則同牀,食則同甘苦。

    殆于今三年矣。

    幸得錦姊朝夕綢缪,兼以諸母殷懃教導,吾二人亦欣欣然至忘形骸。

     嗣是共遇白郎,以骨肉之親而重之以山河之誓;旋複同締姻雅,以絲蘿之舊而聯之以五百年之緣。

    将謂生則同室,死則同穴,金石莫移也。

    讵意笑語方懸天匙箸之間,慘凄即見于須臾之際。

    際愛母心切,不暇顧身;吾慶妹情真,臨行拽裾。

    豈知裾絕而吾妹去,妹去而禍變臨。

    賊刃若母,妹安得不出;吾妹既出,身安得不死!然遘賊之時,則寅也,妹不死于寅者,将為全母之計;過此則卯也,夫妹不死于卯者,必其提防之深;及入營,則辰也,方入營,而吾妹死矣。

    釋此不死,則妹甯有死時乎? 然聞妹将死之時,慷慨賦詩。

    吾細繹之,其首曰「母病不可起,夫君猶未歸」,孝節見于詞矣;次曰「妾身遭此變,兵刃讵能違」,慷慨以身殺矣;「甘為綱常死,誰雲名節虧」,舍生而取義矣;末曰「乘風化黃鶴,直向楚江飛」,戀戀不忘夫君矣。

    是詩也,賊人猶自哀憐,況人乎!人見之,猶自慘切見瓊乎!瓊見之亦無可奈何也,使吾郎君見之,其悲哀痛之又若何邪!吾恐白郎為汝傷生,則吾亦為汝殒命矣。

    嗚呼痛哉!吾今日所以不死者,誠懼傷君之生,益重妹不瞑之目。

    古人有死于十五年之前者,固已存孤;有死于十五年之後者,亦以全趙。

    瓊之心猶是也,妹氏諒我心乎?嗚呼已矣,吾目枯矣,吾言不再矣! 然尚有言焉:白郎若歸,倘能不為兒女姑息之愛而為丈夫萬世之謀,吾即汝平時玩好珍寶,市田若幹永為祭奠之需;高大窀穸,永為同穴之計,則相離于今時者,當相合于永世。

    孰謂九泉之下,非吾聚樂之區邪!嗟夫痛哉!妹之容顔比秋月矣,文采若春花矣,性情類清風矣,氣節傲秋霜矣,孝誠動天地矣,餘何忍言哉,餘何能言矣! 嗚呼!長江凄凄,寒風烈烈;山嶽幽陰,天地昏黑。

    欲見汝容,除非夢中不可得。

    汝若至楚見白郎,道我肝腸片片裂! 奇娘亦有哀詞,其愁怨凄慘之狀,不下于瓊,但不能悉載也。

    二母亦會吊。

    奇有弟雙哥,甫七歲,趙母為之鞠育。

    喪事畢,二母、二姬俱泣,凄涼之态,何可盡述! 生在荊州,遙望老仆不至,想見三姬甚殷,父母遣生歸畢姻。

    瓊父母亦遺仆來會姻期。

    生遂與其叔束裝為歸計矣。

     白生原配曾邊總之女字徽音者,賦性貞烈,才貌超群,精通經史,頗善歌詞,酷愛《烈女傳》一書,日玩不釋。

    聞其父與白氏悔親,将再續聘總兵之子,遂獨坐小樓,身衣白練,五日不食。

    父母見其亟也,詢問其故,因绐之曰:“吾從汝志,豈不複然。

    ”徽音乃漸起飲食。

     吳之子,名大烈,亦将中豪傑,善用馬上飛劍,擲劍淩空,繞身承迅捷如神,邊庭敬之畏之。

    邊總欲使徽音見其才能,謀之媒人,于中庭開角會,令家人悉升樓聚觀。

    大烈坐于金鞍之上,衣文錦繡,容如傅粉,唇若塗朱,擲劍倒淩,飛槍轉接。

    衆皆羨其才能,又羨其美貌。

    女徐問于侍婢曰:“此何小将軍也?”柳青答曰:“吳總兵之子也。

    ”女即背坐不觀。

     次日,父母又遣兄弟道意,女複賦《閨怨》以見志。

    其詞曰: 怨中閨之沉寥兮,羌獨處而蕭蕭。

    心亻宅傺而苦難兮,乃懷恨而無聊。

    悼餘生之不辰兮,與木落而同凋。

    天窈窈而四黑兮,雲幽幽而漫霄。

    雷轟轟而折裂,風蕩蕩而飄飄。

    豈予志之獨愚兮,乃撫景而怊怊。

    愛伊人之不擇兮,即芳菲為菰藻。

    木南指而若有所向兮,乃熏桂而申椒。

    鳥南飛而若有所栖兮,聲嘤嘤而鳴喬。

    餘胡茲之不若兮,對朔風之漉漉,歎嬌音以哀号兮,怅烏山之相遼。

    問桑梓之何在兮,更寒修而迢遙。

    中庭望之有藹兮,湛溘死而自焦。

    餘非舍此取彼兮,虞綱常而日凋。

    誰能身事二姓兮,仰前哲之昭昭。

    餘既稱名于夫婦兮,敢廢轍而改轺。

    芳芳烈烈非吾願兮,望白雲于诘朝。

    縱雲龍而莫予顧兮,甘對月而魂消。

    天乎!予之故也,何怨中閨之沉寥雲。

     閨賦既成,遂黏于樓壁,坐卧誦之,五日不食。

    父母驚訝,乃遣其弟二郎奉敕差往江南勾軍,并送徽音歸家完娶婚。

    臨行,戒之曰:“我前日退書既至,白郎再配無疑。

    若願并娶,允之無妨。

    若不相成,訟之官府。

    要之,事難遙度萬裡之外,汝自裁之。

    ”從行侍女二人:柳青、蓮香也;童卒二人:熊次、丁鸾也。

     二郎馳驿還鄉,白馬雕鞍,強弓利箭,衆皆以為邊帥,無敢近者。

    生回家,至中途,偶與相遇,見彼人強馬壯,車騎森麗,遂踵其迹而行。

    比至郵亭,見一女下車,綽約似仙子,問力士曰:“此是何人?”答曰:“曾邊總老爺小姐,回家完親。

    ”生疑,問叔曰:“徽音回家完親,不知更适何姓?請往省之。

    ”因戒仆曰:“勿露我姓名。

    ”生遂投刺更以姓田。

    二郎延入相見。

    生問曰:“鄉大人自何來?”二郎曰:“遼邊。

    ”生又曰:“今何往?”二郎曰:“奉敕回家。

    ”生又曰:“貴幹?”二郎曰:“勾查軍伍。

    ”生曰:“亦帶寶眷耶?”二郎曰:“送舍妹還鄉成親。

    ”生曰:“令妹夫何姓?”二郎曰:“庠生白景雲。

    ”生曰:“此兄娶李辰州之女,二月已成親矣。

    ”二郎曰:“兄何以知之?”生曰:“家君與之同宦荊州,故備知其詳耳。

    ”二郎曰:“既知其詳,愚不敢隐。

    ”因述其終始。

    生笑曰:“以尊翁之貴、令妹之賢,何懼配無公侯,乃關情于白氏之子乎?”二郎又誦其妹《閨賦》之章及夫不适二姓之意。

    生啧啧歎賞,複請二郎再誦,生一一記之。

    二郎曰:“兄之聰穎,無出其右。

    ”因留飲焉,相對盡歡。

    及二郎回拜,與叔相見,盡列珍馐暢飲。

     自此同行,道上綢缪,不啻兄弟。

    二郎俱以實言,生終不以實告叔見徽音節操,勸生并聚。

    生曰:“侄非不欲,但既與奇姐深盟,此時必須兩娶,倘一娶得三,獲罪于士夫,見非于公議。

    雖父母,謂我何!且此女未必真心,二郎未必實語,雲将探其真情,抵家,再為區處。

    ” 次日,令其叔绐于二郎曰:“舍侄實未議親,令妹若肯俯就,甚所願也。

    ”二郎曰:“但恐家妹不從耳。

    ”二郎從容為妹言之,徽音喚柳青曰:“取水來洗耳,吾不聽污言也。

    ”因以生求婚詩進。

    徽音見之,呼蓮香曰:“取水來洗目,吾不觀污詞也。

    吾兄再談此語,将送吾命江中。

    ”自是二郎不敢言,生亦不敢谑。

    然生雖有敬慕徽音之意,而不敢為三人并娶之謀。

    日夜輾轉,無可奈何。

     一日,将抵家,與二郎别曰:“吾實與兄言,白郎吾表親,事必與我謀。

    今白郎已娶瓊姐為妻,更有情人奇姐為次,令妹若去,置之何地?若令妹居長,彼必不甘;若令妹居下,堂堂小姐,豈後他人?以吾計之,唯有三人共結姊妹,可以長處和氣,不知尊意何如?”生言既畢,因誓不欺。

    二郎乃與徽音共議,複于生曰:“家妹身為綱常,非貪逸欲。

    若見白郎,可免失身之患,若論長幼,則亦無意分争。

    ”生曰:“如此則善矣。

    ”翌日,相别。

     生自荊州至家,與老仆途中相遇,已喜奇姐事諧。

    至日,入見老夫人、趙母矣。

    錦姐出見,面慘流淚。

    生甚怪之,因問奇姐及陳夫人,老夫人绐以在鄉。

    生見錦娘慘容,力問其故,趙母不得已,言之。

    生大号恸,昏絕仆地,扶入卧牀,昏睡不醒。

    老夫人祝錦娘曰:“此生遠歸,傷情特甚,汝為兄妹,便可往省。

    萬一失措,将奈之何!”是夕,錦率諸婢奉侍左右,生殊不與交言,終夜号泣飲水。

     次早,往鄉祭奠,錦、瓊懼其傷生也,遣春英、新珠侍之。

    生見柩即仆地,移時方蘇。

    如是者四。

    生之叔見其甚也,代為祭奠,擁生肩輿以歸。

     生二日不食矣,老夫人彷徨,親手進食。

    生不視,老夫人恚曰:“汝欲斃老身乎!既知有陳姨,亦知有我;既知有奇姐,亦知有瓊;且彼為子死孝,為女死節,夫複何恨?子豈不知天命,而為無益之忿耶!”趙母亦苦勸,生稍進食。

    因令人為奇招魂,立主以祀之。

    奇弟雙哥,托錦為之撫養。

    奇柩在鄉,倩人為之守護。

    以白金為奇女祭田,具簿書為奇綜家赀。

    其招魂詞曰: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魂何在乎?在大之兮。

    然魂為我死。

    豈忍舍我而之天兮?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地下兮。

    然魂欲與我追随,烏能甘心于地下兮。

    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名山兮。

    然山盟之情人兮,魂得無望之而堕淚兮?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望滄海兮。

    然海誓之約未伸,魂得無睹之而流涕兮?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東南兮。

    然金蓮徑寸,安能遨遊于東南兮?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花前兮。

    然言寂花容遂減,魂何意于觀花兮?哀哉魂也!予之招兮。

    魂何在乎?在月下兮。

    然月圓而人未圓,魂何心于玩月兮? 嗚乎哀哉兮,滂沱涕下。

    無處旁求兮,茫茫苦夜。

    予心凄凄兮,莫知所迓。

    豈忍灰心兮,乘風超化。

    反而以思兮,既悲且訝。

    疇昔楚江兮,夢魂親炙。

    靜坐澄神兮,精爽相射。

    乃知魂之所居兮,在吾神明之舍。

     嗚呼哀哉!魂之來兮,與汝徘徊。

    予之思兮,腸斷九回。

    生不得見兮,葬則同垓。

    有如不信兮,皎日鳴雷,興言及此兮,千古餘哀。

    天實為之兮,謂之何哉。

    死生定數兮,魂莫傷懷。

    死為節孝兮,名徹鈞台。

    愧予涼德兮,獨恁困頹。

    魂将佑我兮,酌此金。

     碧梧雙鳳和鳴 自是,生為錦娘苦勸,漸理家政,稍治姻事矣。

    然自歸後,未嘗與瓊相見,托錦達情。

    瓊曰:“言别期久,欲見心切。

    然郎為妹傷情,我亦為妹切念,悲哀情笃,歡愛意溺,且伊迩婚期,願郎自玉。

    ”錦複于生,生曰:“吾此時憂切,非為風情。

    但偶有一事,欲見相議耳。

    ”錦問其由,生具以徽音之事告之,且出其所作《閨賦》。

    錦以事告瓊,瓊曰:“萬裡遠來,若不并娶,彼将何之?吾固非妒婦也。

    ”生托錦以事白之趙母及李老夫人,夫人曰:“瓊意何如?”錦曰:“願。

    ”李老夫人曰:“待吾細思之。

    ”錦曰:“彼邊庭遠至,若不得婚,必訟于官,似為不雅。

    ”老夫人曰:“娶之不妨。

    ”錦因對生言,生大歡喜。

     翌日,二郎遣舊媒來言姻事。

    生正猶豫之際,忽見來仆自荊州回,以生自起行後,父聞總兵遣女回家就親,懼生為彼所訟,故遣仆緻書,命并娶以息争端。

    生與叔意遂快。

    複書,請二郎面議。

     次日,二郎白馬雕鞍,皂蓋方旗,侍從錦袍,金铠銀镞,儀衛之盛,遂造白郎之門。

    生與叔衣冠迎接。

    坐定,二郎曰:“請家姊夫相見。

    ”生笑曰:“不才路次輕诳公子,獲罪殊深,願公見諒。

    ”二郎曰:“早知是吾姊夫,途中不加意痛飲耶?”因兩釋形骸,款洽言笑。

    生大設席,二郎痛飲。

    婚期之議已成,二郎遣人歸報徽音。

    生曰:“吾附去書,看還醒目否?” 洗耳尚未幹,忽聞佳信至。

    舟中探花郎,天上乘鸾使,何事重慘凄,應須多嬌媚。

    藍橋會有期,秋波頻轉視。

     徽音見之,略無動容。

    蓋平時喜顔不形、德性堅定固然也。

     二郎至晚回家,為道詳悉。

    亦治姻具生,涓于五月十一日畢姻。

    是日也,榴火飛紅,燦爛百花迎曉日;蓮金獻瑞,芬香十裡逐和風。

    滿道上百二祥光,一簾中十分春色。

    車行馬驟,廣寒宮裡女亘娥來;樂奏聲聞,阊阖殿前仙侶至。

    星郎遊洛浦,濟濟跄跄;神女下瑤台,嬌嬌綽綽。

    更有丫環數輩,皆仙籍之名;僮仆幾人,悉天曹之力士。

    登筵佳客何殊朱履三千,入幕女賓直賽巫山十二。

    其物華之盛,儀衛之多,不能盡述也。

     客有善為援史者,作《碧梧栖雙鳳圖》以獻。

    生愛之,與徽音、瓊姐聯詩雲: 金井碧桐梧(生),高崗雙鳳呼。

    五色浮神采(音),百尺長蒼瑚。

    藻翮翔清漢(瓊),風翎入翠圖。

    銀牀萋奕葉,丹穴試雙顱。

    阿閣朝陽地,楚宮栖鳳都。

    齊聲調律呂,合味薦醍醐。

    比翼終天會,沖霄千仞途。

    瓊枝應向我,徽韻自知吾。

    綠蔭留萬載,瑞與九苞符。

     徽音入門之後,侍錦娘、瓊姐無不周悉,奉趙母老夫人則盡恭敬。

    凡于生前有所咨禀,必托錦、瓊代言,其賢于人遠矣。

    自是,趙母與生為一家之好,錦娘與生盡始終之情。

     生後擢巍科,登高第,官次翰苑為名士夫。

    徽音生二子,瓊姐生一子,皆擢進士,後瓊姐、奇姐、徽音與白生合葬于南洲之南,迄今佳木繁茂,多産芳蘭,子孫履墓,裡許聞香。

    世人皆以為和氣緻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