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二
關燈
小
中
大
,曰,以便為之,高城深塹,具蔺石,布渠答。
(晁錯傳,如淳曰,蔺石,城上雷石也,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武帝征伐,邊兵不足,乃發武庫工官兵以贍之。
(食貨志。
) 武帝時,公孫宏奏言,民不得挾弓弩,吾邱壽王對不便,上以難宏,宏诎服焉。
(吾邱壽王傳。
) 昭帝始元五年,罷天下馬弩關。
(本紀注雲,漢法,弩十石以上不得出。
) 江都王建,聞淮南衡山陰謀,恐一日發,為所并,遂作兵器,鑄将軍都尉印,遣人通越。
(江都易王傳。
) 膠東康王,聞淮南王謀反,私作兵車镞矢戰守之備。
(景十三王傳。
) 成帝陽朔三年,颍川鐵官徒申屠聖等,殺長吏盜庫兵。
(本紀。
) 鴻嘉三年,廣漢男子鄭躬等,攻官寺,篡囚徒,盜庫兵。
(本紀。
)永始三年,山陽鐵官徒蘇令等反,盜庫兵。
(本紀。
)燕王旦反,詐言受武帝诏得領庫兵饬武備。
(武五子傳。
) 平帝元始三年,陽陵任橫等,盜庫兵,攻官寺。
(本紀。
) 上郡庫令。
(成帝紀,建始元年,注雲,北邊郡庫,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
) 南郡發弩官主教放弩。
(地理志。
)○雜錄 文帝時,晁錯言兵事曰,臣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邱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閑,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茏,支葉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阸相薄,此劍楯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兵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敵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将,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驺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使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以誅數萬之匈奴,衆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仰之間耳,夫以人之死争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衆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将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将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衆,此萬全之術也。
(晁錯傳。
) 蔺石。
(晁錯傳,具蔺石,如淳曰,城上雷石也。
)渠答。
(晁錯傳,布渠答,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遊弩。
(晁錯傳,遊弩往來。
)大黃。
(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将,服虔曰,黃肩弩也。
) 連。
(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
) 刁鬥。
(李廣傳,孟康曰,以銅作??受一鬥,晝炊飯,夜擊持行,名曰刁鬥。
) 壘石。
(李陵傳,師古曰,壘,音盧對反。
)
(晁錯傳,如淳曰,蔺石,城上雷石也,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武帝征伐,邊兵不足,乃發武庫工官兵以贍之。
(食貨志。
) 武帝時,公孫宏奏言,民不得挾弓弩,吾邱壽王對不便,上以難宏,宏诎服焉。
(吾邱壽王傳。
) 昭帝始元五年,罷天下馬弩關。
(本紀注雲,漢法,弩十石以上不得出。
) 江都王建,聞淮南衡山陰謀,恐一日發,為所并,遂作兵器,鑄将軍都尉印,遣人通越。
(江都易王傳。
) 膠東康王,聞淮南王謀反,私作兵車镞矢戰守之備。
(景十三王傳。
) 成帝陽朔三年,颍川鐵官徒申屠聖等,殺長吏盜庫兵。
(本紀。
) 鴻嘉三年,廣漢男子鄭躬等,攻官寺,篡囚徒,盜庫兵。
(本紀。
)永始三年,山陽鐵官徒蘇令等反,盜庫兵。
(本紀。
)燕王旦反,詐言受武帝诏得領庫兵饬武備。
(武五子傳。
) 平帝元始三年,陽陵任橫等,盜庫兵,攻官寺。
(本紀。
) 上郡庫令。
(成帝紀,建始元年,注雲,北邊郡庫,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
) 南郡發弩官主教放弩。
(地理志。
)○雜錄 文帝時,晁錯言兵事曰,臣聞用兵臨戰,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習,三曰器用利,兵法曰,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土山邱陵,曼衍相屬,平原廣野,此車騎之地,步兵十不當一,平陵相遠,川谷居閑,仰高臨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當一,兩陳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萑葦竹蕭,草木蒙茏,支葉茂接,此矛铤之地也,長戟二不當一,曲道相伏,險阸相薄,此劍楯之地也,弓弩三不當一,士不選練,兵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弗及,避難不畢,前擊後解,與金鼓之音相失,此不習勒卒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镞同,此将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故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敵也,将不知兵,以其主予敵也,君不擇将,以其國予敵也,四者兵之至要也,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衆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驺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使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十萬之衆,以誅數萬之匈奴,衆寡之計,以一擊十之術也,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仰之間耳,夫以人之死争勝,跌而不振,則悔之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衆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将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将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衆,此萬全之術也。
(晁錯傳。
) 蔺石。
(晁錯傳,具蔺石,如淳曰,城上雷石也。
)渠答。
(晁錯傳,布渠答,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遊弩。
(晁錯傳,遊弩往來。
)大黃。
(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将,服虔曰,黃肩弩也。
) 連。
(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
) 刁鬥。
(李廣傳,孟康曰,以銅作??受一鬥,晝炊飯,夜擊持行,名曰刁鬥。
) 壘石。
(李陵傳,師古曰,壘,音盧對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