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二
關燈
小
中
大
○教閱
武帝太初二年,令天下膢五日。
(本紀,如淳曰,立秋?膢,伏俨曰,膢,音劉,劉,殺也,師古曰,續漢書作?劉,膢劉義各通耳,漢儀注雲,立秋之日斬牲于郊東門外,以薦陵廟,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劉,兵官皆肄孫吳六十四陣,名曰乘之。
) 霍光都肄郎羽林。
(霍光傳。
)都郎羽林。
(燕刺王傳,師古曰,謂大會試之。
) 九月,都試。
(翟方進傳,如淳曰,太守都尉令長丞尉會都試,課殿最也。
) 韓延壽為東郡太守,試騎士,治飾兵車,畫龍虎朱爵,延壽衣黃纨方領,駕四馬傳,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五騎為伍,分左右部軍,假司馬千人,持幢旁毂,歌者先居射室,望見延壽車,噭啕楚歌,延壽坐射室,騎吏持戟夾陛列立,騎士從者,帶弓羅後,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鞮鞪,居馬上抱弩負蘭,又使騎士戰車弄馬盜骖,及治飾車甲三百萬以上,于是蕭望之劾奏延壽上僭不道,坐棄市。
(韓延壽傳。
) ○繇戍 秦用商鞅之法,月為更卒,已複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漢興,循而未改。
(食貨志,又昭紀,如淳注雲,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不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為過更也,漢初因秦法而行之,後遂改易,有谪乃戍邊一歲耳。
) 高後五年,初令戍卒歲更。
(史記,将相年表。
)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
(晁錯傳。
)文帝減外徭。
(賈山傳。
)十三年,除戍卒令。
(史記,将相年表。
) 景帝後二年,省繇賦。
(本紀。
) 武帝賜蔔式外繇四百人。
(蔔式傳,蘇林曰,外繇謂戍邊也,一人出三百錢謂之過更,式歲得十二萬錢也,一說在繇役之外得複除四百人也,師古曰,一說是也。
) 元狩三年,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半。
天漢元年,發谪戍屯五原。
昭帝元平元年,減外繇。
宣帝五鳳四年,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
(以上并本紀。
) 淮南之地,縣屬于漢,其吏民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敞,錢用諸費稱此。
(賈誼傳。
) 蓋寬饒身為司隸,子弟常步行戍邊。
(本傳。
)○調發(羽檄虎符) 高祖曰,吾以羽檄征天下兵。
(本紀,師古曰,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疾也。
) 文帝二年,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
(史記本紀,漢書無國相二字。
) 齊王欲發兵誅諸呂,魏勃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禦史中丞劾奏野王持虎符出界歸家。
(馮奉世傳。
)淮南王盜寫虎符。
(賈捐之傳。
) 武帝建元三年,東瓯告急,上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召兵郡國,乃遣嚴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乃斬一司馬谕意指,遂發兵。
(嚴助傳。
) 戾太子以節發兵。
(武紀,征和二年。
) 七國敗,弓高侯告膠西王卬曰,未有诏虎符擅發兵,王其自圖之,卬遂自殺。
(吳王濞傳。
)公孫戎奴為上黨太守發兵不以聞,免。
(功臣表。
) 段會宗為西域都護,以擅發戊己校尉之兵乏興,有诏贖論。
(本傳。
) 黎扶為東海太守,行過擅發卒為衛,當斬。
(功臣表。
)○選募(勇敢奔命伉健募士)武帝天漢四年,發勇敢士出朔方。
(本紀。
)趙王彭祖願從國中勇敢擊匈奴。
(景十三王傳。
) 李陵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本傳。
) 昭帝始元元年,募吏民,及發犍為蜀郡奔命擊益州。
(本紀注雲,常兵不足,故權選取精勇,聞命奔走,故謂之奔命。
)灌夫伐吳王,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灌夫傳。
) 宣帝本始二年,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射者皆從軍。
(本紀。
)神爵元年,發應募詣金城。
(本紀。
)趙充國願罷騎兵,留弛刑應募。
(本傳。
)元帝
(本紀,如淳曰,立秋?膢,伏俨曰,膢,音劉,劉,殺也,師古曰,續漢書作?劉,膢劉義各通耳,漢儀注雲,立秋之日斬牲于郊東門外,以薦陵廟,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劉,兵官皆肄孫吳六十四陣,名曰乘之。
) 霍光都肄郎羽林。
(霍光傳。
)都郎羽林。
(燕刺王傳,師古曰,謂大會試之。
) 九月,都試。
(翟方進傳,如淳曰,太守都尉令長丞尉會都試,課殿最也。
) 韓延壽為東郡太守,試騎士,治飾兵車,畫龍虎朱爵,延壽衣黃纨方領,駕四馬傳,總建幢棨,植羽葆,鼓車歌車,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五騎為伍,分左右部軍,假司馬千人,持幢旁毂,歌者先居射室,望見延壽車,噭啕楚歌,延壽坐射室,騎吏持戟夾陛列立,騎士從者,帶弓羅後,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鞮鞪,居馬上抱弩負蘭,又使騎士戰車弄馬盜骖,及治飾車甲三百萬以上,于是蕭望之劾奏延壽上僭不道,坐棄市。
(韓延壽傳。
) ○繇戍 秦用商鞅之法,月為更卒,已複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于古,漢興,循而未改。
(食貨志,又昭紀,如淳注雲,天下人皆直戍邊三日,亦名為更,律所謂繇戍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住一歲不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官以給戍者,是為過更也,漢初因秦法而行之,後遂改易,有谪乃戍邊一歲耳。
) 高後五年,初令戍卒歲更。
(史記,将相年表。
)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
(晁錯傳。
)文帝減外徭。
(賈山傳。
)十三年,除戍卒令。
(史記,将相年表。
) 景帝後二年,省繇賦。
(本紀。
) 武帝賜蔔式外繇四百人。
(蔔式傳,蘇林曰,外繇謂戍邊也,一人出三百錢謂之過更,式歲得十二萬錢也,一說在繇役之外得複除四百人也,師古曰,一說是也。
) 元狩三年,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半。
天漢元年,發谪戍屯五原。
昭帝元平元年,減外繇。
宣帝五鳳四年,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
(以上并本紀。
) 淮南之地,縣屬于漢,其吏民往來長安者自悉而補,中道衣敞,錢用諸費稱此。
(賈誼傳。
) 蓋寬饒身為司隸,子弟常步行戍邊。
(本傳。
)○調發(羽檄虎符) 高祖曰,吾以羽檄征天下兵。
(本紀,師古曰,檄者以木簡為書,長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則加以鳥羽插之,示速疾也。
) 文帝二年,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
(史記本紀,漢書無國相二字。
) 齊王欲發兵誅諸呂,魏勃曰,王欲發兵,非有漢虎符驗也。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禦史中丞劾奏野王持虎符出界歸家。
(馮奉世傳。
)淮南王盜寫虎符。
(賈捐之傳。
) 武帝建元三年,東瓯告急,上曰,吾新即位,不欲出虎符召兵郡國,乃遣嚴助以節發兵會稽,會稽守欲距法不為發,助乃斬一司馬谕意指,遂發兵。
(嚴助傳。
) 戾太子以節發兵。
(武紀,征和二年。
) 七國敗,弓高侯告膠西王卬曰,未有诏虎符擅發兵,王其自圖之,卬遂自殺。
(吳王濞傳。
)公孫戎奴為上黨太守發兵不以聞,免。
(功臣表。
) 段會宗為西域都護,以擅發戊己校尉之兵乏興,有诏贖論。
(本傳。
) 黎扶為東海太守,行過擅發卒為衛,當斬。
(功臣表。
)○選募(勇敢奔命伉健募士)武帝天漢四年,發勇敢士出朔方。
(本紀。
)趙王彭祖願從國中勇敢擊匈奴。
(景十三王傳。
) 李陵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
(本傳。
) 昭帝始元元年,募吏民,及發犍為蜀郡奔命擊益州。
(本紀注雲,常兵不足,故權選取精勇,聞命奔走,故謂之奔命。
)灌夫伐吳王,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灌夫傳。
) 宣帝本始二年,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射者皆從軍。
(本紀。
)神爵元年,發應募詣金城。
(本紀。
)趙充國願罷騎兵,留弛刑應募。
(本傳。
)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