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三

關燈
年,加賜孝弟力田帛,人二匹。

    甘露三年,鳳皇集新蔡,賜孝弟力田帛。

    元帝初元元年,賜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 五年,賜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

    永光二年,賜孝弟力田帛。

    建昭五年,賜孝弟力田帛。

    成帝建始元年,賜孝弟力田錢帛有差。

     綏和元年,賜孝弟力田帛。

    哀帝即位,賜孝弟力田帛。

     宣帝神爵四年,黃霸治行第一,颍川孝弟力田,皆以差賜爵。

    (黃霸傳,按紀雲一級。

    )成帝建始三年,賜孝弟力田爵二級。

     河平四年,賜孝弟力田爵二級。

    (并本紀。

    )○恤鳏寡孤獨 文帝十三年,賜天下孤寡布帛絮。

    (按賈山傳雲,出帛十萬匹以赈貧民。

    ) 武帝元狩元年,遣谒者存問,緻賜鳏寡孤獨帛,人二匹,絮三斤,縣鄉即賜毋贅聚。

     六年,遣博士六人,分循行天下,存問鳏寡廢疾,無以自振業者,貸與之。

    元封元年,加孤寡帛,人二匹。

    二年,賜孤獨米,人四石。

     五年,賜鳏寡孤獨帛,貧窮者粟。

    六年,賜天下貧民布帛,人一匹。

    太始三年,賜鳏寡孤獨帛,人一匹。

    宣帝即位,賜金錢,鳏寡孤獨各有差。

     地節三年,诏曰,鳏寡孤獨高年貧困之民,朕所憐也,前下诏假公田貸種食,其加賜鳏寡孤獨高年帛,二千石嚴教吏謹視遇,毋令失職。

    元康元年,加賜鳏寡孤獨帛。

     二年,賜鳏寡孤獨帛。

    三年,賜鳏寡孤獨帛。

    四年正月,遣太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鳏寡。

    三月加賜帛,鳏寡孤獨各一匹。

     神爵元年,賜鳏寡孤獨帛。

    四年,賜鳏寡孤獨帛。

    五鳳三年,加賜鳏寡孤獨帛。

    甘露二年,賜鳏寡孤獨帛。

     三年,鳳皇集新蔡,賜鳏寡孤獨帛。

     元帝初元元年,臨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鳏寡孤獨困乏失職之民。

    五年,賜鳏寡孤獨帛二匹。

    永光元年,賜鳏寡孤獨帛。

     二年,賜鳏寡孤獨帛。

     建昭四年,臨遣谏大夫博士賞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問耆長鳏寡孤獨乏困失職之人。

    成帝建始元年,賜鳏寡孤獨錢帛各有差。

    鴻嘉元年,賜鳏寡孤獨帛。

     永始四年,賜雲陽鳏寡孤獨帛。

    平帝元始四年,賜鳏寡孤獨帛。

    (以上并本紀。

    )恤流民。

     漢二年,關中大饑,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

    (高紀。

    ) 五年,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複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

    (同上。

    ) 漢興,大城名都,民人散亡,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

    (功臣表。

    )景帝即位,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本紀。

    ) 武帝元狩四年,山東被水災,民多饑乏,天子遣使振貧民,尚不能救,乃徙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餘萬口,(本紀雲,七十二萬五千口。

    )衣食皆仰給于縣官,數歲,貸與産業,使者分部護,冠蓋相望,費以億計。

    (食貨志。

    ) 元鼎六年,山東被河災,及歲不登,令饑民得流就食江淮間,欲罾留處,使者冠蓋相屬于道護之,下巴蜀粟以振焉。

    (同上。

    ) 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公卿議欲請徙流民于邊以适之,石慶上書願歸丞相印,上報曰,惟吏多私,需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故為流民法,以禁重賦,君不繩責長吏,而請以興徙四十萬口,蕩搖百姓,孤兒幼年,未滿十歲,無罪而坐率,朕失望焉。

    (石慶傳。

    ) 宣帝本始三年,大旱,三輔民就賤者且毋收事。

    (本紀,下同。

    )地節三年,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

     膠東相王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賜爵關内侯,秩中二千石。

    (本傳。

    )成帝河平元年,流民入函谷關。

    (天文志。

    ) 四年,遣博士嘉等,行舉瀕河之郡,避水它郡國者,在所冗食之,謹遇以文理,毋令失職。

    (本紀,下同。

    ) 陽朔二年秋,關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阮關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視。

    鴻嘉四年,流民欲入關,辄籍納所之郡國,謹遇以理。

     平帝元始二年,郡國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起官寺市裡,募徙貧民,縣次給食,至徙所,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又起五裡于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