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西域
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裡,南北千餘裡,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裡,廣袤三百裡,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皆以為潛行地下,南出于積石為中國河雲,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骞始開西域之迹,其後骠騎将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稍發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自貳師将軍伐大宛之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至宣帝時,遣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數國,及破姑師未盡殄,分以為車師前後王及山北六國,時漢獨護南道,未能盡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後日逐王畔單于,将衆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吉為安遠侯,是歲神爵三年也,乃因使吉并護北道,故号曰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罷,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裡,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于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至元帝時,複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是時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将人衆千七百餘人降都護,都護分車師後王之西,為烏貪訾離地以處之,自宣元後,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翔實矣。
婼羌國。
鄯善國。
且末國。
小宛國。
精絕國。
戎盧國。
杅彌國。
渠勒國。
于阗國。
皮山國。
烏杔國。
西夜國。
蒲犁國。
依耐國。
無雷國。
難兜國。
罽賓國。
烏弋山離國。
安息國。
大月氏國。
康居國。
奄蔡國。
大宛國。
桃槐國。
休循國。
捐毒國。
莎車國。
疏勒國。
尉頭國。
烏孫國。
姑墨國。
溫宿國。
龜茲國。
烏壘。
渠犁城。
尉犁國。
危須國。
焉耆國。
烏貪訾離國。
卑陸國。
卑陸後國。
郁立師國。
單桓國。
蒲類國。
蒲類後國。
西且彌國。
東且彌國。
劫國。
狐胡國。
山國。
車師前國。
車師後國。
車師都尉國。
車師後城長國。
初武帝感張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諸國,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樓蘭姑師當道苦之,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兵弱易擊,于是武帝遣從票侯趙破奴,将屬國騎及郡兵數萬,擊姑師,王恢數為樓蘭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與輕騎七百人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恢為浩侯,于是漢列亭障至玉門矣,樓蘭既降服貢獻,匈奴聞,發兵擊之,于是樓蘭遣一子質匈奴,一子質漢,後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時漢軍正任文将兵屯玉門關,為貳師後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樓蘭王,将詣阙,簿責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伺匈奴,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征和元年,樓蘭王死,國人來請質子在漢者欲立之,質子常坐漢法下蠶室宮刑,故不遣,報曰,侍子天子愛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當立者,樓蘭更立王,漢複責其質子,亦遣一子質匈奴,後王又死,匈奴先聞之,遣質子歸,得立為王,漢遣使诏新王令入朝,天子将加厚賞,樓蘭王後妻故繼母也,謂王曰,先王遣兩子質漢,皆不還,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計,謝使曰,新立國未定,願待後年,入見天子,然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後複為匈奴反間,數遮殺漢使,其弟尉屠耆降漢,具言狀,元鳳四年,大将軍霍光白遣平樂監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輕将勇敢士,齋金币,揚言以賜外國為名,既至樓蘭,詐其王欲賜之,王喜,與介子飲醉,将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介了告谕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
婼羌國。
鄯善國。
且末國。
小宛國。
精絕國。
戎盧國。
杅彌國。
渠勒國。
于阗國。
皮山國。
烏杔國。
西夜國。
蒲犁國。
依耐國。
無雷國。
難兜國。
罽賓國。
烏弋山離國。
安息國。
大月氏國。
康居國。
奄蔡國。
大宛國。
桃槐國。
休循國。
捐毒國。
莎車國。
疏勒國。
尉頭國。
烏孫國。
姑墨國。
溫宿國。
龜茲國。
烏壘。
渠犁城。
尉犁國。
危須國。
焉耆國。
烏貪訾離國。
卑陸國。
卑陸後國。
郁立師國。
單桓國。
蒲類國。
蒲類後國。
西且彌國。
東且彌國。
劫國。
狐胡國。
山國。
車師前國。
車師後國。
車師都尉國。
車師後城長國。
初武帝感張骞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諸國,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餘輩,樓蘭姑師當道苦之,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兵弱易擊,于是武帝遣從票侯趙破奴,将屬國騎及郡兵數萬,擊姑師,王恢數為樓蘭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将兵,破奴與輕騎七百人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恢為浩侯,于是漢列亭障至玉門矣,樓蘭既降服貢獻,匈奴聞,發兵擊之,于是樓蘭遣一子質匈奴,一子質漢,後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後過者,欲絕勿通,時漢軍正任文将兵屯玉門關,為貳師後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樓蘭王,将詣阙,簿責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願徙國入居漢地,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伺匈奴,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征和元年,樓蘭王死,國人來請質子在漢者欲立之,質子常坐漢法下蠶室宮刑,故不遣,報曰,侍子天子愛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當立者,樓蘭更立王,漢複責其質子,亦遣一子質匈奴,後王又死,匈奴先聞之,遣質子歸,得立為王,漢遣使诏新王令入朝,天子将加厚賞,樓蘭王後妻故繼母也,謂王曰,先王遣兩子質漢,皆不還,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計,謝使曰,新立國未定,願待後年,入見天子,然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後複為匈奴反間,數遮殺漢使,其弟尉屠耆降漢,具言狀,元鳳四年,大将軍霍光白遣平樂監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輕将勇敢士,齋金币,揚言以賜外國為名,既至樓蘭,詐其王欲賜之,王喜,與介子飲醉,将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後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介了告谕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