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下)
關燈
小
中
大
,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挽伊推宋顯,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诏劉向,周慶丁姓并論,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内侍郎許廣,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
(儒林傳。
) 孝宣甘露三年三月,诏諸儒講論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
(本紀。
) 韋元成拜淮揚中尉,受诏與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條奏其對。
(元成傳,徐天麟謹按,三輔黃圖雲,石渠閣蕭何造,其下龍石為渠以導水,若今禦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至成帝又于此藏書焉,天祿藏閣藏典籍之所,漢宮殿疏雲,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書,處賢才也。
) 施仇受王孫易為博士,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
(本傳。
)梁邱臨傳賀易,甘露中,奉使問諸儒于石渠。
(梁邱賀傳。
)歐陽地餘,傳尚書,為博士,論石渠。
(歐陽生傳。
) 林尊為博士,論石渠。
(本傳。
)周堪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論于石渠,經為最高。
(本傳。
)張山拊事小夏侯建為博士,論石渠。
(本傳。
)張生薛廣德,以魯詩論石渠。
(王式傳。
) 戴德号大戴,聖号小戴,以博士論石渠。
(孟卿傳。
)聞人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
(同上。
) 劉向受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
(本傳,注雲,三輔舊事,石渠閣在未央宮大殿北,以藏秘書。
)五經雜議十八篇。
書議奏四十二篇。
禮議奏三十八篇。
春秋議奏三十九篇。
論語議奏十八篇。
(并見藝文志,注雲,宣帝時石渠論。
) 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邱易,自宣帝時,善梁邱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議,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朱雲者,召入,攝齑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繇是為博士。
(朱雲傳。
) 成帝河平三年,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時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子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藝文志。
) 班伯受詩于師丹,大将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于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絕出。
(叙傳。
) 揚雄校書天祿閣。
(本傳。
)○國史楚漢春秋九篇。
(陸賈所記。
)高祖傳十三篇。
(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诏策也。
) 孝文傳十一篇。
(文帝所稱及诏策。
)太史公百三十篇。
(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商受诏續。
)漢著記百九十卷。
(師古曰,若今之起居注) 漢大年紀五篇。
(以上并藝文志。
)史記石室金鐀之書。
(司馬遷傳。
)柱下方書。
(張蒼為禦史,主柱下方書。
)太常屬官有太史令丞。
(百官表。
) 司馬氏世典周史,至談為太史公,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後,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晉灼曰,百官表無太史公在丞相上,又衛宏所說多不實,未可以為正,師古曰,談為太史令耳,遷尊其父,故謂之為公,如說非也。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峄,阸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卬筰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
(儒林傳。
) 孝宣甘露三年三月,诏諸儒講論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
(本紀。
) 韋元成拜淮揚中尉,受诏與蕭望之及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條奏其對。
(元成傳,徐天麟謹按,三輔黃圖雲,石渠閣蕭何造,其下龍石為渠以導水,若今禦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所得秦之圖籍,至成帝又于此藏書焉,天祿藏閣藏典籍之所,漢宮殿疏雲,天祿麒麟閣蕭何造,以藏書,處賢才也。
) 施仇受王孫易為博士,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于石渠閣。
(本傳。
)梁邱臨傳賀易,甘露中,奉使問諸儒于石渠。
(梁邱賀傳。
)歐陽地餘,傳尚書,為博士,論石渠。
(歐陽生傳。
) 林尊為博士,論石渠。
(本傳。
)周堪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論于石渠,經為最高。
(本傳。
)張山拊事小夏侯建為博士,論石渠。
(本傳。
)張生薛廣德,以魯詩論石渠。
(王式傳。
) 戴德号大戴,聖号小戴,以博士論石渠。
(孟卿傳。
)聞人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
(同上。
) 劉向受穀梁,講論五經于石渠。
(本傳,注雲,三輔舊事,石渠閣在未央宮大殿北,以藏秘書。
)五經雜議十八篇。
書議奏四十二篇。
禮議奏三十八篇。
春秋議奏三十九篇。
論語議奏十八篇。
(并見藝文志,注雲,宣帝時石渠論。
) 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邱易,自宣帝時,善梁邱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議,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朱雲者,召入,攝齑登堂,抗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繇是為博士。
(朱雲傳。
) 成帝河平三年,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時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子歆卒父業,歆于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
(藝文志。
) 班伯受詩于師丹,大将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時上方鄉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于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業絕出。
(叙傳。
) 揚雄校書天祿閣。
(本傳。
)○國史楚漢春秋九篇。
(陸賈所記。
)高祖傳十三篇。
(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诏策也。
) 孝文傳十一篇。
(文帝所稱及诏策。
)太史公百三十篇。
(十篇有錄無書。
)馮商所續太史公七篇。
(商受诏續。
)漢著記百九十卷。
(師古曰,若今之起居注) 漢大年紀五篇。
(以上并藝文志。
)史記石室金鐀之書。
(司馬遷傳。
)柱下方書。
(張蒼為禦史,主柱下方書。
)太常屬官有太史令丞。
(百官表。
) 司馬氏世典周史,至談為太史公,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後,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晉灼曰,百官表無太史公在丞相上,又衛宏所說多不實,未可以為正,師古曰,談為太史令耳,遷尊其父,故謂之為公,如說非也。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峄,阸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卬筰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與從事,發憤且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