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貨五
關燈
小
中
大
食不乏。
(本傳。
) 漢初,轉漕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食貨志。
) 劉敬說高帝都關中,張良曰,關中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劉敬說是也。
(張良傳。
) 武帝元光六年,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裡,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裡,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得以損漕省卒,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
(溝洫志,按武紀元光六年穿漕渠通渭。
) 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底柱之艱,敗亡甚多而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谷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底柱之東,可毋複漕,上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歲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償種,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禦史大夫張湯,湯問之,言抵蜀從故道,多阪,回還,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裡,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絕水至斜,間百餘裡,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谷可緻,而山東從沔無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拟于巴蜀,上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裡,道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溝洫志。
) 衛青歲以數萬騎出擊匈奴,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裡負擔饋饷,率十餘鐘緻一石,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遠,自山東鹹被其勞。
武帝作柏梁台,宮室之修,繇此日麗,徒奴婢衆,而下河漕,度四百萬石,及官自籴,乃足。
元封元年,桑宏羊又請令民入粟補吏贖罪,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緻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谷。
(以上并食貨志。
) 昭帝元鳳二年,诏曰,前年減漕三百萬石。
(本紀。
)三年,诏曰民被水災,頗匮于食,其止四年毋漕。
(本紀。
) 宣帝即位,歲數豐穰,耿壽昌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籴三輔宏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漕事果便。
(食貨志。
) ○倉庾 太倉。
(百官表,司農屬官,有太倉令丞,三輔黃圖雲,太倉蕭何造,在長安城外東南。
)武帝之初,國家亡事,太倉之粟,腐敗而不可食。
(食貨志。
) 長安倉。
(宣帝紀,本始四年,丞相以下,上書入谷輸長安倉,三輔黃圖雲,細柳倉嘉倉在長安面渭水北,古徼西有細柳倉,城東有嘉倉。
)甘泉倉。
(張敞傳,張敞為甘泉倉長。
) 河東郡榮陽有敖倉。
(地理志音義雲,敖本地名,臨河有太倉。
)河東郡根倉泾倉。
(地理志。
)河内倉。
(汲黯傳,汲黯矯制發河内倉粟以赈貧民。
) 郡國諸倉。
(百官表,司農屬官有郡國諸倉長丞。
)○常平倉 宣帝即位,谷至石五錢,農人少利,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籴三輔宏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蕭望之奏,壽昌未足任,上不聽,事果便,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籴以利農,貴時減價而粜,名曰常平倉,民便之。
(食貨志,按宣紀五鳳四年設常平倉。
) 趙充國曰,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籴二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中丞請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失此二冊,羌人故敢為逆。
(充國傳。
)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在位諸儒,多言鹽鐵及常平倉可罷,毋與民争利,上從其議,罷之。
(食貨志,按紀初元五年,罷常平倉。
)
(本傳。
) 漢初,轉漕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食貨志。
) 劉敬說高帝都關中,張良曰,關中阻三面而固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劉敬說是也。
(張良傳。
) 武帝元光六年,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裡,時有難處,引渭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裡,徑易,漕度可令三月罷,得以損漕省卒,上以為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
(溝洫志,按武紀元光六年穿漕渠通渭。
) 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底柱之艱,敗亡甚多而煩費,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堧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故盡河谷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底柱之東,可毋複漕,上以為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數歲河移徙,渠不利,田者不能償種,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禦史大夫張湯,湯問之,言抵蜀從故道,多阪,回還,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裡,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船漕,漕從南陽上沔入褒,褒絕水至斜,間百餘裡,以車轉,從斜下渭,如此,漢中谷可緻,而山東從沔無限,便于底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拟于巴蜀,上以為然,拜湯子卬為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裡,道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
(溝洫志。
) 衛青歲以數萬騎出擊匈奴,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時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裡負擔饋饷,率十餘鐘緻一石,又興十餘萬人,築衛朔方,轉漕甚遠,自山東鹹被其勞。
武帝作柏梁台,宮室之修,繇此日麗,徒奴婢衆,而下河漕,度四百萬石,及官自籴,乃足。
元封元年,桑宏羊又請令民入粟補吏贖罪,他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緻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谷。
(以上并食貨志。
) 昭帝元鳳二年,诏曰,前年減漕三百萬石。
(本紀。
)三年,诏曰民被水災,頗匮于食,其止四年毋漕。
(本紀。
) 宣帝即位,歲數豐穰,耿壽昌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籴三輔宏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漕事果便。
(食貨志。
) ○倉庾 太倉。
(百官表,司農屬官,有太倉令丞,三輔黃圖雲,太倉蕭何造,在長安城外東南。
)武帝之初,國家亡事,太倉之粟,腐敗而不可食。
(食貨志。
) 長安倉。
(宣帝紀,本始四年,丞相以下,上書入谷輸長安倉,三輔黃圖雲,細柳倉嘉倉在長安面渭水北,古徼西有細柳倉,城東有嘉倉。
)甘泉倉。
(張敞傳,張敞為甘泉倉長。
) 河東郡榮陽有敖倉。
(地理志音義雲,敖本地名,臨河有太倉。
)河東郡根倉泾倉。
(地理志。
)河内倉。
(汲黯傳,汲黯矯制發河内倉粟以赈貧民。
) 郡國諸倉。
(百官表,司農屬官有郡國諸倉長丞。
)○常平倉 宣帝即位,谷至石五錢,農人少利,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奏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宜籴三輔宏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蕭望之奏,壽昌未足任,上不聽,事果便,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價而籴以利農,貴時減價而粜,名曰常平倉,民便之。
(食貨志,按宣紀五鳳四年設常平倉。
) 趙充國曰,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籴二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中丞請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失此二冊,羌人故敢為逆。
(充國傳。
)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在位諸儒,多言鹽鐵及常平倉可罷,毋與民争利,上從其議,罷之。
(食貨志,按紀初元五年,罷常平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