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

關燈


    不得濫給。

    無主者着解京。

      ○孟喬芳又奏。

    妖賊胡守龍等、假焚祝之名。

    陰行煽惑。

    聚衆數萬。

    自稱徐會公。

    僭号清光元年。

    造妖符妖印結黨倡亂。

    一日臣方坐署、喧傳有數龍自天而下。

    少頃鄉約首送前龍視之乃皇極妖經一卷也。

    臣随懸賞格。

    購其渠魁為民人楊仍祖所首。

    遣副将陳德等領兵擒斬守龍。

    散其脅從。

    妖黨悉平。

    疏下兵部。

      ○戊辰。

    皇太妃薨  ○禮部左侍郎孫之獬、造本籍淄川縣應徵應減錢糧冊。

    進呈并言故明宦官杜勳、吓君惑衆。

    傾明社稷雖明朝内外朋比。

    紊亂紀綱。

    不止宦官。

    然勳罪尤大彰明較着。

    法無可宥。

    請敕刑部速處。

    至于閹人作何留用。

    作何防範請敕内院慎重定議。

    勒石垂訓得上□日、賦役全書、已經奉上□日裁定。

    這所造淄川縣冊着并發。

    杜勳事在赦前内官已有上□日了該部知道  ○庚午。

    總督河道楊方興等奏言、山東滿家洞界連四縣穴有千餘周回二三百裡自明季荒亂頻仍。

    窮民走險。

    聚衆其内。

    分布四面、各數十裡其最着者有羊山、金山大義集、合義集羅家屯桑科集等處。

    而滿家洞、其總名也。

    元年七八月間劫掠焚殺。

    殆無虛日臣遣濟甯道朱國柱、東兖道章于天率沂臨鎮兵及各處鄉兵往剿。

    凡四戰、皆敗之賊勢大潰二年正月。

    複猖獗。

    會肅王大兵駐濟。

    發滿兵搗其巢。

    殺賊無算賊勢益窘。

    俱竄伏洞中。

    王留滿兵二百同鎮兵鄉兵六千人困守之。

    誘斬賊首宮文彩等二十餘人。

    後肅王回京饒餘王繼至。

    申明号令。

    攻賊益力随破随填其穴。

    殲除殆盡。

    止餘二大洞、為賊老巢。

    内有重關夾道暗伏火器人不敢入因絕彼汲道。

    聽其自斃。

    有突出者辄殺之。

    五月饒餘王亦還京臣星夜赴洞複增。

    調官兵。

    圍守益固。

    洞内水絕賊皆自缢死。

    諸洞悉平。

    人口軍器财物盡獲疏入。

    下所司察叙  ○辛未。

    遣内大臣何洛會、統領官兵、駐防西安  ○命南京鄉試于十月舉行。

    從科臣龔鼎孳及學臣高去奢請也  ○吏部右侍郎熊文舉、通政使司右通政高有聞吏科都給事中朱徽、各引疾求罷。

    允之  ○壬申。

    山西巡按黃徽允、薦故明工部主事楊蕙芳、刑部主事劉昇祚等十九人。

    疏下吏部  ○癸酉。

    以故明宣府副将侯永甯為洮岷副将  ○兵部奏請、京衛武學官生雙月考驗太煩。

    令改于每年三九月舉行從之  ○甲戌。

    予殉難署清化同知史燦麟、及妻高氏祭一壇孟縣知縣王曰俞、祭一壇。

      ○戶部奏請直省俵馬通行永折每匹徵銀三十兩從之  ○乙亥遣山西道監察禦史廖攀龍、巡視茶馬。

      ○給故明甯德長公主徽研驸馬劉有福、銀百兩地二百晌以資贍養。

      ○禮部左侍郎孫之獬奏請禁止私交得上□日、各衙門官員、拜往宴會。

    曠職營私明季弊習深可痛恨。

    着都察院嚴行禁饬。

    有故違者該城禦史呈報糾參。

    隐徇者并治其同官往來、及親戚禮節宴會。

    不在禁例。

      ○丁醜。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瑞徵、大理寺少卿陳允叢、各以老病乞休。

    俱允之  ○升河南撫标遊擊蘇屏翰、為延綏孤山副将。

    将才李逢茂為遊擊管定邊副将事  ○停開采招遠縣芝山銀礦。

    允登萊巡撫陳錦請也  ○戊寅。

    升景州知州謝允複、為河南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汝南道。

      ○河南道禦史王顯疏言、治平之道仁義為先。

    開國之規寬大為本。

    今廣覃恩重科目修律令頒賦書、已稱治平之極軌第奉行德意者、廷臣責也臣敢正告之曰斷。

    曰誠曰公斷。

    則朝命夕成而不遊移。

    誠則真心實政而不鋪張。

    公則協和師濟而不阻撓一官盡一官之職業、自一事有一事之功效。

    至于南糧未至、宜發銀以貯粟。

    等威當明、宜分品以定制。

    傥蒙彩納、實國計民生之幸。

    疏入。

    得上□日、朝廷德意、全在諸司奉行。

    本内正告廷臣、深切治理積粟事宜、戶部酌議具奏分品定制、候上□日行。

      ○己卯。

    以南京平定。

    頒赦河南、江北、江南等處。

    诏曰光嶽合而泰階平。

    南北一而兵戈息。

    粵稽往古靡不同符。

    本朝立國有年。

    幅員既廣。

    醇樸為治。

    無意并兼。

    向來疆場構兵、本欲言歸于好。

    不期寇兇極禍明運永終。

    于是整旅入關。

    代為雪恥。

    猶以賊渠未殄。

    不遑起居随命二王、誓師西讨。

    而南中乘釁立君。

    妄僭尊号。

    罔念國恤。

    亟行亂政。

    重困人民。

    負四海不義之名。

    阻東南向化之路。

    朕用是夙夜祗懼。

    思救茕黎。

    西賊既摧。

    旋命南伐。

    上托祖宗之休烈。

    下藉叔父之成谟。

    定國大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