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百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并行唐、曲陽二縣管理。
○丙午。
升大理寺少卿朱國治、為本寺卿。
○遣官緻祭精奇尼哈番固魯。
○江西巡按李之粹參奏、平南王屬下護軍參領馬登雲、赴川買馬。
經由贛邑兵丁需索常例。
勒捉民船。
苛求無厭。
将縣官楊文正攢毆。
衙役砍傷。
得上□日馬登雲着革職。
該撫訊。
○議政王大臣遵上□日議、額爾克戴青、應革少保兼太子太保、議政、領侍衛内大臣、及世職。
其所襲父職令其兄弟承襲、從之。
○丁未。
孝端文皇後忌辰。
遣官祭昭陵 ○谕刑部。
國家明刑敕法。
警戒奸頑。
其情罪稍輕者、有折贖之例。
原系法外施仁。
欲其創艾悔罪。
但向來贖锾、定數太輕。
以緻奸頑玩視。
犯法者愈衆。
今後杖一百應贖者、折銀三十五兩。
遞減至二十兩而止。
爾部仍将其中等次、分别确議具奏。
○己酉。
裁陝西甯夏鎮在城驿驿丞、直隸真定衛、定州衛經曆、萬全都司斷事、經曆各一員 ○裁山東管屯都司 ○辛亥。
命立故鎮國公馬爾圖、僧額碑。
○壬子。
補服阕大理寺少卿張椿原官 ○升原任禮科都給事中董笃行、為太仆寺少卿 ○癸醜。
以阿達哈哈番覺羅清布、為宗人府理事官。
○黑龍江能吉勒屯頭目韓批理等、貢貂皮。
宴赉如例。
○升陝西漢羌道副使崔之瑛、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口北道。
山西驿傳道副使于變龍、為廣東布政使司參政、管糧道。
鴈平道副使王天眷、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河東道陽和道副使郭一鄂、為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關内道。
冀南道副使吳柱、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濟南道。
直隸永平道副使宋琬、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甯紹台道。
陝西臨鞏道副使祁彥、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溫處道。
湖廣上荊南道副使顔敏、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荊西道。
兩淮運使馬元、為河南布政使司參政、管糧道。
長蘆運使塗應泰、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分守下湖南道。
河南河南道佥事張汧、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漳南道。
四川松龍道佥事鐘性樸、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東兖道。
浙江嘉湖道佥事史燧、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隴右道。
陝西河西道參議張元璘、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武昌道。
福建建南道參議孔自洙、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荊西道。
廣東嶺東道參議相有度、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關内道。
江西湖東道參議楊紹先、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湖東道。
貴州新鎮道參議董奎武、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西甯道。
刑部郎中韓玙、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易州道。
劉元運、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靖遠道。
戶部郎中劉三章、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漳南道。
○甲寅。
喀爾喀部落畢席勒爾圖汗、羅布臧諾顔、車臣濟農、昆都倫托音等、以盟誓修好、遣使進□山戊不□貢。
遣梅勒章京多克新、阿思哈尼哈番郭爾親等、赍敕獎谕。
仍厚加恩賜。
○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多尼、平西大将軍平西王吳三桂、征南将軍固山額真趙布泰等疏報。
臣等追剿僞永曆、師至鎮南州。
聞僞鞏昌王白文選、擁賊在玉龍關。
随遣前鋒統領白爾赫圖等進剿。
白文選拔營先遁。
我兵追及、賊複迎戰。
随擊敗之。
獲僞鞏昌王金印一顆。
生擒僞總兵呂三貴。
并獲象三隻。
馬一百四十匹。
至永平縣、賊縱火燒爛滄江之鐵鎖橋遁去。
臣等乘夜發兵渡江。
克永昌府。
僞永曆、及李定國、遁去騰越州。
我兵渡泸江、定國伏兵于磨盤山上木栅内迎敵。
我兵分為八隊、沖擊之。
前鋒統領白爾赫圖等、領前鋒先登。
斬僞伯窦名望。
固山額真沙裡布等繼進。
伏賊齊發。
我兵力戰、複敗之。
賊遁入石門是夜逸去。
遂克騰越州。
複自騰越追巢□刀、過南甸、至孟村。
賊從三宣六慰路遁去。
乃班師回省。
捷聞、上嘉獎之。
命所司察叙。
○多尼等又奏報、臣等至雲南省城、有土司官王耀祖等二十餘員、各率所屬猓猓村兵丁人口、赍僞敕印诰命劄付投誠。
下所司議叙。
○定南王屬下梅勒章京總管官兵李茹春奏報。
定南王孔有德子孔廷訓、順治九年失陷桂林時、被逆寇擄去。
今入雲南訪問。
已于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遭李定國慘害。
臣随同平西王吳三桂等、赴土主廟迎廷訓榇于臣營。
容臣攪榇回京。
得上□日、定南王子、久陷滇中。
尚冀大軍克取、來京有日。
據奏慘遭逆害。
深可憫恻。
應行恩恤、并扶榇歸葬事宜、着速議具奏。
○丁巳。
降甯夏巡撫黃圖安五級、調用。
以保舉濟南府知府賈一奇、貪贓連坐故也。
○刑部遵谕議折贖例。
杖一百者、應贖銀三十五兩。
九十者、贖銀三十一兩二錢五分。
八十者、贖銀二十七兩五錢。
七十者、贖銀二十三兩七錢五分。
六十者、贖銀二十兩。
永着為例。
疏入。
從之。
○平西大将軍平西王吳三桂奏報。
大兵克滇之後、僞廣陽王馮雙禮、同僞德安侯狄三品等、遁走四川建昌衛。
臣再三招徕。
雙禮執迷不從。
狄三品等、用計執之以獻。
并繳僞慶陽王金印一顆。
大将軍金印一顆。
金冊一副。
敕一張雙禮或俘解來京、或軍前正法、伏候上裁。
得上□日、覽王奏計擒僞王馮雙禮、具見王籌畫周詳。
指授得宜。
預伐狡謀。
克奏膚功。
朕心嘉悅。
狄三品等遵谕效力。
擒逆來獻。
誠悃可嘉。
并敖一鳳、俱着從優議叙具奏。
馮雙禮附逆梗化。
大軍所至、不即投誠。
竄迹入蜀。
本當正法。
但今既就擒。
殺之無益。
姑免死。
昭朕好生之心。
着押解來京安置。
○吳三桂又奏報。
僞延長伯朱養恩、僞總兵龍海陽、僞副将吳宗秀等、為李定國守四川嘉定州。
今率衆投誠。
下所司察叙。
○己未。
以一等侍衛博爾濟、為内大臣。
○丙午。
升大理寺少卿朱國治、為本寺卿。
○遣官緻祭精奇尼哈番固魯。
○江西巡按李之粹參奏、平南王屬下護軍參領馬登雲、赴川買馬。
經由贛邑兵丁需索常例。
勒捉民船。
苛求無厭。
将縣官楊文正攢毆。
衙役砍傷。
得上□日馬登雲着革職。
該撫訊。
○議政王大臣遵上□日議、額爾克戴青、應革少保兼太子太保、議政、領侍衛内大臣、及世職。
其所襲父職令其兄弟承襲、從之。
○丁未。
孝端文皇後忌辰。
遣官祭昭陵 ○谕刑部。
國家明刑敕法。
警戒奸頑。
其情罪稍輕者、有折贖之例。
原系法外施仁。
欲其創艾悔罪。
但向來贖锾、定數太輕。
以緻奸頑玩視。
犯法者愈衆。
今後杖一百應贖者、折銀三十五兩。
遞減至二十兩而止。
爾部仍将其中等次、分别确議具奏。
○己酉。
裁陝西甯夏鎮在城驿驿丞、直隸真定衛、定州衛經曆、萬全都司斷事、經曆各一員 ○裁山東管屯都司 ○辛亥。
命立故鎮國公馬爾圖、僧額碑。
○壬子。
補服阕大理寺少卿張椿原官 ○升原任禮科都給事中董笃行、為太仆寺少卿 ○癸醜。
以阿達哈哈番覺羅清布、為宗人府理事官。
○黑龍江能吉勒屯頭目韓批理等、貢貂皮。
宴赉如例。
○升陝西漢羌道副使崔之瑛、為山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口北道。
山西驿傳道副使于變龍、為廣東布政使司參政、管糧道。
鴈平道副使王天眷、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河東道陽和道副使郭一鄂、為陝西布政使司參政、分守關内道。
冀南道副使吳柱、為山東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濟南道。
直隸永平道副使宋琬、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甯紹台道。
陝西臨鞏道副使祁彥、為浙江布政使司參政、分守溫處道。
湖廣上荊南道副使顔敏、為本省布政使司參政、分守荊西道。
兩淮運使馬元、為河南布政使司參政、管糧道。
長蘆運使塗應泰、為湖廣布政使司參政、分守下湖南道。
河南河南道佥事張汧、為福建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漳南道。
四川松龍道佥事鐘性樸、為山東布政使司參議、分守東兖道。
浙江嘉湖道佥事史燧、為陝西布政使司參議、分守隴右道。
陝西河西道參議張元璘、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武昌道。
福建建南道參議孔自洙、為湖廣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荊西道。
廣東嶺東道參議相有度、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關内道。
江西湖東道參議楊紹先、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湖東道。
貴州新鎮道參議董奎武、為陝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西甯道。
刑部郎中韓玙、為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易州道。
劉元運、為陝西按察使司佥事、分巡靖遠道。
戶部郎中劉三章、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漳南道。
○甲寅。
喀爾喀部落畢席勒爾圖汗、羅布臧諾顔、車臣濟農、昆都倫托音等、以盟誓修好、遣使進□山戊不□貢。
遣梅勒章京多克新、阿思哈尼哈番郭爾親等、赍敕獎谕。
仍厚加恩賜。
○安遠靖寇大将軍信郡王多尼、平西大将軍平西王吳三桂、征南将軍固山額真趙布泰等疏報。
臣等追剿僞永曆、師至鎮南州。
聞僞鞏昌王白文選、擁賊在玉龍關。
随遣前鋒統領白爾赫圖等進剿。
白文選拔營先遁。
我兵追及、賊複迎戰。
随擊敗之。
獲僞鞏昌王金印一顆。
生擒僞總兵呂三貴。
并獲象三隻。
馬一百四十匹。
至永平縣、賊縱火燒爛滄江之鐵鎖橋遁去。
臣等乘夜發兵渡江。
克永昌府。
僞永曆、及李定國、遁去騰越州。
我兵渡泸江、定國伏兵于磨盤山上木栅内迎敵。
我兵分為八隊、沖擊之。
前鋒統領白爾赫圖等、領前鋒先登。
斬僞伯窦名望。
固山額真沙裡布等繼進。
伏賊齊發。
我兵力戰、複敗之。
賊遁入石門是夜逸去。
遂克騰越州。
複自騰越追巢□刀、過南甸、至孟村。
賊從三宣六慰路遁去。
乃班師回省。
捷聞、上嘉獎之。
命所司察叙。
○多尼等又奏報、臣等至雲南省城、有土司官王耀祖等二十餘員、各率所屬猓猓村兵丁人口、赍僞敕印诰命劄付投誠。
下所司議叙。
○定南王屬下梅勒章京總管官兵李茹春奏報。
定南王孔有德子孔廷訓、順治九年失陷桂林時、被逆寇擄去。
今入雲南訪問。
已于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遭李定國慘害。
臣随同平西王吳三桂等、赴土主廟迎廷訓榇于臣營。
容臣攪榇回京。
得上□日、定南王子、久陷滇中。
尚冀大軍克取、來京有日。
據奏慘遭逆害。
深可憫恻。
應行恩恤、并扶榇歸葬事宜、着速議具奏。
○丁巳。
降甯夏巡撫黃圖安五級、調用。
以保舉濟南府知府賈一奇、貪贓連坐故也。
○刑部遵谕議折贖例。
杖一百者、應贖銀三十五兩。
九十者、贖銀三十一兩二錢五分。
八十者、贖銀二十七兩五錢。
七十者、贖銀二十三兩七錢五分。
六十者、贖銀二十兩。
永着為例。
疏入。
從之。
○平西大将軍平西王吳三桂奏報。
大兵克滇之後、僞廣陽王馮雙禮、同僞德安侯狄三品等、遁走四川建昌衛。
臣再三招徕。
雙禮執迷不從。
狄三品等、用計執之以獻。
并繳僞慶陽王金印一顆。
大将軍金印一顆。
金冊一副。
敕一張雙禮或俘解來京、或軍前正法、伏候上裁。
得上□日、覽王奏計擒僞王馮雙禮、具見王籌畫周詳。
指授得宜。
預伐狡謀。
克奏膚功。
朕心嘉悅。
狄三品等遵谕效力。
擒逆來獻。
誠悃可嘉。
并敖一鳳、俱着從優議叙具奏。
馮雙禮附逆梗化。
大軍所至、不即投誠。
竄迹入蜀。
本當正法。
但今既就擒。
殺之無益。
姑免死。
昭朕好生之心。
着押解來京安置。
○吳三桂又奏報。
僞延長伯朱養恩、僞總兵龍海陽、僞副将吳宗秀等、為李定國守四川嘉定州。
今率衆投誠。
下所司察叙。
○己未。
以一等侍衛博爾濟、為内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