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兵部理事官。
○庚午。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遼河地方。
以軍事咨洪承疇。
承疇上啟曰。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将帥同心。
步伍整肅。
流寇可一戰而除。
宇内可計日而定矣。
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
示以此行。
特掃除亂逆、期于滅賊。
有抗拒者必加誅戮。
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财物之意。
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
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
百姓仍予安全。
有首倡内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法在必行。
此要務也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
遇強則遁。
今得京城。
财足志驕。
已無固志。
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
遁而西行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
晝夜兼程可二三百裡及我兵抵京賊已遠去。
财物悉空逆惡不得除。
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
今宜計道裡。
限時日。
辎重在後。
精兵在前。
出其不意。
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
賊走、則即行追巢□刀。
傥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
如此庶逆賊撲滅、而神人之怒可回。
更收其财畜、以賞士卒。
殊有益也初明之守邊者兵弱馬疲。
猶可輕入今恐賊遣精銳伏于山谷狹處、以步兵扼路。
我國。
騎兵不能履險宜于騎兵内選作步兵。
從高處觇其埋伏俾步兵在前。
騎兵在後。
比及入邊則步兵皆騎兵也孰能禦之。
若沿邊仍複空虛則接踵而進不勞餘力。
抵京之日我兵連營城外偵探勿絕。
庶可斷陝西宣府大同真保諸路、以備來攻。
則馬首所至、計日功成矣流寇十餘年來用兵已久。
雖不能與大軍相拒。
亦未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也。
○壬申。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翁後。
明平西伯吳三桂、遣副将楊珅、遊擊郭雲龍、自山海關來緻書曰。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
王之威望素所深慕。
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
是以未敢通名。
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
今我國以甯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甯遠而鎮山海。
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
不意流寇逆天犯阙。
以彼狗偷烏合之衆、何能成事。
但京城人心不固。
奸黨開門納款。
先帝不幸。
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号。
擄掠婦女财帛。
罪惡已極。
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
衆志已離。
其敗可立而待也。
我國積德累仁。
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
遠近已起義兵。
羽檄交馳。
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國厚恩。
憫斯民之罹難。
拒守邊門。
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
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
特泣血求助。
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
今無故而遭國難。
北朝應恻然念之。
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
夫除暴剪惡大順也。
拯危扶颠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
取威定霸大功也。
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
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
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
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
滅流寇于宮廷。
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财帛。
将裂地以酬。
不敢食言。
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
但未悉北朝之禮不敢輕渎聖聰。
乞王轉奏王得書。
即遣學士詹霸來衮往錦州。
谕漢軍赍紅衣炮向山海關進發。
○癸酉。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西拉塔拉。
報吳三桂書曰向欲與明修好。
屢行緻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
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
是以我國三次進兵攻略。
蓋示意于明國官吏軍民。
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
若今日則不複出此。
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
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
不勝發指用是率仁義之師。
沉舟破釜。
誓不返旌。
期必滅賊出民水火。
及伯遣使緻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
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
誠忠臣之義也。
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
今亦勿因前故尚複懷疑。
昔管仲射桓公中鈎。
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衆來歸。
必封以故土。
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
如河山之永也 ○丁醜。
攝政和碩睿親王軍次連山。
吳三桂複遣郭雲龍孫文煥來緻書曰。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
救民伐暴。
扶弱除強。
義聲震天地。
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
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
三桂承王谕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
○庚午。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遼河地方。
以軍事咨洪承疇。
承疇上啟曰。
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将帥同心。
步伍整肅。
流寇可一戰而除。
宇内可計日而定矣。
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
示以此行。
特掃除亂逆、期于滅賊。
有抗拒者必加誅戮。
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财物之意。
仍布告各府州縣、有開門歸降者官則加升。
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誅。
百姓仍予安全。
有首倡内應立大功者則破格封賞法在必行。
此要務也況流寇初起時遇弱則戰。
遇強則遁。
今得京城。
财足志驕。
已無固志。
一旦聞我軍至、必焚其宮殿府庫。
遁而西行賊之騾馬不下三十餘萬。
晝夜兼程可二三百裡及我兵抵京賊已遠去。
财物悉空逆惡不得除。
士卒無所獲亦大可惜也。
今宜計道裡。
限時日。
辎重在後。
精兵在前。
出其不意。
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前。
賊走、則即行追巢□刀。
傥仍坐據京城以拒我則伐之更易。
如此庶逆賊撲滅、而神人之怒可回。
更收其财畜、以賞士卒。
殊有益也初明之守邊者兵弱馬疲。
猶可輕入今恐賊遣精銳伏于山谷狹處、以步兵扼路。
我國。
騎兵不能履險宜于騎兵内選作步兵。
從高處觇其埋伏俾步兵在前。
騎兵在後。
比及入邊則步兵皆騎兵也孰能禦之。
若沿邊仍複空虛則接踵而進不勞餘力。
抵京之日我兵連營城外偵探勿絕。
庶可斷陝西宣府大同真保諸路、以備來攻。
則馬首所至、計日功成矣流寇十餘年來用兵已久。
雖不能與大軍相拒。
亦未可以昔日漢兵輕視之也。
○壬申。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翁後。
明平西伯吳三桂、遣副将楊珅、遊擊郭雲龍、自山海關來緻書曰。
三桂初蒙我先帝拔擢、以蚊負之身荷遼東總兵重任。
王之威望素所深慕。
但春秋之義交不越境。
是以未敢通名。
人臣之誼諒王亦知之。
今我國以甯遠右偏孤立之故令三桂棄甯遠而鎮山海。
思欲堅守東陲而鞏固京師也。
不意流寇逆天犯阙。
以彼狗偷烏合之衆、何能成事。
但京城人心不固。
奸黨開門納款。
先帝不幸。
九廟灰燼今賊首僭稱尊号。
擄掠婦女财帛。
罪惡已極。
誠赤眉綠林黃巢祿山之流天人共憤。
衆志已離。
其敗可立而待也。
我國積德累仁。
讴思未泯各省宗室、如晉文公漢光武之中興者容或有之。
遠近已起義兵。
羽檄交馳。
山左江北密如星布。
三桂受國厚恩。
憫斯民之罹難。
拒守邊門。
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
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
特泣血求助。
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
今無故而遭國難。
北朝應恻然念之。
而亂臣賊子亦非北朝所宜容也。
夫除暴剪惡大順也。
拯危扶颠大義也出民水火大仁也興滅繼絕大名也。
取威定霸大功也。
況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勝數義兵一至、皆為王有。
此又大利也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會。
誠難再得之時也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
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
滅流寇于宮廷。
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财帛。
将裂地以酬。
不敢食言。
本宜上疏于北朝皇帝。
但未悉北朝之禮不敢輕渎聖聰。
乞王轉奏王得書。
即遣學士詹霸來衮往錦州。
谕漢軍赍紅衣炮向山海關進發。
○癸酉。
攝政和碩睿親王師次西拉塔拉。
報吳三桂書曰向欲與明修好。
屢行緻書明國君臣不計國家喪亂。
軍民死亡曾無一言相答。
是以我國三次進兵攻略。
蓋示意于明國官吏軍民。
欲明國之君熟籌而通好也。
若今日則不複出此。
惟有底定國家與民休息而已。
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亡。
不勝發指用是率仁義之師。
沉舟破釜。
誓不返旌。
期必滅賊出民水火。
及伯遣使緻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
夫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
誠忠臣之義也。
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
今亦勿因前故尚複懷疑。
昔管仲射桓公中鈎。
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衆來歸。
必封以故土。
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
如河山之永也 ○丁醜。
攝政和碩睿親王軍次連山。
吳三桂複遣郭雲龍孫文煥來緻書曰。
接王來書知大軍已至甯遠。
救民伐暴。
扶弱除強。
義聲震天地。
其所以相助者實為我先帝。
而三桂之感戴、猶其小也。
三桂承王谕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